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信用卡的报应:草根华裔如何做成美国版蚂蚁金融

信用卡的报应:草根华裔如何做成美国版蚂蚁金融

引文

1979年,4岁的小林建随父母从贫困的中国来到繁华的美国拉斯维加斯。

在那个年代,他们如何到达的美国肯定让人浮想联翩,然而已经无法考证。

林父在当地中餐馆一天从早忙到晚;林母白天在烘培店工作,晚上在赌场21点牌桌上做荷官。

小林变成了Kennith Lin(以下尊称Ken),从9岁就开始赚钱补贴家用。

勤劳俭朴的一家人后来终于攒够学费,Ken考到波士顿大学学习数学和经济学。虽然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的最高学历也就到本科为止。

波大虽然还不错,但肯定不算美国第一流大学,在2019年US News排名第42位,对比同城的哈佛和MIT直接抬不起头来。

在东岸那种WASP和犹太精英云集加上老钱横流的环境下,一个贫困的华人想进入上流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毕业后的Ken也只是打些小工而已。

然而,

今天,Ken坐拥一间价值40亿美金的公司,手握着8千万美国成年人机密信息。每个人住在哪里、电话多少、做什么工作、有几个银行账号、有多少贷款、每个月信用卡账单是多少、有没有欠款和法律诉讼,全在他的手掌心。

美国人最珍惜的隐私在Ken面前是不存在的。美国人打压华为的理由就是怕外国人偷了宝贵信息,但是他们主动把这些对Ken双手奉上。

一个长相憨厚的华裔草根是如何逆袭美国金融科技界,做成美国式蚂蚁金融的呢?

一、

我们先讲讲美国的信用体系。

不像中国的信用报告由央行统一管理,美国有三大信用局Equifax, Experian和TransUnion。这三家公司分别掌握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里的个人信息,但他们会互通信息,所以他们一起形成了一种垄断。

你找任何一家信用公司去查询自己的信用都可以,不过大概要付每月20美元的订阅费。

因为美国穷人太多,所以政府要求三大机构允许美国人每年免费查询一次,但是流程极其繁琐,要填很麻烦的表格并复印证件寄给他们。他们再平信把报告寄回来,狡猾的是这种免费报告还只有记录不含分数。

因为周期很长,很多人着急办贷款还是被迫支付费用在网上查看信用分数。

除了贷款和分期付款,美国人要去银行开个储蓄账户、办个手机套餐、申请个信用卡、甚至家里通个水电,都会被要求查询信用报告。这种机构向信用局的查询被称为Hard Pull(硬拉的报告),硬拉肯定会疼,所以每拉一次报告信用分都会下降。

自己去查询、或者入职调查背景调查等,被称为Soft Pull(软拉),不会影响信用分数。

所以,申请多个信用卡,或者去多个银行申请贷款来对比,在美国是需要很谨慎的事情,多个Hard Pull会让你的信用分大幅降低,而信用分和你能否获得贷款和利率是否优惠直接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Hard Pull很宝贵。信用卡公司会offer非常优厚的申请新卡的条件,开卡奖励价值大于500美元的都不少。

这使得在美国薅信用卡羊毛的朋友比比皆是。巴菲特最爱的运通公司(Amex)在这方面特别慷慨,比如白金卡提供漂亮的金属卡并提供免费携伴的全球机场贵宾室服务,购买任何产品比如iPhone都可以自动延保一年;在一定期限内,你的手机摔坏了,甚至你说丢了或被偷了,运通可以赔你一个。

二、

信用记录对美国人来讲极其重要,因为美国人通常没有现金存款。超过60%的美国人存款不超过1000美元。所以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是先信用卡花钱,等发了工资再还钱。很明显,一不小心花超了还不上的情况很多,所以他们就会用信用卡的分期还款的功能。

分期还款这几年在中国也蓬勃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小型贷款业务。在美国,信用卡分期其实是高利贷,通常要支付20%上下的年利息。

美国信用卡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这些罚息,而不像中国主要是刷卡手续费。

美国人算术普遍都不好,如果商品是$5.30,你给收银员$10.30,多半情况她是算不出应该找你$5的。这就是现在砖家经常抨击的美国阶级自然分层,不重视教育的家庭都是快乐教学不做作业,最后当收银员。

因为算术不好,所以他们根本搞不清信用卡公司怎么榨取他们的钱,只是老老实实分期还款。他们买个电视机洗衣机之类的大件现金不够,也经常用分期付款。

美国信用卡公司为了鼓励多用卡,很多卡都提供了1-3%的返利,有时高达5%,这成为很多代购党的净利润。往返中美的头等舱里也经常是挤满了留学生,他们信用卡积分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问,那这1-3%的现金返利是哪里来的呢?信用卡公司不是亏了吗?其实美国的刷卡手续费远高于中国银联,这部分是信用卡公司让利来鼓励你多刷卡。

