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苏定方这么厉害?有没有夸张成分?

苏定方这么厉害?有没有夸张成分?

image

提起唐朝的名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卫公(李靖)、英公(李勣),或者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二公,或因为演义小说也听说过白袍小将薛仁贵,但很少有人知道唐高宗一朝曾有一位名将,先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为大唐帝国拓土万里,使帝国武功达到顶峰,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苏定方。

1 少年英雄

苏定方,冀州武邑人,名烈,字定方,以字行,生于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

从两唐书苏定方本传谓苏邕、苏定方父子相继纠合乡党徒众数千人抵御流寇的事迹来看,大致可以推测苏定方家族应属地方武力豪宗,颇有宗族部曲,故其势力能为隋朝地方官府所借重,讨伐流寇,保境安民。

另,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征发丁男超过百万,可以说当时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适龄男子都被征发到了辽东前线,苏定方既没有参与隋征高句丽之战,也未见他逃避征发的记载,推测当与他的这一家庭背景有关。

隋朝末年,炀帝无道,终于激起民变,致使天下大乱。一时间,群盗并起,所过无不残灭。苏定方的家乡也不例外,常有流寇劫掠。地方官府无力征讨,苏定方与他的父亲苏邕承担起抵御流寇侵袭,保境安民的重任。

此时苏定方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但他骁勇善战,胆气绝伦,故常担任最危险也是最荣誉的任务——先锋官。

在父亲苏邕的指挥下,苏定方常先登陷阵,所向无敌。父亲苏邕去世后,不满二十岁的苏定方独自承担起讨伐群盗的重任,结果不负众望,率军击溃流寇张金称,手斩金称;后又击溃杨公卿,肃清盗匪,深受乡党爱戴。

窦建德起兵后,苏定方投奔了建德部将高雅贤。高雅贤非常欣赏定方,养以为子。窦建德败后,刘黑闼复起,苏定方又随高雅贤一起,从刘黑闼起兵,多有战功。

窦建德、刘黑闼集团为李唐最强大之劲敌,唐军前后三次出兵讨伐,才得以最终平定河北。其中最后一次,太子李建成接受谋士魏徵的建议,采用剿抚兼用的策略,对刘黑闼集团只诛首恶,余党不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唐军的强大攻势和招抚政策面前,刘黑闼集团土崩瓦解,终被彻底平定,而这里,或许正是得益于魏徵的建议,作为党羽的苏定方才得以幸免,回归乡里。

2 征讨东突厥

唐朝推行府兵制,在新近平定的河北地区设置军府,苏定方因骁勇善战被推举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十年条云:是岁,更命統军为折冲都尉,別将为果毅都尉。凡上府兵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三百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每人兵甲粮装各有数,皆自备,输之库,有征行則给之。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每岁季冬,折冲都尉帅其属教战。

胡三省在此条下加考异曰:唐制: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中府正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上府果毅都尉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从六品下。据此,可知彼时苏定方品秩已在五品之上,麾下至少有八百兵力,放在今天,相当于团长。

贞观三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帅,出兵十余万征讨突厥。苏定方被启用,率部参战。定襄大捷后,李靖效韩信破齐之故事,趁着颉利可汗因唐使慰抚而防备松懈之际,亲自挑选一万精骑,偷袭阴山。在这关键的一战中,苏定方得到李靖的赏识,被任命为前锋。

定方率两百骁骑为前锋,乘雾色逼近颉利可汗牙帐。唐军先锋军逼近到距离突厥牙帐仅七里处才被发觉,而李靖亲率的主力距牙帐也只有十五里了。对于突厥人来说,一切都来不及了。苏定方率先锋军杀数百人,李靖引大军继进,颉利自知不敌,乘千里马狼狈逃走,其部众大溃,唐军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馀万,获杂畜数十万。

阴山一战,唐军彻底击溃突厥主力,苏定方作为前锋厥功甚伟。所以,唐军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苏定方被擢升为左卫中郎将。

唐高宗永徽六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连兵,进攻新罗,新罗遣使向唐求救。二月,唐高宗以营州都督程名振为帅,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副之,征讨高句丽。

不过唐朝此次出兵,只是声援性质,并非大举,所以规模不大。唐军渡过辽河,高句丽轻唐军兵少,出城迎战,唐军奋击,高句丽大败,唐军斩首千余级,焚新城外郭及村落而还。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苏定方自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出征东突厥,到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征讨高句丽,期间整整25年无任何事迹见于史籍,而且其官职也原地踏步,未获任何升迁,还是左卫中郎将,这难道不奇怪吗?

