博海拾贝

“几百亿量级的”超级黑公关?写稿前,请先学好数学

文 | 航通社(lifeissohappy),作者 | 书航

昨天有一篇文章挺火的,社长看到有业界知名人士也转发了。讲的是什么,社长也没太读懂,主要说什么“黑公关”之类的吧。读完以后,社长发现一个问题:这位作者的数学可能学的不是很好,对文中出现的一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似乎没有清晰的概念。

当然社长文科数学也是一塌糊涂,也不敢说自己多有逻辑,可能只是百步笑五十步,以下大家看看开心就好。作者说:

我们都知道,微博上的一个明星做一次正面公关,和危机公关,成本都是千万之巨。而做黑公关,单次点击量的成本,是正面公关的很多倍。

这两次……黑公关活动,所发动的流量,起码是微博上一个明星搞公关的几十倍几百倍。可想而知,发起这种规模的超级黑公关,所投入的成本,起码是几百亿量级的。

嗯,我们来捋一捋:他说

(1)微博明星做正面公关和危机公关的成本是“千万”(元人民币/次),

(2)做黑公关的“单次点击量”成本是正面公关的“很多倍”,

(3)两次黑公关活动发动的“流量”是明星搞公关的“几十倍几百倍”,

(姑且认为“明星搞公关”跟刚才说的“正面公关”是同一回事,虽然两者不必然重合,明星也有不做“正面公关”的)

最后得出:总成本“起码是几百亿(元人民币)量级的”。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直接证据,只有一个“我们都知道”……所以“我们都知道”是谁知道?但暂时先跳过这些,直接谈他说出来的吓人的数字。

已知

(1)正面公关成本=x“千万”,

(2)黑公关的流量成本=正面公关成本的n倍(n=“很多”),

(3)2次黑公关的流量=“明星搞公关”(=正面公关)流量的m倍(m倍=“几十倍几百倍”:10<m<1000),

所以总成本=x*n*0.5m个“千万”。

如果取最小值x=1,n=2,m=11,总成本最小可以只有1.1亿,到不了“起码是几百亿”。看来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可能是拍下脑袋“毛估估”出来的。

好,我们就再退一步,就认为这次传播的总成本就定在“几百亿”(至少100亿人民币)这个范围了,那么这“几百亿”是个什么概念呢?

首先不得不说,对于已经到达人生巅峰的成功人士而言,“几百亿”意味着只是几百个小目标(王健林语),也就是向着成为世界首富的目标前进了几百步,实现它似乎没什么意外的。行业大佬对于金钱的感知很可能是相对迟钝的,这是人之常情。

但对于除了成功人士之外的其他所有人,几百亿都绝不是开玩笑的,哪怕是100亿元人民币也会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2019第三季度国内手机市场销售情况显示,排在第一名的厂商,市场份额高达42%,其余的头部厂商OV、小米和苹果加到一起的合并份额仅占市场的50%。

该第一名厂商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半年销售收入4013亿元,其中消费者业务半年营收2208亿元。100亿相当于该厂商消费者业务(含智能手机、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两个星期的销售收入。

但是,结合上面的市场份额来看,这笔钱假如完全都是由跟在后面的“友商”来出,就很吃力了。所以,那篇文章后面又贴心地指出:

美国是第一黑手。

好的好的,美国这笔帐呢我们就先记下,说钱都是美国出的也没关系。

接下来,把至少100亿人民币砸到公关和媒体业界,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今年5月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公关传播行业财富50强排行榜》中,蓝色光标以231亿元的营收高居榜首,也是高出第二名接近一半。

100亿如果全都砸给蓝标,相当于这个PR老大哥营收的接近一半都是由这单独一单贡献的。

厉害了!

都说现在PR不好做,又得品效结合,还说再大气的专案最后还是比不过李佳琦,公关老师都转去做K(wei)O(shang)C了。这笔钱要是真的阳光普照下来了,全行业估计都是欣欣向荣。

接着往下看:

像超级黑公关这种单子,媒体平台是收益巨大的参与方。目前国内的媒体平台,有能力有条件也有相关业务配套,能接下这个活的,屈指可数。主要就是微博,豆瓣网,和知乎网这几个网站。尤其是知乎,目前在黑公关业务中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国内黑公关第一平台。

……

从这些黑公关的流量来看,光黑学宫,幕后的金主,一年撒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的经费就要几百万。

其中点名的三个网站,只有微博是上市公司。财报走起:微博2019第三季度净营收4.678亿美元,折合近33亿人民币。微博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总营收也就到100亿的1/3。

豆瓣和知乎都没有公开财务数据,也不知道怎么对比体量。但作者又说知乎是其中的“第一平台”,比微博强。嗯,你说“几百亿”只有一丢丢给了微博,绝大部分都给了知乎,也还是暂时逻辑自洽的。

只不过,微博目前市值为96.18亿美元,而知乎今年8月获得快手百度等融资后,估值为35亿美元,即知乎体量约为微博的 1/3 。

(这么比较当然也有问题,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更不用说,你把微博、知乎和豆瓣都加一起,“几百亿”是不是能买它们1-2次了?既然都能买了,为啥还要费那个劲做投放啊。

这也许是因为作者坚定的信念:

媒体平台控制在私人手里,就是这么可怕。

杜绝私人资本掌握媒体。

他还说“幕后的金主,一年撒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的经费就要几百万”。我一开始想,一年才几百万?不是刚说了几百亿么?

再定睛一看,原来这是说“黑”他本人的经费……

按照作者本人描述,这一年几百万可以让“知乎上几百人有组织有计划的黑了三年多”。——平均每人每年1万还是?

这位作者恐怕并不了解他心中想象出来的“公关”和“媒体”行业,也并不了解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他的各种估算感觉就像是:

这个帖子其它的地方,以及该作者以前的文章,也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此处不想多展开,只想单纯地关注上面这些数字及其逻辑的诡异之处。

社长发现,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合理想象”地夸大各种数目字,也许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中的数量记载,总有一种时准时不准的状态。有时候看上去非常合理……但有时候又注水的非常厉害。

让刷量在民间深入人心的,是明清小说。尽管在作为正史的《三国志》里,明确记载了曹操南下的军队数量是20万。然后经过三国演义的洗脑,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再也没有人记得20万这个数字。

这一批文艺作品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很深,奠定了中国人一个重要观念:即中国历史上的“头部战役”,应该是十万为单位展开。少于十万的参战数量,都是不入流的“腰尾部战役”。

——社长发现,作者“毛估估”的数字吧,特别喜欢用“几百”,你看,几百亿,几百万,几百人。所以这种在数字上的“几十万”(“几十亿”)情节,恐怕还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呢。

给大家强烈推荐这篇文章——《几千年来,你们刷过的流量还少吗》。借用其最后一段:

“真正危害性的刷量,还是作为一种大众舆论和正式报告的刷量,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亩产万斤’。”

作为一种指控和有罪推定的“刷量”,恐怕和“大众舆论和正式报告的刷量”一样有害,甚至更为害人不浅。转发这么张口就来的文章,得慎重啊!

来源:航通社 (ID: lifeissohappy),微博@航通社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