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私奔、师生、一见钟情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私奔、师生、一见钟情

1

1938年4月26日,一支欢迎队伍在昆明郊区翘首期盼。

四个少女站在前面肃然而立,手里抬着一个硕大的花篮。其中还有一对姐妹花,15岁的妹妹站在最前面,穿着格子旗袍。

上午十点,她们迎接的人到了。

一共两百多人,绝大多数是男青年。

他们穿着陈旧的军装,头发胡子乱糟糟地老长。不少人都是瘦骨嶙峋、裹着绑腿,身上背着干粮袋和水壶。但精神头还不错,队伍整齐,人人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劲儿。

接受了四个少女献花、完成了点名和移交花名册等一系列程序后,这支队伍列队进城了。他们顺手接过了欢迎队伍举着的标语: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慰劳湘黔滇旅行团

这是西南联大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

这支队伍,是从湖南步行过来的最后一批学生和老师,所以也被称作步行团。

他们跨越三个省的高山、大河、丛林,用双脚完成了这次抗战中的转移。其他大部分人坐火车或者船,已经到了。

至于学校为什么要安排一批人走过来,除了经费问题,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原因:

接到南迁命令后,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的师生,大多数都是绕道境外,从越南走的。这就不大好看。得有一些人从国内大路走,维持一下中国大学的尊严。

此行全程1600公里,历时68天。为了他们的安全,学校和政府操足了心。湘西一带土匪很多,学校还特意派人去跟他们打招呼,请高抬贵手。

土匪们很给面子。不仅没有打劫,还提前在路上插上黄旗,告诉他们可以走。而且在黄旗没拿掉之前,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走这条路。

当然,也可能是他们发现,这些都是穷学生,确实抢不到什么东西。

补充了这最后一支生力军的几个月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就此开启。

献花环节是梅贻琦、潘光旦等教授的夫人们设计的,花篮由她们亲手制作。寓意是:用鲜花洗去学子一路仆仆风尘,重回校园青春。尽显女性的细腻情思。

献花的四位少女都是教授们的女儿,那对姐妹姓赵。姐姐赵如兰,妹妹赵新那。

她们的父亲赵元任是诗人赵翼之后,就是写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位。

赵元任自己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哈佛,跟胡适是同学。他通:

数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音乐……

欢迎仪式之后不久,赵元任就带着全家赴美,女儿们也随之离开联大。

但是,草蛇灰线。

几年之后,赵新那在美国,与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黄培云相恋结婚。

黄培云正是当年步行团中的一位小队长。

仅这个二百多人的步行团,后来就出了四位院士。

抗战结束后,夫妇俩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黄培云一生致力于科学兴国,创建了中国粉末冶金学科,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1年清华校庆,当着师弟师妹们的面,赵新那问黄培云:当年你看到献花篮的我们四个人,有什么想法?

年过八十的黄院士实在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

非常漂亮!

联大八年,这样奇妙的缘分和爱情故事太多了。

01

刚到云南时,联大还没有准备好宿舍。学生们住的是租来的会馆和仓库。每人发几个木箱子,拼起来就是床,打开能放书。连柜子都省了。

直到一年之后才有了新盖的宿舍。

说是新宿舍,其实就是36间平房,茅草屋顶。每间放着20张上下铺,住40个人。学生们用床单把紧挨着的床隔开,勉强算是有了点私人空间。

校舍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

2

比步行团早三个月,他们已经到了云南,受校长梅贻琦邀请为联大设计校舍。但是经费一缩再缩,从美轮美奂的现代建筑缩水为茅草屋。

这让从哈佛大学回来创建中国现代第一个建筑学系的梁思成先生情何以堪,他找到校长梅贻琦,痛心疾首:要是盖茅草屋,何用我梁思成?!