是这二十五年中国无边患,苏定方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抑或是有关他的资料丢失了呢,还是他犯了什么忌讳,得罪了什么权臣,一直被打压呢?显然这二十五年并非太平无事,期间有贞观九年李靖征吐谷浑、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征高昌、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句丽、贞观二十年李世勣征薛延陀以及永徽二年梁建方、契苾何力征贺鲁等战事。

苏定方作为深受卫公李靖赏识的将领,何以这二十五年屡屡无缘建功沙场,一直默默无闻呢?资料丢失不是没有可能,但之前和之后的资料完备,唯独中间丢失了,这种概率很小。

学者拜根兴推测这可能与贞观四年御史大夫萧瑀控告李靖治军不严,纵兵抢掠突厥珍宝一案有关。虽然此事是子虚乌有,但李靖效韩信破齐之故事,不顾使臣唐俭安危,进兵偷袭阴山之举,显然得罪了文官集团,为了平息物议,太宗不能不有所惩戒。

李靖军功显赫,又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太宗自然不会动他。但必须有人出来承担责任,这就需要一个替罪羊。那么抢掠突厥珍宝,除了主帅李靖外,还有谁是当事人,负有责任呢?

显然,李靖麾下的前锋苏定方正是承担罪责的不二人选。所以,苏定方虽然因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但他的仕途显然因此而受挫,或许正是因此而在接下来的二十五年里未再获得建功沙场的机会。至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搜寻史料进行分析探讨。

3 老当益壮,平定西突厥

永徽六年五月,在程名振、苏定方于贵端水大败高句丽之后仅数日,唐高宗便下令以右屯卫大将军,宿将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发兵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揭开了唐军平定西突厥的序幕。

但耐人寻味的是,唐军迟至次年(显庆元年)八月才开始发动攻势,期间竟然延宕一年零三个月之久。纵然是西域路途遥远,也不应延宕至此。当年侯君集征讨高昌,从太宗下令出兵(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到唐军兵临城下(贞观十四年八月),也不过才八个月的时间。颇疑这与当时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皇后一事相关。

唐高宗在武则天的支持下,欲通过废立皇后一事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手中夺权,树立皇帝权威。此事造成巨大的政治风波,引发各方政治角力,牵涉了朝廷大量精力,唐军征讨西突厥的准备工作不能不受到影响(期间三省六部中枢长官多有变动),庶几可以断言。

唐军征讨西突厥,苏定方因在征讨东突厥和高句丽中的出色表现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前军总管。唐军兵分两路,八月,主帅程知节宝刀不老,在榆慕谷大破弩失毕五姓之歌逻、处月两部,斩首千余级,副帅周智度于咽城击溃咄陆五部之突骑施、处木昆二部,斩首三万级。

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沙钵罗可汗贺鲁派出两万骑兵前来迎战,总管苏海政率兵击之,双方互有胜负,一时间相持不下。不久,咄陆五部之鼠尼施部复引两万骑兵加入战场,战局顿时对唐军颇为不利。

苏定方部当时正在休息,与程知节大军主力仅隔一小岭,不过十里左右。定方望见鹰娑川烟尘大起,便果断抓住战机,率麾下五百精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背后突击敌军大营,西突厥军猝不及防,狼狈溃退,所弃铠仗、战马绵亘山野,不可胜计。苏定方追击二十余里,斩首一千五百余级,大获全胜。

战后,副帅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战功,对程知节说,今日虽然破敌,但我军伤亡也不小,应当结成严密的防御阵型,将辎重粮草护在中央,如此才是万全之策,又谎称自己有高宗的密旨,要自己节制程知节,以防他恃勇轻敌。于是唐军不再敢深入趋利,终日披甲跨马结阵自固。

自是之后,唐军士卒疲劳,无有斗志,而马多瘦死。苏定方强烈反对王文度的主张,向主帅程知节建议说,我军此番远征就是来主动进攻,讨伐叛贼的,而今竟然自守,自缚手脚,如今马饿兵疲,逢敌即败。怯懦如此,谈何立功!而且您作为主帅,本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收不受,现在王文度竟以副帅来节制您,天下宁有是理?您作为主帅,应当将王文度囚禁起来,然后飞表向陛下奏明此事的来龙去脉。

但程知节不从,那么问题产生了。程知节作为主帅,而且是开国宿将,何以竟被资历、战功都远逊于自己的王文度所制?而且很明显,王文度的说法站不住脚,他有什么密旨?拿得出来吗?把利在进攻野战的唐军骑兵结成愚蠢的防御阵型,明显违反最基本的军事常识,连军事白痴都不会这么做,程知节沙场宿将,岂能不知?

