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国的历史剧为什么越拍越烂?

中国的历史剧为什么越拍越烂?

#知乎放映室# 这些年的国产影视,若说哪个类型的没落最为彻底、最让人惋惜,那历史剧,绝对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其中第一」。

明明都是「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但里面好像一直包含着两个序列、两种重心、两套逻辑、两副质地:「治国理政」的,和「儿女情长」的。就好比,明明在同一位帝王身上展开,先不论优劣,至少谁都不会认为,《雍正王朝》和《甄嬛传》是一种东西。

中国眼下百分之九十九的历史剧,都只是「古装剧」而已。历史是魂魄,古装是包裹。历史是内在的价值诉求,古装是外在的形貌诉求。

古装,只是借了一块周秦汉唐、两宋明清的幕布,让晚间八点档里的熟面孔——霸道总裁、美颜鲜肉、多情少女、傲娇御姐、毒舌婆婆、受气媳妇、鸡贼妯娌、窝囊丈夫,旧壶新酒、改头换面,在红砖绿瓦、深宅大院、烽烟古道、烟花巷陌里,穿上长马褂、紫蟒袍、红兜肚、对襟袄,把许多分分合合、期期艾艾、悲悲切切、哭哭啼啼、婆婆妈妈,周而复始着,再演上 N 遍,而已。

而历史应该再现的,是五千年来最精英的那一群群中国人,在治乱兴衰的大命题中,进行着关于天下、家国和万民的博弈。

随便举个例子:「汉武帝为了削夺、分割列侯和守旧官僚的军政大权,决心重用庶族出身的少壮派,于是,他提拔了马奴卫青」,这就是历史——当然,也不算特别深刻和细致的历史阐释,但至少,这是历史的思维方式。

「汉武帝宠幸卫子夫,爱屋及乌,于是,他提拔了小舅子卫青」,这就是古装,或者说,包着古装的里短家长。

历史不是一目了然的松快,它是负笈独行的辛苦、长夜幽烛的静思,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烧脑和对自我知识结构的不断挑战和重组,是拙重的钝感力。

它需要的是「正面强攻」的创作方法,需要的是担当、智慧、功底、以及勇毅。

作为「古装剧」里的佼佼者,《琅琊榜》已经非常优秀(或者说取巧),可你看它的第 11 集那场「朝堂论礼」,誉王和太子遍访天下名儒展开的大角力,却用了消音虚写、剪了几个似有若无的空镜,就算草草带过了,总让人觉得,「好容易燃起来的那股范儿,却再也落不了地」的怅然(大儒周玄清步入大殿那个架势,太白金星下凡一般,一副「接下来有大台词」的期待,可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相比之下,《雍正王朝》最后一幕大戏里,面对八爷党、隆科多、和各大旗主的联手逼宫,挺身而出的内阁元老张廷玉,一段关于八旗议政制度数千字的独白,就带着一种「不惜碾压观众知识面」的野心和气魄。

类似的还有《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儒生们和黄老之学的信奉者们,在朝堂上的大辩论,贯穿了几乎两集的篇幅。

按照这个时代传播规律和媒介法则里的常规认知,没人会有耐心去听这种论文一样庞大和密集的台词,何况,那里面没有瓜可吃、没有 CP 可磕、没有颜可舔,只有信息量、知识点、逻辑推导和价值碰撞。

就如一位网友所说「以前的某些电视剧,几乎就是旧体制下一波文化人强行以超出大众的水平拍出来的」。

此即所谓「正面强攻」。

一个不敢「正面强攻」的「传播规律和媒介法则」,其实只是「伪规律」和「伪法则」,只是心照不宣的妥协、以及为放任自流开脱。

这才是我们为历史剧的消失而感到的,最大的遗憾。

来自答主 @聆雨子

1
2
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628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