无奈,最后还是因经费缺乏,他只能含恨而去。他们

最后,他们在昆明城外的龙泉镇龙头村,给自己设计盖了一座房子,这也是这对建筑大师,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设计房子。

这座房子里,专门设计了一个跟主客厅连着的小屋。不大,也就十平方米。

留给尾随他们而来的哲学系教授金岳霖。

在北平时,金岳霖就跟梁思成夫妻一起住在北总布胡同。前后院的那种,连饭都在一起吃。用金岳霖自己的话来说:

离开了梁家就像丢了魂。

学校搬迁之初,他滞留在长沙,没能跟梁思成夫妻一起走。在分别了小半年之后在云南见到林徽因,他的感受是这样的:

她仍然那么迷人,活泼、富于表情且光彩照人,我简直想不出更多的话来形容她。

这还叫不会形容,金老师实在是谦虚了。

不过,在北平的时候,好歹金岳霖住的还是后院,有个门可以自行出入。

在昆明,他住的这间屋子是没有其他通道的,必须穿过梁家的主客厅。

事实上,他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林徽因就写过:老金正要打开我们的小食橱,找点吃的……

她非常清楚,这个男人是冲着她千里迢迢追来的。

而他们三人,也一直非常坦荡。

根据梁思成先生后来的夫人林洙所言,林徽因已经跟丈夫坦白自己爱上了两个男人。梁思成先生思考了一夜,回答: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幸福。

而金岳霖老师听到这句话的回答是:

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应当退出。

现在,龙泉镇已经被昆明列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规划,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盖的这座房子,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这座房子里出没的何止这坦荡的三人。联大政治学系主任张奚若等人都常来做客。

张奚若就是在天安门上参加了开国大典那位,这是后话。

为什么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因为他给这个国家设计了一个名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

02

从1938年武汉会战开始,日军为了切断中国抗战的国际通道,破坏滇越和滇缅公路,开始对昆明进行大轰炸。

9月28日,9架日军飞机从珠江口到昆明飞了1400公里,一共扔了28枚炸弹,炸死近200人。从那以后,空袭三天两头一次,后来几乎每天都有甚至一天好几次。

于是,跑警报成为联大师生的一项常规活动。

顾名思义,跑警报就是听到空袭警报就跑,从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场所跑到空旷的地方。

人在危险环境下很容易彼此亲近。用汪曾祺的话说就是:

跑警报跑着跑着成双成对的就越来越多。

经常是空袭警报一响,男生就在女生宿舍的路边等着,有时候还带着一些点心小吃。在空袭警报中约会,在隆隆的爆炸和炮声中相识相知。

相比之下,现在年轻人的恋爱方式,打个开水,看个电影5的,简直太平平无奇了。

但是那么多人一起跑,大家都想亲近了也容易出问题。于是有人不知道怀着悲愤还是吃瓜的心情写下了一副对联,在学校内传诵一时:

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在西南联大,三角的可不止是学生。

外文系教授,跟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的吴宓当时正在狂追毛彦文。他苦恋毛女士多年,并为此跟前妻离了婚。

本来毛彦文已经答应了,但是吴宓临阵退缩,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比她大30岁的前国务总理熊希龄。

抗战时熊希龄已经去世,但是毛彦文决心不再搭理出尔反尔的吴宓。于是吴宓在联大一边给毛彦文写信,一边……又在追一位生物系女助教。

然而,女助教与一位体育老师是恋人。

某次跑警报,女助教与体育老师正并肩坐在地上休息,吴宓气喘吁吁跑来,看到如此情景又气喘吁吁跑开了。

在吴宓日记里,这种情况不止出现一次。

隔着日记都替吴教授尴尬。

3

吴宓和毛彦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西南联大跑警报的路上,也分鄙视链。

一次跑警报的路上,两个中文系教师碰上了。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刘文典。

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靠自学成为作家、入西南联大教书,而且写的是《边城》这样的白话文小说。

就像听贝多芬的大概率看不上听大张伟的,当时搞古典文学的也看不上搞白话文学的。

根据西南联大流传极广的一种说法,刘文典当时张口就是一句:

我跑是为了继续教《庄子》,学生们跑是要留下读书的种子。

你一个什么用都没有的人,跑什么跑啊?

沈从文:……

别说沈从文,当年的刘文典谁都不放在眼里,曾当面怼蒋介石:

我跟孙中山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刘文典也确实有这个资格。1914年他在日本加入革命党,直接给孙中山做秘书。

当年的联大唯一让刘文典敬佩的是陈寅恪。他在跑警报跑到一半的时候,想起陈寅恪视力不佳、身体虚弱,又领着学生往回跑,去抢救这位国学大师。

嘴里喊着:

保存国粹!

