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招胜有招
我自己已经不算年轻人了,但是我看着身边这些年轻人,我都替他们累得慌。
我带的团队里有6个90后,其中4个211研究生,1个普通研究生,1个北美海龟,现在的年轻人是真聪明,灵性十足,智商奇高,教她们点什么,还没等你说完人家已经想明白了,当然这也是因为她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可是她们确实活的挺累。
普遍住在五环外,和对象或同学一起合租,每天坐一小时以上的地铁来上班,赶在8点半之前最后一分钟,拎着路上买的早饭冲进办公室;
我尽量在8点45之前不找她们,所以她们需要在15分钟内尽快吃完,并泡好茶或咖啡,然后开始工作;
她们通常会在11点半左右的时候偷偷拿手机点外卖,吃些米线麻辣烫或是什么轻食一类的;
劝过她们疫情期间自己做做饭,甚至说了如果因为加班耽误做饭可以打招呼提前些走这种话,万没想到她们不做饭的理由居然是“合租的厨房不方便”,不知是用的人多,还是卫生问题,总之觉得我又没关心到点上,甚至还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中午的午休名义上有一个半小时,但是能休息的时候其实不多,经常是忙到12点半甚至1点才吃上饭;
晚上号称5点下班,其实她们6点半能走就算早的,客观上这个工作量就不是8小时的工作量,怎么可能到点就走。
而且我没走她们通常也不好意思走,所以7点是常态,8点也正常,9点以后才好意思说自己“加了个班”。
到家九十点了,这一天也就过去了。
而且这一整天,一直在忍受我这连英文邮件都看不懂的双非本科生的指手画脚和发号施令,估计心情也好不到哪去。
有两次有急事,半夜12点打电话,基本都是秒接,好奇现在年轻人都这么夜猫子么,第二天一问,人家说了,“只有晚上时间是自己的,舍不得睡”,听得我还挺不是滋味,感觉自己像周扒皮。
说起来,她们几个也都是寒窗苦读了十九年,能考上211研究生,同龄人里也算头部,弄不好在老家也是一零后学习的榜样。
可是你说这社会还有什么资源是她们的,她们进来公司,第一年给个户口,年薪9万,三年能涨到15万,5年能不能涨到20万要靠运气,然后就到头了,
只有10%的人在8-10年能升到我这个职位,一年40万,然后这10%里的10%能在40岁之前再上一级,做到我领导的位置,60万。
备注:对女孩来说以上概率分别自动缩减7成。
对于90%停留在年薪20万以下的人,你说这点钱在北京够干什么的。
房子是租的,给户口有什么用,房子凭自己根本买不起。
隔壁部门有个29岁的小伙,爹妈给凑了首付,在五环外买个小两居,上班单程地铁一个半小时,
媳妇刚怀孕,产检要打车去,摇号买个车?你怎么不说买福彩去呢?
再说了,哪怕现在白给你一辆,车位在哪呢?连车位都被买车早的老住户瓜分完了。
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晚生了十年,就要接受蛋糕被别人分完了的现实。
我们80后,毕业的时候北京三环的房价刚过万,通县(啊不对现在叫通州副中心了)六七千,买车不光不限购,购置税还减半,
升职也比现在容易,那时单位还没那么多大学生,50后60后的老前辈们尽是“党校本科”,就这还是函授的,来个“全日制”本科生就是香饽饽,谁还挑你是不是985211,哪像现在,研究生还必须得是211的。
所以你说现在的年轻人能不累么,资源早就被70、80后瓜分得差不多了,红利期也过了,只能吃70、80后吃剩下的,就这,想多吃一口还得靠内卷。
他们真挺累,也真挺不容易的。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