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佳玮(来自豆瓣)
说到姓马的太极大侠,我就想到《武林外传》里的一个段子。
说《江湖小报》哦不对,《江湖月报》的消息:
“由于住址曝光,太极大侠马晓强于上月初五,在家门口惨遭围殴。”
《武林外传》爱以戏谑口吻,刺人间真事。
大概大侠,哪怕是太极大侠,也怕人打吧?
我小时候,看我外公练过太极:单鞭、云手、揽雀尾。
那时节,我们当地的老年人都喜欢订做一套松软轻快的袍子,在公园里练。
暑假里,我外公拉我去,一次我就受不了了:主要是慢悠悠地摆架势时,蚊子多。
我外公怕我没参与感,时不常让我“来推推手”,“来个云手”。叮嘱我别太用力,含劲不吐,注意呼吸什么的。
我小时候嘛,小屁孩,打架招式都跟二次元里学的。什么《街头霸王》里的轻拳重拳,什么星矢的天马流星拳、紫龙的庐山升龙霸。
我外公说这都没啥鸟用,不信,打打试试,他要用太极之力化解我。
他摆好架势,伸出敦厚的手掌。我那时是个肉敦敦小胖子,一拳就过去了,打他掌心。
外公龇牙咧嘴。
晚饭时他右手软得拿不起筷子,我为了道歉,喂他吃的:
夏天的粥、酱油拌西瓜皮、外婆炒的蟹粉蛋、外婆腌的甜咸交加的萝卜干……
外婆宠我,说不是我的错,还数落外公:
跟孩子没关系,是你自己练这个东西,就是架子好看,有个屁用!
话说,我第一次看到有人系统说太极的理论知识,是金庸先生《飞狐外传》里的一段:说温州太极和广平太极对上了。红花会三当家千手如来赵半山,讲解太极的乱环诀和阴阳诀。
原文摘录:
“本门太极功夫,出手招招成环。所谓乱环,便是说拳招虽有定型,变化却存乎其人。手法虽均成环,却有高低、迸退、出入、攻守之别。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有形圈及无形圈之分。临敌之际,须得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每一招发出,均须暗蓄环劲……万物都分阴阳。拳法中的阴阳包含正反、软硬、刚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伸是阳,屈是阴;上是阳,下是阴。散手以吞法为先,用刚劲进击,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为先,用柔劲陷入,似牛吐草。均须冷、急、快、脆。至于正,那是四个正面,隅是四角……”
说得真好——至少看着,道理是通的。
后来《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跟张三丰练了太极。也是以柔克刚、出手成环,把赵敏手下的阿三给打了。但那个版本,讲解得就有点玄幻了。《飞狐外传》这个版本好。
我于是也相信我外公的太极挡不住我的一拳,是他练得不对。
那会儿我还在会跟小伙伴摔摔打打的年纪,之后跟他们打架,也试图过用环形,用竖打横,用我外公教我的云手——您别笑话,那会儿我还一本正经按洪七公说亢龙有悔的法子,去练打树呢;还试图打北斗神拳和天马流星拳呢……谁小时候还没过点二愣子岁月不是?
当然,后来初中学了点人体生物,学了点基本生理知识,就知道自己的问题了。
金庸先生小说里,许多东西都是看着很有道理,且有内涵,但仔细想想就知道,终究是小说设定。
怎么说呢?
您不能把虚构作品设定当真啊。
就像我们现在长大了,不会把天马流星拳、原力、龟波气功、认真一拳、亢龙有悔当真。
那为什么还有人会把传说中的那些神功当真呢?
大概是因为,跟传统文化结合得好?
前两天,听到太极混元什么的消息。
太极混元太深奥,我是半点不懂的,但《我爱我家》里有一集,倒说傅明老爷子是“太极混元功的唯一传人”,去居委会做“带功报告”。
一开始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灵蛇出洞、鹞子翻身——这些招式名,是儿媳妇和平在旁边帮着报的。
最后开始喘了,还亏和平补台:
“吴牛喘月!”