据我推测,这应当与永徽年间的恐怖政治气氛有关。唐高宗即位后,太尉长孙无忌既是开国元勋,唐太宗钦定的顾命大臣,又是国舅,权势显赫。但正如李靖所言,长孙无忌是一个嫉贤妒能,睚眦必报的危险人物,尉迟敬德晚年隐退,侯君集谋反,或多或少都因与之交恶有关。

现今高宗即位,李靖的预言应验了,长孙无忌掀起政治风暴,不少功臣勋贵和皇亲国戚都被卷入其中,不得善终,一时间人人自危,造成了恐怖的政治气氛。

先是永徽三年房遗爱(房玄龄之子,尚太宗女高阳公主)谋反案发,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柴绍之子,尚太宗女巴陵公主)皆被处死,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巴陵公主并赐自尽。

不仅如此,为了永绝吴王李恪继承大统之望,长孙无忌趁机诬陷李恪牵连此案;宗室名将江夏王李道宗素与长孙无忌不睦,也被诬陷,与执失思力一起长流岭南,薛万彻弟万备流放交州。

接着,因为反对高宗废立皇后一事(当然,这只是表象,实际上高宗是借此机会从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手中夺权),顾命大臣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因此,在这恐怖的政治气氛下,朝中的文武百官几乎都是人人自危,这些都是程知节亲眼所见,他怎能不害怕担忧呢?所以,当王文度谎称有密旨节制程知节,以防他恃勇轻敌时,程知节的反应就不难理解了。虽然理智告诉他这是无稽之谈,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但在恐怖的政治气氛下,他只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任其恣意妄为。

唐军到达恒笃城后,有胡人投降唐军,王文度又跳出来说,这些胡人反复无常,等我们班师回朝后,又会聚众叛乱,不如将他们杀光,夺取他们的财物。苏定方对此强烈反对,认为唐军次来是讨伐叛贼的,行此等杀人越货之举,与叛贼何异?最后分赃时,只有苏定方一无所取。

在王文度的瞎指挥下,唐军马瘦兵疲,粮草耗尽,最后自然是师出无功。等班师回朝,王文度坐矫诏当处死,最后开恩免死除名,程知节也因逗留,追贼不及,減死免官。但经过此战,唐高宗发现苏定方是一个难得的杰出军事人才,因此在显庆二年,他拔擢苏定方为帅,率兵再次征讨西突厥。

独当一面,屡建战功

显庆二年正月,唐高宗下令以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回纥婆润副之,发回纥及汉兵万余人,自北道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又以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旧众。

唐高宗虽然以苏定方为帅,但并未擢升他的品级。唐朝前期,充任行军大总管者至少都是正三品的十二卫大将军,甚至有兵部尚书、宰相等中枢重臣出任行军大总管的。

但苏定方此次虽任行军大总管,但仍然只是四品的左屯卫将军,所配属的兵力也明显不足,仅有回纥及汉兵万余人。显然苏定方要完成的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但他交出的答卷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大军出征前,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向唐高宗建议,弩失毕五部之泥孰部素来不服沙钵罗可汗,为其所破,其妻子多被掳,有鉴于此,若作战中有俘虏到泥孰部妻子的,应该归还泥孰部,好叫天下人知道道义所向,让所有人都知道唐军是一支正义之师,也能得到泥孰部的支持。

唐高宗听从了薛仁贵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个建议是很有效的。有了当地人作向导,西突厥十部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各种虚实尽为唐军所掌握,大大有利于唐军作战。

image

十月,苏定方进军至金山北,攻弩失毕五姓之处木昆部,大破之,处木昆俟斤嬾独祿帅其部落万余帐来降。苏定方厚加慰抚,征发一千骑兵随同唐军进军。

随后,唐军兵至曳咥河西(胡三省注云:曳咥河在伊丽河东,这应该是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的由来),沙钵罗可汗闻讯,亲率西突厥十部十万骑兵前来迎战。我们知道,苏定方麾下只有万余兵力,双方兵力比是一比八,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步兵,明显处于劣势。

沙钵罗可汗轻视唐军兵少,于是指挥大军自左右两翼展开,企图将唐军一举合围而歼之。面对强敌,苏定方临危不乱,他命步兵占据南原高地,攒槊外向,结成严密的防御阵型,自己亲率精骑在北原列阵。

