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芯国际发展史

中芯国际发展史

@念父:1997年江上舟离开自己奋斗10年的海南,调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几乎一手成就了三亚的人,接下来要成就上海和中国半导体了。

当时上海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浦东大开发进行了几年,但要落实什么项目是个棘手的问题,不能只靠通用汽车、“909“工程等少数几个项目活着。

甫一到任,这个当时中国最懂科技、最懂经济,又最有激情的官员就开始对上海的科技产业进行调研。

很快他有了一个想法:

在浦东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3倍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张江微电子开发区;2001年-2005年“十五”期间,上海引资100亿美元建设10条技术水平等于或高于“909”工程的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要知道,1981年-1998年,上海工业累计直接吸收外资还不到200亿美元。

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发展半导体,而且只有上海能胜任,上海也可以解决产业转型的问题。那时候他不断地为上海和国家制定半导体计划,2000年还直接促成了对半导体产业意义深远的国务院18号文。

江上舟是幸运的,因为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也是一位科学家,离开上海市后还做了两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听得懂江上舟在说什么,他支持江上舟。

这难能可贵。

当时虽说国家层面要搞好集成电路,但是地方政府态度普遍不积极,因为周期太长、投入太大、风险太大。

有市长的支持,江上舟接下来就是等待机会。

他没有等太久。

2000年,农历新年后,他遇到了一个人,彼此的命运都被改变。

这个人就是张汝京博士。张汝京是生于南京的台湾人,曾是德州仪器的顶级建厂专家。在父亲的感染下,他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一心想要在祖国大陆建厂。

1989年,张汝京就曾打算从大陆招募工程师去台湾培训,为将来在大陆建厂做准备,此事由于台湾当局的反对而作罢。

几年后,当张汝京在新加坡建厂的时候,他成功地从大陆招聘了300多人。

1995年,张汝京代替上司邵子凡博士到北京演讲,那是他第一次回到祖国。

大陆官员对这个专业素养极高、为人和善朴实的台湾同胞印象非常好。

1996年,“909”工程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于是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力邀张汝京加盟。

可惜张汝京要务在身无法离开,但他做出承诺,一定会来大陆建厂。

1997年,德州仪器裁掉了他所在的DRAM部门,49岁的张汝京从德仪退休,次年2月接任台湾世大总经理。

这个经历,让张汝京的江湖地位进一步提高。

当时台湾的联电和台积电两家代工厂正刺刀见红地干。

世大此时进入并不会渔翁得利,反而容易成为价格战炮灰,张汝京却让世大不到三年就盈利。

张汝京于是准备在世大大展宏图,并规划着在大陆建分厂,兑现自己的诺言。

然而,2000年初,世大股东在张汝京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世大卖给了台积电。

张汝京愤而带着300多手下出走。

他先是在著名华人科学家田长霖的引荐下去了香港,但是因为地价太贵放弃了。

然后他到了北京,北京负责接待的官员并非主事官员。

接着张汝京到了上海。

江上舟主动接触张汝京,两人相见恨晚。

在世纪之交,他们有了世纪之交。

这是一次上天的安排。

江上舟向市长徐匡迪引荐了张汝京,徐匡迪亲自为张汝京选择了厂址。

2000年4月,中芯国际(00981.HK)成立,8月1日在上海张江破土动工,距离华虹只有4公里。

中芯国际的成立对中国半导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华虹的历史责任是为了部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那么中芯国际就肩负着中国发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重担。

这是中国半导体历史上最绚烂的一次爆发。

仅仅在开工建设13个月后,2001年9月25日,中芯国际一厂投产,4个月后量产,投产和量产速度均创造了世界之最。

利用反周期,仅仅3年的时间,中芯国际用低价建成了4条8英寸生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

2004年3月,中芯国际在香港上市,2005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张汝京向国人展示了什么叫专业,什么叫建厂大师。

他一个人创造的成绩,比得上过去很多年中国半导体取得的成绩。

中芯国际还带动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张汝京始终给国内供应商留一个位置,上海新阳(300236)、北方华创(002371)、江丰电子(300666)这些国内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都曾受到过“照顾“。

除此之外,张汝京在中芯国际周围建设了小区和学校,形成了一个优秀的社区。

今天,中芯国际学校位列上海十大国际学校,也许将来会有从这里走出的“芯“二代继续担起发展中国集成电路的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027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