商家为了支付这个手续费,其实已经暗自提高了商品售价。

所以真相是,不用信用卡用现金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吃亏为羊毛族买单的人。

三、

铺垫了这么久,我们终于要回来讲Ken大神了。

1998年毕业后,Ken在一家叫Partner First的小信用社做发卡工作,感觉和我们地摊办信用卡有一拼,经常是一对一推销。

那时刚刚是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Ken就是忠实信徒,自己业余开了个小网站卖电脑配件。打工之余,他还在哈佛开了个四年网吧,给学生提供联网打游戏。

2003年-2006年,Ken先后在Upromise(一个会员服务公司)和E-Loan(一个小型贷款公司)做数据分析工作。

在E-Loan的时候,Ken认识了自己的未来合作伙伴,Nichole Mustard。

Nichole Mustard也是一个绝对的草根,同样形象憨厚。她在相对不发达的俄亥俄州小镇长大,大学读了个动物学但她其实不喜欢。

Nichole自己跑到举目无亲的洛杉矶,开始在一个必胜客披萨店实习。她喜欢和人打交道,后来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证,最后做了一名财务规划师。

Nichole是个女同,她的女友找到一个波士顿的工作。所以她放弃了洛杉矶的业务飞去波士顿结婚找工作。(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更重要的是,在波士顿工作了几年后因为工作关系,她遇到了Ken。

不知道是不是草根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Ken邀请Nichole一起创业。

但是他们还缺一个程序员。

显然他们还需要找一个草根,大概是一个学历不能超过本科的人吧。

这个人就是Ryan Graciano,他当时26岁在IBM做低级码农。这个合伙人是网上找到,之前根本没见过面。

四、

搞互联网最好的地方肯定是硅谷,2007年三个人来到了陌生的旧金山落了脚。

Nichole卖了波士顿的房子和她的女老婆也带着孩子一起搬了过来(再赞一下爱情)。

这个新公司就叫Credit Karma(信用的报应,抱歉本文标题党)。

Ken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要永远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信用报告,然后通过流量做广告赚钱。

他为这个理念坚持了十几年。

新公司获得了Ken前老板的天使投资,并且信用局TransUnion因为当年在三大里排名靠后想尝试新模式,答应一段时间内免费提供信用报告数据给他。

开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硅谷风投们排着队来和他们谈。

听完三个憨厚的草根讲解后,上百个风投夸赞了他们的梦想。

但是没有人认为他们能够成功,因为三大信用局实在是强大到掌握了每一个美国家庭。

没有人投资。

Ken头三年没拿工资,Nichole只拿60%。Ken给自己的工位就设在厕所旁边。

接下来,他们要在自己的网站上说服普通美国人,输入自己的隐私信息(地址电话工作单位社保号等),来免费查询信用分数。

习惯付费的美国人很怀疑这是个钓鱼网站。我们中国现在也有类似的代查信用的网站,你敢用吗?


所幸有个记者写了篇文章发到Reddit。年轻一代还是有人愿意尝试新东西,所以Credit Karma获取了最早的一批用户。

Ken特别喜欢在论坛和用户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也获得了第一批铁杆粉丝。(雷军和黄章会在这里点赞?)

Ken想,我们有用户了,总该有人可以投资了吧。

然后2008金融海啸就来了,没有人再有钱投。

五、

Ken一直在熬着,从来没想过出卖用户信息赚钱。

到2009年他终于获取了30万用户和几十个广告客户,但他还需要给TransUnion付费,所以并未真正盈利。不过在初步验证了商业模式后,Ken等到了久违的A轮投资。

2010年,Credit Karma用户达到100万。

慢公司Credit Karma一直坚持为客户信息保密,不挣快钱,用户口碑越来越好。

但直到2014年的Fintech热潮涌起,Ken才算熬出头。

Google领投C轮,Credit Karma正式成为独角兽并且用户数达到2000万。

Ken的业务开始扩展到个人贷款、房屋贷款和汽车贷款等。他也根据用户的信用状况,提供再贷款和保险类服务,还有报税等服务。

Credit Karma越来越像蚂蚁金融了:阿里根据芝麻分来提供卖家贷款、花呗和保险等服务。但对比来说,芝麻分基于淘宝小额消费,缺乏用户在信用卡和贷款等金融机构的全面信息,这也许是个长期弱点。

结尾

今天,Credit Karma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贷款和信用卡导流公司之一,拥有7500万用户,面向商家的服务费营业额高达5亿美元(估)。

它对用户的承诺是:Credit Karma will always be free.

让人最欣赏的是,这几位创始人在成功后仍旧是谦逊憨憨的样子,以能帮用户省钱为最终目的。温和一定会对员工管理带来困难,而不忘善良的初心坚持梦想其实更难。

来源:金捷幡 微信号:jin-jiefan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314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