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不结束,我真的要饿死在广州了。”
已经返城隔离了一整周的小李抱怨着。她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打从出生那天起就没用过刀、没动过火,唯一一次帮家人关灶台还误了点,等到她反应过来时,壶里的水已经被烧干了。按照她的说法,“做饭是绝对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春节假期结束以来,便利店成了小李的救命稻草,因为疫情期间周围的外卖乏善可陈,她几乎每餐都靠门口的便利店过活,买些面包、三明治勉强充饥。“外卖就是有也不敢点,说白了还是对商家的生产流程不放心。”小李表示。
与她的艰辛生活形成对比的是,最近在朋友圈里晒厨艺的人越来越多了。
“要不是疫情,我都不知道朋友圈里藏着这么多做饭牛人。”返京的95后媒体人方方说。
虽然她本人厨艺就极其不错,偶尔还会邀请三五好友到家中聚餐。因为小时候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方方很早就学会自立。即便是在平日,她也很少点外卖,一来是觉得不健康,另一个也是因为无法舍弃做饭带来的愉悦。显然,在方方的观念里,是绝对不能忍受像小李这样每日吃防腐剂的速食人生。
第一次下厨的年轻人
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逼出了一批煮饭大军。
春节返京之后,27岁的大仙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下厨。
他提着那只刚从超市买回的鸡,盯着它的身体打量了一会,手起刀落,剖开鸡的肚子,把胡萝卜和大蒜一股脑塞进去,待解冻后把整只鸡一起扔进锅里,最终成品出炉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对于自己的首个作品,大仙心里还挺满意。“起码它熟了,对吧?”他得意洋洋地将图片发到群里,似乎想凭此获得好友的夸奖。
“是的,至少它看起来能吃。”群里的大家忍住没说出真实想法,这只鸡的造型着实有些可笑,拔光了毛被水烫过之后趴在锅里,看上去竟充满了色情的想象。
出乎预料的疫情像一记耳光,让不少自以为独立的社会青年认清自我。在北京工作的小马深深体会到在大难当头时,自己是一个生存能力多么低下的人类。
出于对厨艺的担忧,也为了防止自己饿死在北京的出租屋,小马特地从500公里外的家里人肉背回了10个白菜猪肉包子,他妈亲手包的,每个都有拳头那么大。
小马从某电商平台下单了一个微波炉,第二天东西到货,小马立刻用微波炉热了一顿包子。空了四餐之后第一次饱腹,小马终于感到自己活过来了。
他去附近超市买了十个土豆、几袋面条和火锅底料,准备开始了他的水煮菜大餐。“为什么不炒菜?”同住的室友看着他快要煮烂的花菜,报以同情的目光。
“就凭我不会。”他回答得简洁而又天经地义。
他把几个刮的坑坑洼洼的土豆强行“劈”成小块丢到蒸锅里,配上床头的一碗榨菜,就构成了他的一日三餐。
这种“当代鲁滨逊”的生活方式显然不值得提倡。不出三日,他便逃回了廊坊的家中,北京的室友问他怎么刚来就回去,他报之以白眼:
“再待下去,我就饿死了。”
其实,没有做饭的技能也不影响一个人生存下去,只要脸皮厚点,蹭点饭吃还是不成问题的。毕竟在外打拼,厚脸皮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按照脸皮的厚薄程度,亲戚、伴侣、朋友、室友、同事,任何一种关系都可以变成蹭饭的渠道。
因为缺乏下厨技能,无双已经在男朋友家里呆了一周半了,“如果是我一个人的话,估计也要疯狂购入速食品了吧。”
同样不会做饭的番茄,因为有一个厨艺高超的合租室友,每顿吃的比疫情之前还香。两个男人之间甚至达成了一个“君子协议”:复工之后,番茄每月上供1000元,室友则包揽了他的晚餐。因为在家里无事可做,番茄跟着室友学会了简单的淘米、切菜等基础工作,两个人平时分工明确,番茄负责“开垦”(洗菜、切菜、刮皮等),室友负责“断后”(炒菜、煮饭、煲汤等)。
“疫情来临,我活成了低保户”