再就是开始抽抽了,和平还是能编出词来:
“鲤鱼打挺!又一个鲤鱼打挺!再一个鲤鱼打挺!鲤鱼还打挺……”
我觉得,似乎是这样:
许多玩意,可能未必实用。
但只要结合了传统文化,就自带了豁免权。
哪怕抽抽了,也能搞出“鲤鱼打挺”来遮住吧?
这方面,我想推荐一部电影。
我私人认为,华语电影史上,打得最好看的电影:
《精武英雄》。
这电影不只是打得好看,在于打得有风格区别。
李连杰《太极张三丰》里,已经有个风格差异了:钱小豪扮的董天宝,打法凶悍,人格也桀骜;李连杰扮的张三丰,打法行云流水,人也无欲则刚。
但《精武英雄》里,他俩换了换。
钱小豪扮的霍廷恩,承袭霍元甲的传统打法。招式潇洒漂亮,有渊源,有传承。
但李连杰扮的陈真,因为传统功夫结合了近现代搏击的手法,更讲速度和力量。
他俩人打过一场,霍廷恩败了——象征了精武门内部的路线之争吧,传统派与革新派,理论派与实践派。
中间陈真和仓田保昭(这位也是真会空手道、柔道、合气道的)扮的船越文夫打了场。算是结合现代搏击的中国功夫对碰了日本空手道。
临了有段对话。
船越文夫认为,打倒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手枪。武功不是杀人技艺,而是将人体的体能发挥到极致。
船越文夫说过,虹口道场里最强的是号称机器人的藤田刚。被人问“最强的不是你吗?”陈真替他回答了:
“船越先生武功最强,是在武功修为,而非杀人伎俩。”
这话很周全,哪方面都顾到了。
没否定实战,但也给了功夫一个评判标准。
妙在结局打周比利扮的藤田刚。藤田是一身横练,霍廷恩华丽的招式打不动他;陈真靠中国功夫结合速度、力量与灵活,赢了。
还是在隐约地表达这个意思:
虽然武功修为不一定等于实战,但最后,还是得取百家之长,注重实际,才活得下去吧。
后来周星驰在那么致敬各色传统功夫的电影《功夫》里,不也说么?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还是速度和力量说话。
很多年后,我有位长辈也爱上了太极,每次出门旅行,在哪里小住,一看地势平缓空旷,大赞:
“这里好打太极。”
他有一次问我,按运动角度,太极能不能顺便减减肥?
我想起小时候暑假里,跟胖胖的外公一起睡在棕棚大床上,他一打呼噜,床就如船一般抖动的情景,谨慎地答:
“应该不能。”
我花了很多时间,跟长辈解释体脂率、代谢、有氧和无氧的问题,试图证明:
太极虽然奥妙绝伦,但人的脂肪,根本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只肯按营养学和人体规律来。
实际上,绝大多数技击格斗,都还是得遵循人体基本规律吧?
我觉得,其实道理很简单,而且早就有人总结完了:
“所谓套路,是将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攻防技击素材,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在一起以表演方式进行演练的组合动作,如太极拳长拳刀术枪术棍术等等,当然也包括上文提到的太极扇。从竞技的角度来看,套路是通过打分来衡量演练水平。”
“武术散打主要由踢打摔拿四个技击要素组成,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实战来体现个人的格斗能力。”
——《散打技术与实战训练》,王智慧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就把套路和散打分开呗、表演和实战分开呗。
表演就表演,实战就实战。
前者侧重文化传承和观赏性,后者侧重对抗竞技,多好。
我一直这么认为:谈论传统文化时,应该将审美与实用分开来。
比如,六艺所谓礼、乐(诗)、射、御、书、数,都挺好,但主要是审美和传承。如果要讲究实用,练射击和练开车就比练射和御有用。
古典的东西可以用于现代的,就用;用不到的,也别强用。
同理适用于套路表演(审美)和格斗散打(实战)。
怕就怕,明明是教套路表演的,非想借着各色传统文化噱头来碰瓷实战,输了还要“吴牛喘月”、“鲤鱼打挺”来遮羞,那就不止尴尬了,还很容易给挺好的传统文化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