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塞冬:前两年和朋友聊天,说移动互联网这波基本快过去了,智能机的普及到了头,会不会像pc一样,单价越来越低,换机时间越来越长,成为低利润没前途的传统产业。
当时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前两年乐视、360做手机的时候就是类似思路——目标是硬件超低价甚至免费,主要卖服务和广告。
当时和朋友讨论的结论是——智能机和pc不同,其特点是可随身携带,能把越来越多东西整合进去(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提升其本身价值,从而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大于等于人们平均收入的增幅。
也就是平均月收入2000块的时候,买999的手机,收入提升到5000块的时候,买2999的手机。
过去两三年中国手机的ASP(平均售价)保持双位数增长,千元机比重大幅下滑,主流机型从1000-2000提升到2000-3000,5000+的高端手机占比大幅增加,证明了这个逻辑是正确的。
过去两三年,手机拍照大幅强化、屏占比不断提升、大电池、超级快充等,都是类似思路——增强手机本身的能力、提升手机传递信息的效率、延长手机的使用时长,从而避免pc化。
很久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抱歉实在记不起来源,无法给出链接,原作者请见谅),讲拍照和摄像的未来。
大概就是两条线:一条是把硬件专业能力便携化,另一条是把摄影师专业能力AI化。
演化的极致就是——全家人到达旅游景点后,掏出手机往天上一扔,啥也不管,手机在天上360度远近高低地飞,自动寻找角度,自动调整参数,就像一个会飞的摄影师,把你这一天最美的镜头记录下来,并自动剪辑成视频,回到家一键发朋友圈即可。
而整个深圳、东莞、北京的产业链,都是在沿着这条思路在走:
大疆无人机的便携度、视频拍照硬件能力、AI能力每年都在大踏步提升。
智能手机的视频拍照硬件能力和修图、修视频的AI能力也在每年大踏步提升。
DY等短视频app的视频制作剪辑AI能力、分享传播能力也在飞速进步。
多摄像头,从超广角到5倍、10倍光学变焦,让便携设备捕捉影像信息的能力大增,AI调节拍照参数,让普通人随手拍也能产出好照片。
虽然终极形态还是个遥远的梦,但如今普通人使用随身手持设备就能高效率生产几年前要由专业人员才能搞定的影音、视频、图像内容,UGC的数量和质量井喷。
也许再过两三年,只用把智能手机对着大概的方向,拍摄者闭着眼睛就能完成自动选择焦距、自动构图,手机一步到位提供10张照片,10段短视频供用户选择。掏出和手机一样大的大疆新世代无人机,把手机挂上面,还能把创作可能性提升一个空间维度。
所以,现在活下来、活得好的,是能提前看到这一趋势的厂商,而不是360和乐视。
昨天看到一个知乎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NB的相机厂商。
我的想法是——如今地球上最多的视频/图像,正是由中国生产的“相机”设备生产出来的(虽然零部件国产率还需继续提升)。
不仅是互联网行业,在智能硬件行业,中国厂商也在引领模式创新,从传统领域获得借鉴,并赋予其新能力,应用在数量级远大于传统领域的人群,从而发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