另一位在深圳的媒体工作者丁满分享了他的一日三餐:面包+豆腐脑粉+矿泉水,雷打不动成为他最近生活的标配。
明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却能把日子过成“低保户”的模样,在返城大军中,丁满并不是一个人。
2月10日,是昕宇返京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整周,她都靠着小区外的连锁便利店生活。平时点一顿外卖都要20~50元不等的昕宇,这段时间正餐的标配变成了“三明治+牛奶+橘子”,有时候也变成“鸡胸肉+咖啡”,偶尔加上碳酸饮料解馋……总之逃不过这几样。
她居住在朝阳大悦城附近,小区周围便利店很多,“可能是这种便利冥冥之中助长了我的惰性。”昕宇自我剖析道。
几趟采购下来,昕宇发现,疫情期间便利店内的打折商品变少了,冷柜里的便当、饭团、水果这类保质期比较短的商品常常缺货,“但像饼干可乐方便面这种还是很容易买到的”。
据便利蜂工作人员的观察与数据,今年因为疫情的特殊情况,住家附近的便利店成为解决市民日常所需的重要角色。以便利蜂为例,门店生意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方便面、火腿肠、纯净水等商品需求激增,前期较平时增幅达到了50%以上,近期则因为市场供应保障,也维持着20%~30%的增长。
一位北京地区的便利蜂员工介绍,方便面是这段时间最畅销的商品,几乎每天都销售一空,不少前来的顾客都会买走两份以上。另外店内的面包、卤味以及便当和甜点,销量均较平时增长了20%~30%不等。
多家便利店告知,供货上目前并未造成太大的压力,但人手不足却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位于武汉的Today便利店表示,为了解决店内人手紧缺的现状,Today正积极动员在汉的总部员工,并有一大批志愿者已经到门店帮忙。对疫情期间值班的员工,Today采取了相应奖励措施:一是为其购买了附加险,另外总部也在研究相应的补贴方案。
“疫情长假”期间,终日宅家造成昕宇的日常消费大幅下降。“起码减少了1/3。很多不太必要的开支都没了,比如饭后喝个饮料,点份水果切做下午茶。”
不甘于做“宅一族”,昕宇一般隔两三天就会出门采购一次,买点日常消耗的零食来满足自己。有一次昕宇返回小区时,看到一个姑娘忘带门卡在外面等,昕宇过去帮她开了门,姑娘连句“谢谢”都没有,拔腿就跑,神情如同撞见瘟疫。昕宇为此哭笑不得,神经质地确认了一下自己确实戴了口罩。
供菜危机尚未解除
2月3日返京的圭田,几乎是一落地就立刻着手了买菜计划。因为住在五环外的居民区,附近可以采购的地点相当有限,京客隆算是本区域内最大的超市了。圭田配好口罩,叫上充当劳动力的室友,带好环保袋,朝着京客隆出发。
因为不甘心每顿只吃一个菜,圭田决定各种蔬菜果肉都囤一点,当然速食也必不可少。大概是因为过去的时候已是傍晚,超市里的蔬菜大多不太新鲜了:萝卜只剩下了一堆发育不良的“畸形儿”;茄子也只有圆的,没有长条的;西红柿剩了几个“歪瓜裂枣”,配合它8元两个的价格,几乎是瞬间把他劝退……
另外,超市里“开天窗”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搁置面包和方便面的货架空得彻彻底底,冷藏肉也只是零星地摆放着,如同刚被“洗劫”过。圭田开始怀念疫情之前货架被塞满的样子,却只能匆匆拿走需要的商品奔赴结账柜台。
京客隆的工作人员告诉圭田,她来得不是时候,“供货在早上,那会儿的都是最全、最新鲜的。”从他那里得知,超市每天8点开门,10点是人流高峰期,到了中午人就开始稀疏了,圭田不走运赶上的是傍晚,新鲜的菜早就被“抢菜大军”扫荡了。
因为这段时间顾客较少,北京蔬果美超市结账的收银台只开了两个,每个后面也只有1—2人在等候。有的超市也会在一些位地方放置一些温馨提示:排队请保持一定距离。
一位连锁超市的负责人提到,今年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出货情况较往年高出不少。物美方面提供的数据也证实,今年春节期间的出货情况同往年相比较为理想:目前,物美在北京地区的蔬菜日销售已突破200万公斤,比平时增长三倍以上。
