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昊曰天:从前有位并不出名的书生,头贼铁,十几年寒窗刚熬过去,就开始跟皇室子弟怼。
那会儿书生还在当县尉,正是灾荒时日,书生忙着赈灾焦头烂额,一道道命令发下去,发现赈灾的粮买不到了。
书生:???
属下:也不是说买不到吧,就是有人屯了粮,高价在卖,衙门里没钱了。
书生拍案而起,说这特么谁干的?给本官抓了!
属下:是浙西提刑,太祖十世孙,赵大人。
书生:……
那书生能怎么办呢,皇室子弟就是犯了罪,也不是你能抓的,等你层层上报,灾民早凉透了。
书生点了人,说跟我去贴告示,所有米价皆按灾前。
属下:……显然赵大人是不会听的啊。
书生:我告示都贴了,百姓都看见了,他听不听还有关系吗?
属下没反应过来,书生就拉着他去贴,刚开始赵大人还不同意,结果灾民乌泱泱的,瞪大了眼珠子瞅他。
一言不合就可能开干。
赵大人:……算你狠!
米价最终还是按原价卖了,灾荒得到控制,一切欣欣向荣。
只有书生比较惨,皇室子弟赵大人请他喝酒,堆着笑,说你何必要坏我的事?
书生说,是大人在坏天下的事。
赵大人说,只要你愿意帮我,我既往不咎,否则你会死的很难看。
书生笑起来,霁月清风,说大人尽管放马过来。
赵大人沉下脸,慢悠悠喝着酒,说安远这个地方你知道吧,最近那边有点乱,峒民要闹事,听说还动了刀兵,占了几个山头。
书生点点头,他说按大人的意思,安远这个地方很危险。
赵大人笑着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你好好想想。
书生又笑起来,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怕死的没有意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啪得一声,赵大人怒而拍案。
这一声脆响传到京城,皇室子弟的力量动用起来,朝廷果然调书生去了安远。
孤身赴任,并无援兵。
那些年闹事的峒民连官兵都打不下来,书生从峒民的领地过去,九死一生。
书生头铁,书生要快刀斩乱麻。
他单车入山,朗声振动林稍,说我是新来的安远官员,求见你们首领。
刀光如林,书生神色不变。
那天书生以三寸之舌,说降峒民,请峒民首领与自己一起去衙门归降,还把官凭文书留在山中,笑着对面前受苦的百姓说,等我回来,我与你们一道上任。
民乱遂平。
这会儿正是乱世,这么有本事的书生,朝廷当然就舍不得杀了。
几次升迁,书生到了四川境内。
正赶上北面的大军伪装成自己人,突袭而来,一路杀到城下,成都满城都是哭声。
到处都是奔走的读书人,往南逃,往东逃。
这些年里书生也是一样的爱民如子,他的部下劝他快走,战场不该是书生待的地方。
书生劈手夺过部下的刀,说我为宋人,此为宋土,我没有离开的道理。
遂逆流而上,与北人巷战。
同袍战死,举家赴难,而书生也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之中。
次日,北兵退了,部下哭着前来收尸,发现书生竟然还有一口气在。
那年书生死而复生,惊动天下。
书生醒来时望着悠悠苍天,心想走过这一遭,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从此更是置生死于度外,要改变沉朽的大宋。
进京城,平冤狱,直言朝政得失。
奈何改变天下,从来不是头铁就可以。
固然以书生现在的声名,连奸相要害他都很难,但把他从京城赶出去,还是很简单的。
那日天下在奏折里看到许多官员奏请书生外放,天子说,这不是那位死而复生的英雄吗?
奸相说,这位英雄长于治民,正该外任。
遂把书生丢出了京城。
离开京城的那天,书生叹了口气,倘若能再来一次,他会不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呢?
书生想了想,或许还是不会,腰一旦弯下来,就再也不能直回去了。
就此书生长年在外,提点刑狱,治理民生。
他的儿子也争气,同样是读书人,在前线凭一身大数据统筹的本事,把军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一向看不起文人的将军一改偏见,倚之为谋主。
只可惜这个天下,终究是救不回来的。
那年朝廷的武状元收复潼关,正要趁势练兵,而北人内乱,大好的时机,奸相又为中饱私囊,为自己权势,偷偷求和了。
还对天子说,北人退兵,正是因为我孤身求和,说服了他们。
至于是不是为了处理北人内部的纷争,天子不知道,天子迷之信任这丞相。
这时书生已经很老了,愤愤不平,又无能为力,他只能看着武状元辞官,再不问兵事。
武状元能怎么办啊,这一幕实在太熟悉了,秦桧还在朝,他不敢当岳飞。
大宋这半壁江山,还能有几日呢?
几年后,带着满腔遗憾的书生去世了,享年82岁,算是福祚绵长。
书生名叫杨大异,是真的不怎么出名,而他那个意气风发儿子更不出名。
他叫杨霆,我在史书里见到他父亲杨大异的时候,他在父亲的列传的最后一句话里笑了笑,那句话是:子霆,霆在《忠义传》。
我才知道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很多年后的蒙军南下之时,与城共存亡了。
满门忠义,掩卷之后,隐没在无边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