突厥军冲击唐军步兵在南原高地的阵地,但因为是仰攻,骑兵难以发挥突击作用,加之唐军防守严密,故三次进攻均被击退,伤亡不小,阵型也乱了,苏定方趁机率骑兵从北原高地迂回至突厥军侧翼展开突击,突厥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唐军追击三十里,斩首数万,取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经此一战,苏定方击溃西突厥十部主力,为唐军最后平定西突厥奠定了基础。

第二天,唐军挟昨日战胜之余威继续进军,于是胡禄屋等五弩失毕部悉数来降,沙钵罗只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兵向西逃窜。同时,南道的咄陆五部听闻沙钵罗大败,也向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投降。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为卫公李靖的得意门生,苏定方深谙“兵贵神速”之道。他命副将萧嗣业、回纥婆润帅回纥骑兵直趋邪罗斯川,追击西逃的沙钵罗,自己与副将任雅相率新近投降的西突厥十部继之。

恰在此时,天降大雪,平地深二尺,唐军连续鏖战,都非常疲惫,所以诸将都请求稍事休整,待雪停天晴后再行追击。但苏定方显然得到了卫公的真传,善于逆向思维,出其不意,攻敌不备。

他说,敌军以为我方长途行军早已疲惫,又突逢暴风雪的恶劣天气,必定要停下来休整,不能继续进攻。但事实上,近日来连续激战,不只我军疲惫,敌军也很疲惫,他们料定我军不能继续进兵,必定停下来休整,若我军出其不意继续穷追不舍,肯定能追上他们,并且能攻敌不备,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若我方贪图一时安逸,真的停下来休息,那敌军就逃远了,再难追得上了。所以此时我们继续进军,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唐军昼夜兼程,踏雪前进,追击沙钵罗。这真可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军穷追不舍,沿途收拢投降的西突厥部落,至双河,与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弥射会师。斥候探报此去沙钵罗所居仅有二百里。果然不出苏定方所料,沙钵罗以为唐军遇雪不能进,离自己还远着呢,所以丝毫没有防备,正准备去打猎放松放松呢。

于是,苏定方指挥唐军骑兵长途奔袭,打了沙钵罗一个措手不及。此战唐军斩首俘虏数万人,连沙钵罗的可汗鼓纛都成了唐军的战利品。沙钵罗本人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狼狈逃往石国。

至此,苏定方才下令停下来休整,安抚西突厥十姓部落,并命副将萧嗣业带兵进军石国,继续追击沙钵罗。在唐的强大攻势面前,石国城主很识相的设计诱捕了沙钵罗等人,将他们移交给萧嗣业。

至此,西突厥十部全部平定,唐分西突厥地设濛池、昆陵二都护府,统于安西都护府,唐之州县自是极西海(今里海)矣!苏定方与他的老师李靖一样,不但能上马治军,还能下马管民,能够组织战后重建工作,有建设能力,实在难得,堪称文武全才。

苏定方班师朝,在献俘仪式上,唐高宗龙颜大悦,擢升苏定方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别封其子苏庆节为武邑县公。

如前所述,苏定方因故整整二十五年不得任用,此次带兵征讨西突厥时,他已年过花甲,六十有四,是名副其实的老将了,但他老当益壮,终于能大器晚成,为大唐帝国立下赫赫战功,成就自己辉煌的戎马生涯。

评析

仅用万余兵力便平定称霸西域的西突厥汗国,将大唐帝国的西部边疆开拓到里海之滨,苏定方可谓立下了不世之功。曳咥河西的大战,苏定方面对强敌,临危不乱,善于利用地形,将步兵和骑兵相互配合运用,终能以少胜多,取得大捷,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踏雪前进追击沙钵罗,可见他深谙“兵贵神速”之道,这又是善于逆向思维,出奇制胜的典范。苏定方作为卫公的得意门生,曾随其征讨东突厥,理所当然地将老师的用兵之道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4 突入葱岭

显庆四年十一月,苏定方刚平定西突厥还不到两年,西北边疆又闻金鼓之声。思結俟斤都曼帅疏勒、朱俱波、謁般陀三国反,击破于阗。于是,唐高宗下令以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出兵进讨。