03

吴宓的日记里,记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天他遇到了高青子,想跟她问问毛彦文的情况;但是又怕沈从文知道,遂作罢。

这位高青子是毛彦文的朋友,也是沈从文从北平时就有的绯闻情人。二人在熊希龄家里相识。

毛彦文是个文艺女青年,写过一篇小说《紫》,描写的是一个男人在两个女子之间徘徊的故事,被认为就是说的她自己和沈从文。

这篇小说发表在《国文周报》上,主编正是沈从文。

来到联大之后,高青子在图书馆就职。

渐渐地,西南联大流言颇多。胡适的日记中也曾隐约提到:沈从文有“恋爱故事”。

于是,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也带着孩子来了昆明。

之前沈从文以老师身份追才貌双全的女学生张兆和时,一度被传为佳话。

追张兆和的人太多了,她给追求者编了无数个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湘西小地方走出来,只有小学文凭的文艺青年沈从文自然不占俏。

她姐姐说:

沈从文大概只能排到癞蛤蟆第十三号!

后来,沈从文到底找到了独门秘籍。他开始一封又一封给张兆和写信。

信里都是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喝过很多地方的酒,却只……这种。

张兆和不答应,跑去跟校长胡适告状,说老师追我。胡适乐呵呵对张兆和说:我看蛮好的嘛。

4

后来有了高青子这事儿,不知道胡适这个媒人在写下那几个字时,是何心情。

1941年年初,沈从文发表了一部小说,叫《看虹录》。

主人公是一个作家,深夜去探访自己的情人。由于描写比较艳情,鼎堂老师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文章,其中用了如下赞美词句:

反动文艺、桃红色代表、作文字上的裸体画,作文字上的春宫图……

据当年的联大学生、后来的翻译家金堤说:《看虹录》里描写的房间正是沈从文在昆明的家。而主人公的情人,在性格、打扮、举止等方面都取自高青子。

而且,高青子在沈从文指导下出过一本小说集,就叫《虹霓集》。

霓虹、看虹。不得不说,文化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文雅。

师生恋的结局不一定都不好,但一般都不会太顺。

同在中文系,一位叫王瑶的学生毕业后在昆明本地的五华中学教书,跟一个高三女学生杜琇恋爱了。

姑娘家里不同意。

是啊,高三女生。这要是今天,不连着上10天微博热搜,被骂成筛子才怪。

结果俩人约好,一个从学校出发、一个从家里出发,在曲靖汇合,然后搭乘大卡车,就这么私奔去了王瑶的老家。

后来王瑶成了北大中文系系主任,带出一帮学生,其中一个叫钱理群,另一个叫陈平原。

而当年那个为了爱情连大学都没上就跟他私奔的姑娘,后来成了《红楼梦》研究专家。

她曾参加全国红楼梦文化学术研讨会。一起参会的,都是周汝昌、邓云乡这级别的名字。

5

王瑶和杜琇 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也不是所有中文系的学生都这么浪漫多情。

当时,沈从文还有个得意弟子,汪曾祺。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吃货,汪曾祺先生多年后还在文章里对昆明的美食津津乐道:

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

大概是光想着吃了,他就没有在西南联大谈过恋爱。

不仅如此,他的同班同学里有一个叫马识途的四川人,经常跟大家一起打桥牌,还特爱逛茶馆。

直到多年以后,汪曾祺才大吃一惊。原来马识途表面上是联大中文系学生,其实是地下党的卧底,在西南联大组织学生运动。

后来,马识途写的一部关于卧底的小说《盗官记》被姜文拿去,改编成了电影。

没错,就是《让子弹飞》

艺术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04

昆明近郊的县城宜良有一个寺,叫岩泉寺。

大师钱穆为了不被打扰,曾住在寺里写《国史大纲》。钱伟长新婚,携妻子来探望,钱穆题了八个字送给侄子:

岩坚泉清,宜结良缘。

这几个字也同样适用于西南联大。无数人在这里结下了良缘。

当时联大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师结婚梅贻琦证婚,学生结婚老师证婚。数学家陈省身和妻子就是在梅贻琦的见证下结婚的。

