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职场上的35岁

1

作者:王子君的碎碎念

在我还在互联网行业时,我几乎看不到几个35岁以上的老哥。

少有的例外是小米初创期,雷总凑了一大票行业里的老兵熟手,团队里常常能见到35+的同事。我89年的,11年进小米,有段时间还是全公司年龄最小的员工。

但小米前几年也大搞“90后化”,开大会时公开说“要增加更多90后员工”。后来不少在场的80后老同事告诉我,听到这话时,他们都是心里一沉。

90后别高兴,马上启动“00后化”。

你觉得小米狠吗?不。小米在互联网企业里算少有良心的,你在小米能熬,是有机会签无限期劳动合同的,就是不犯大错可以混到死的那种。

要知道,满几年和你重签一遍,确保随时能低成本干掉你,这才是互联网HR的基本准则。

后来我混迹于工业互联网,时常去拜访一些服务于细分工艺工序的产业技术企业。

一进门,满屋子叔叔阿姨。

我已经31岁了,我得喊叔叔阿姨的,都快五十了。

他们赚的不多,四十多岁的人,一年大概收入20w到50w之间。但说实话工作量不大,每天到产线和车间转转,看几个元器件,指点几个问题,然后就可以抽一下午和你聊聊淮扬菜和粤菜的相通之处。

无独有偶,我在小米时的一位姐姐——今年应该36了——跑去一家数据公司做销售合伙人。这家公司虽然技术底子不错,但是市场领域太细,看着颇无聊。

这姐姐当年在小米管过的销售按百亿算,我自然是不理解,问她她说:

你知不知道在这家公司,所有人当我是个小妹妹。

也是,技术团队平均年龄46岁。

产业链位置稳定、有技术壁垒、沉淀经验有价值,这些行业和工种都不介意你是否过了35岁。

但是没有这些,35岁就是个极危险的年龄。

疫情期间,我手上屯了二十多份简历,都是一些以前在互联网圈混个脸熟的朋友。疫情一来,他们集体塌台:

35岁左右,恰逢经济下行,公司要调整,发三个月给你,江湖再见吧。

赋闲在家第一个月:

没事,我,行业老人了,跟猎头打个招呼还不是分分钟走马上任;

赋闲在家第二个月:

title低点无所谓,工资要求也不是死的,反正能上班就行,你受累多问问;

赋闲在家第三个月:

正宗潜江小龙虾,尾大肉厚,冷链直达包活,三斤起卖量大从优,详情加微信。

公司是来赚钱的,公司不是来为你的人生负责的。不管是当年的联想还是今天的华为,这些话都早已摆在台面上。

那你最有产出的年纪,不就是没结婚至少没孩子的时候么?你年纪一大,上有老下有小,成本不就高了么?

你说你没办法,老人病了孩子要读书,加的工资一分钱没进你口袋。公司两手一摊:那我们也没办法,你爹妈孩子和公司有啥关系呢?

你不掌握生产工具,你只有自己这个生产工具。那当35岁到来时,你就要扛着工具折旧的代价,忍受越来越老化的工具承担越来越大的产出压力。

你只能自己忍,因为公司不会帮你忍。

写到这,想起刚入行4A广告圈的一件趣事:

我问当时我的老板,广告人40岁后都去干嘛了?因为公司里基本见不到几个40岁以上的,有也是合伙人。

老板说:开餐厅呀、开超市呀、搞连锁加盟店呀。

我一脸懵逼。

老板看着我,语气严肃起来:

记住,No Country for Old Man,No country。

@内环幕僚长:对于多数人来说,35岁以后的职场就是伪命题,能上去的是少数,有技术壁垒的也是少数。技术和模式的迭代加快,年龄不代表经验,而只代表更差的体力和更高的成本。早点积累自有产权的东西,是正道。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