苏定方延续了其一贯的用兵策略,那就是兵贵神速,攻其不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指挥唐军强行军到了叶叶水,都曼大惊失色,退保马头川,打算长期固守。可惜他打错了算盘,苏定方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定方挑选一万名精锐士兵,三千骁骑昼夜兼程,一日一夜强行军三百里,直抵城下。都曼大吃一惊,不意唐军进军如此神速,毫无防备,仓促之间,只好带兵出城迎战,结果自然是一触即溃,狼狈逃回城中。不久,唐军后续部队赶到,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又就地取材,伐木制造攻城器械,都曼自知大势已去,遂出城投降,葱岭以西遂定。

显庆五年正月,苏定方到东都洛阳乾阳殿献俘,朝廷本来要处死都曼,但高宗念在苏定方曾许诺不杀都曼,特网开一面。苏定方因功加食邢州巨鹿五百户,迁左武卫大将军。

5 东平百济

image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高句丽一直与唐朝为敌,新罗则是唐的藩属国,百济表面上首鼠两端,实际上却是与高句丽联合,共抗唐朝。

百济得高句丽支援,多次进攻新罗,新罗于是上表向唐朝求救,唐高宗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况且灭百济后唐军可从半岛南侧夹击高句丽,有利于唐朝展开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因此,显庆五年三月,唐高宗下令,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副之,率水陆十万以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新罗之众,与唐军协同作战。

苏定方率军自山东半岛的成山出发,跨越黄海,准备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登陆。百济闻讯,在熊津江口设防阻挡唐军。定方乘着涨潮之机挥师强攻,百济军大败,唐军斩首数千级,余下的百济军都狼狈逃走。

苏定方整顿兵马,水路并进,直趋百济都城泗沘城。唐军进至距离百济都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百济倾国出兵,出城迎战。百济不固守坚城,却选择出城与唐军野战,是又重蹈都曼覆辙。

果不其然,唐军在城外的野战中大破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并乘胜攻入外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见势不妙,仓皇逃往北境,苏定方指挥唐军将百济都城围得水泄不通。

恰在此时,百济自己内讧,百济王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都城。太子隆之子文思认为百济国王与继承人太子尚在,自己的叔叔竟国难之际自立为王,就算最后能守住都城,叔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肯定会杀掉自己和太子,以绝后患。

与其这样,不如向唐朝投降。于是他帅左右逾城来降。有他做榜样带头示范,城中的百姓和士兵也都纷纷效法,苏定方乘机指挥唐军攻上城头,建立唐朝旗帜,泰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唐军投降。

八月,听闻唐军攻克都城泗沘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也向唐军投降,至此,唐军灭掉百济,得二百城池,七十六万户。唐高宗下诏,在百济故地设立熊津等五都督府以统之。

战后,苏定方押着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泰等到东都洛阳献俘,唐高宗大喜,赏赐苏定方珍宝不可胜计,另加封其子苏庆节为尚辇奉御,为庆祝此次胜利,唐高宗下令大赦天下。

评析

苏定方攻灭百济,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跨海两栖登陆作战,规模空前,体现了唐朝初年强大的水军建设和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

但我更想说的是,与李靖一样,苏定方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北方人,之前毫无指挥水师的经验,此次竟能成功地实施如此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而且,在这一点上,苏定方可谓是青出于蓝,指挥陆军和水师跨越海洋,远征海外,展开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这是李靖都未曾尝试的崭新战争课题,更是高难度的作战任务。

要知道当年解放军挟三大战役战胜之余威,百万大军渡江后横扫江南,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却因为缺乏两栖登陆作战经验,而在进攻金门的古宁头一役中栽了跟头,可见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之困难。但苏定方就是这么厉害,他又一次交出了完美的答卷。我推测,征讨百济,苏定方应该带了不少熟悉海况的渔民、商船水手之类的(唐与百济通过海路常有贸易往来)。

至此,高句丽失去盟国,从此陷入孤立境地,而唐朝则以百济之地为战略据点,对高句丽形成南北夹攻之势,为后来最终灭掉高句丽的奠定了基础。史家陈寅恪对此曾有精辟论述,称“若由海道以取高丽,则其邻国百济,新罗为形势所关之地,于不擅长海战之华夏民族尤非先得百济,以为根据,难以经略高丽。(唐太宗时)张亮等虽克卑沙,竟无大效者,殆以从海道攻高丽,与百济之关系甚大,观于同一李世勣之人在太宗贞观时不能克高丽,而在高宗总章时能灭其国者,固由敌人有内乱可乘,而百济先已取得,要为其主因之一也。

6 攻略高句丽

征服百济后,唐高宗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高句丽了,这也是先帝太宗皇帝的夙愿。于是,同年(显庆五年)十二月,唐高宗下令,以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将兵分道击高丽。