帮陈省身牵线搭桥促成这桩亲事的,是数学系主任杨武之。

杨武之的大儿子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继续读了研究生。为了挣生活费,同时在西南联大附中当老师。他教过的学生有很多名人的子女,比如闻一多的儿子、杜聿明的女儿。

几年后,他出国留学,竟跟杜聿明的女儿在街头相遇,马上开始追她,最后两人结为了夫妻。

他这一辈子,做事都非常果断迅速。

6

联大当时新年旧年都放假,才华无处安放的男生们写对联:

新年旧年逢年便过,好妞赖妞见妞就追。

不仅是说说而已,他们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实处。

曾有一位化学系老师种了一些鲜花,想卖点钱来补贴家用,结果有一天发现都不见了。后来他看到,这些花在女生宿舍开得特别好。

被男生偷去送喜欢的女生了。

足以证明,多艰苦的条件也限制不了青年学子们躁动的荷尔蒙。

当年一位叫钱惠濂的女同学有一台相机,有个叫沈叔平的男生很会拍照,俩人一起拍了很多西南联大的照片,还帮许多同学拍照。有空就拿着相机到处逛,就这么好上了。

后来流传的许多联大照片都是出自这时的他们。2019年,二人的女儿沈颐出版了《沈叔平镜头下的西南联大》摄影集。

可见,男生会拍照一直很重要。

有这么强大的爱情,当然就产生了一连串的周边。

当时,联大学生看电影的一个主要去处,是昆明著名的南屏大剧院。主要看翻译过来的外国电影。

当时的外国电影都是原声,旁边用一个幻灯放出中文字幕,还有人用喇叭口译。联大刚搬过来时,因为翻译质量太差,电影院里经常嘘声一片。

这不能怪联大师生挑剔。毕竟当时的翻译水平很低,谁能受得了所有好莱坞电影里:

男的都叫约翰,女的都叫玛丽。

被鄙视了之后,老板灵机一动,辗转请来了吴宓做翻译,顿时生意兴隆。

不得不佩服吴教授翻译的水平高。比如,一部获得奥斯卡的美国电影,让他翻译成了《翠堤春晓》。

昆明城中心有个湖就叫翠湖,昆明人都知道。而且翠湖是当年联大学生谈恋爱的地方,没事就去。汪曾祺回忆,当年有个同学因为失恋来投翠湖,下到湖里走了一圈又爬上来了。

因为,翠湖只适合看风景,根本淹不死人。

所以翠堤春晓这个名字,一下子就让联大学生们浮想联翩,观者如堵。

不对比就没有伤害。

如果这部原名《The Great Waltz》的电影老老实实的翻译成《了不起的华尔兹》或者意译成《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传记片》,估计卖不出几张票去。

后来国内流传的许多经典电影,都跟吴宓的翻译风格一脉相承,无不大获成功。

比如:

《滑铁卢桥》翻译成《魂断蓝桥》;

《美好的游泳》翻成《出水芙蓉》……

05

1945年,抗战胜利。

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即将返回北方,各自恢复。

临行前,大家在校内树了一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正面是碑文,背面刻着西南联大834名从军学生的名字。

其实总数应该是846人,碑文中有两人的名字重了,另外14人被遗漏。

不能怪工作人员粗心。在无尽的狂喜中,大家有更重要的事做。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重新选择。

这块碑,现在还立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碑文是冯友兰撰写。全文一千一百余字,尽数联大的8年历史、精神和意义。在文章最后总结:

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纪念碑落成之后的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这个名字完成了它的使命。

彼时:

黄培云还没跟赵新那正式认识。

林徽因和梁思成翘首以待回北平。当然,金岳霖也是;

多年以后提起高青子,张兆和只一句:她很漂亮。

吴宓跟毛彦文最终无果,后来娶了一个20多岁、名义上的女学生;

杨振宁正在等着出国,三年之后才会在美国跟杜致礼重逢;

……

三年之后,更多的人将迎来命运的转机。

人生如一个8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

西南联大八年,一个时代结束了。

经历了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经历了爱情与分离的这些学人,也即将步入新的人生阶段,告别他们的青春。

以西南联大为原型的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是否你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要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来源:8字路口 微信号:crosseight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503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