不过北京某超市负责人亦表示,像白菜等品类还是比较难进到货,有些地方封路的原因导致蔬菜运不出来。卖方市场造成了有的商家坐地起价,此前在郑州某超市内一颗大白菜卖出了63.9元的天价,后续虽遭到了50万的行政处罚,类似涨价的现象仍然无法制止。
1月28日,上海市监局在巡查时发现,联家超市在春节疫情期间就精选生菜、小白菜、鸡毛菜、油麦菜、菠菜等15个品种等蔬菜进行多次、大幅度的涨价,其中生菜、小白菜、鸡毛菜的涨幅分别达到了692%、405%和330%。目前,上海市监局已对此拟作出200万元的罚款。
截至2月7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涉及民生商品价格的案件360多起,其中已处罚的案件超过100起。
多名北京地区超市从业者证实,蔬菜的价格近期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合理上涨,这一方面源自从大年初二开始的“囤菜潮”,另一方面也跟当前供应链紧张的现状有关。
“可能是受到1月23日武汉封城的影响,来购物的人一次性都会买不少东西回去。”北京某超市负责人称。他表示,近期囤货的迹象已经得到好转,自家生意不算好,销售情况也基本能和非节假日时拉平。
疫情期间,为了降低外出感染的风险,人们习惯了在家中存放一些消耗品,除了蔬菜果肉等食品,超市中更为紧俏的是口罩和消毒用品。
“那天进了20箱4公升的八四消毒液,一下子就被抢光了。有个女的买了七桶,你说她一个人能用完么,倒进河里也杀死好几条鱼啊。要我说,占有欲太强!”一位京客隆的工作人员评论道。
物美超市方面告诉AI财经社,为锁定货源保证供给,物美采购队于春节期间蹲守在河北玉田、山东临沂等冬储白菜产地,24小时发货保障北京市场供应;此外,物美采取向农户提前支付的方式,以确保首都市场蔬菜价格整体价格稳定。
尽管多家超市都在强调目前供货充足,但真正的挑战尚未来临。2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容军透露,春运开始14天,通过铁路民航出京人数超过1000万,还有超过800万人没有返京。此外,在2月2日至2月18日期间,订票返京的人数仅有200多万,还有593万潜在回京旅客会逐步订票返京。大批人员归来之后,超市能否保证后续的供应仍然有待观察。
都市的蔬菜供给矛盾不只在北京上演,中国香港因无法自产食材的特殊性,也使整个城市陷入了买菜危机。据财经报道,春节过后,香港的豆苗已经飙升至180港元/公斤,菜心到达了50港元/公斤,超市里稀疏平常的蔬菜均已卖出“海鲜价”,较之往年上涨一倍之多。
家住香港的吴先生称,鉴于疫情,自己已经两周没出门了,类似的“宅一族”在香港随处可见。吴先生家里倒是每天都会去超市买些鱼菜,因为母亲疫情期间还要继续上班,每天下班后路过超市就会顺路买一些当天所需的食材。
吴先生母亲是香港一家中式酒楼的服务员,据其透露,因为疫情的关系,酒楼最近生意很差,按照酒楼的成本消耗计算,每天大概要进账10万港币才能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事实上疫情爆发以来,酒楼内每天的消费总量只有几万港元,生意完全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按照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预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香港经济形势带来的打击,甚至可能超过2003年SARS带来的影响,失业率也将继续攀升。加上去年下半年的动乱打击,香港经济已经承压严重。据此前香港统计处公布的预计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香港GDP按年收缩2.9%,已是连续两季收缩。
(文中方方、大仙、无双、番茄、昕宇、圭田均为化名)
来源:AI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