次年,龙朔元年正月,唐廷下令在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募兵,得四万四千馀人,调往平壤、镂方行营。又下令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帅回纥等诸部兵助战。

不久,唐军调整部署,鉴于苏定方之前曾率兵平定百济,对高句丽以南的百济比较熟悉,所以改派他率军自百济北上进攻平壤更合适。

所以同年四月,唐改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凡三十五军,水陆分道并进,征讨高句丽。不仅如此,唐高宗急欲消灭高句丽,还打算御驾亲征,皇后武则天再三劝谏,乃止。

在南线,七月,苏定方指挥唐军在浿江大破高句丽,连战皆捷,进围高句丽都城平壤。

在北线战场,高句丽权臣盖苏文派其子男生领精兵数万把守鸭绿江各渡口,阻挡唐军。高句丽防守严密,唐军始终无法突破鸭绿江防线,两军隔鸭绿江相持数月之久。

九月,左骁卫大将军辽东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抵达前线,才扭转了战局,结束了北线战场相持不下的局面。至于契苾何力何以迟至九月才抵达辽东前线,我推测可能是因为唐军刚刚调整过部署,契苾何力先前任浿江道行军总管,在南线战场,这次改任北线的辽东道行军总管,所以前后迁延了不少时日。

契苾何力到任后,正值辽左冬季降临,滴水成冰,转眼间,鸭绿江天堑就化为坦途。契苾何力抓住战机,引兵渡过鸭绿江,鼓噪进军,大破高句丽军,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馀众悉降,高句丽主帅男生仅以身免。

南北两线战场,唐军都是捷报频传,苏定方进围高句丽都城平壤,更是隋唐王朝攻打高句丽以来,中原王朝的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兵临平壤城下,对唐朝而言,平壤城似已是唾手可得,高句丽灭亡也已是指日可待了。可惜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得唐军胜利的前景化为了泡影。

首先是唐朝北部边疆再起狼烟,致使多位北线的唐军主将被调往漠北平叛,北线唐军就此班师,无法南下合击平壤。回纥一向臣服于唐朝,其酋长婆闰曾帅回纥五万骑兵助唐征讨西突厥,后又曾带兵随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讨伐沙钵罗。但自婆闰死后,回纥对大唐帝国的忠诚也随之而去。继婆闰之后代领其众的是他的侄子粟毒,他联合漠北同罗、仆固等部落进犯大唐北部边境。

于是,唐高宗下令,以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将兵平叛。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发现了,这个仙萼道行军总管鸿胪卿萧嗣业恰好就是之前征讨高句丽的夫馀道行军总管,本来是要帅回纥等诸部兵助战的。眼下回纥反叛,萧嗣业(之前还作为苏定方的副将,征讨过沙钵罗)显然无法继续按原定计划南征高句丽,改为带兵北上平叛。

不仅如此,由于郑仁泰、薛仁贵等人一味铁血镇压,又劫掠各部落珍宝,无丝毫安抚举措,致使漠北局势恶化。不久,郑仁泰远征漠北仙萼河失利,麾下一万四千精骑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稳定漠北,唐高宗下令以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副之,以安辑九姓馀众。这样,北线唐军主将契苾何力也被调往漠北平叛。

接着,在南线战场,浿江道大总管任雅相病逝,唐军又失去一位主将,这对唐军征讨高句丽的战局无疑是雪上加霜。

北线唐军纷纷奉命班师,南线浿江道之唐军又无人主持军务,包围平壤的苏定方所部唐军实际上已成悬军深入之孤军,无法得到友军策应与支援,加之辽左冬季降临,大雪肆虐,后勤补给甚感困难,苏定方已无力攻克平壤。

于是,次年二月(龙朔二年二月)唐高宗下诏,令苏定方撤军。就这样,唐军第二次大规模征讨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功败垂成。

此次,唐军功亏一篑,未能灭掉高句丽,除了漠北回纥等部反叛使得唐军被迫陷入两线作战,无法按原定计划全力展开南北两线夹击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外,唐军的部署也存在一个致命问题。

什么问题呢?我们都知道,军队是最讲究一元化指挥的,是需要一个主帅来节度诸军,总揽全局的,最忌讳的就是互不统属,各自为战。显然,此次唐军就犯了这个错误。

起初,唐高宗打算御驾亲征,如此,他自然就是唐军最高统帅,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连他的父亲,战功显赫的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尚且师出无功,唐高宗显然并非唐军统帅的合适人选,但这总比没有主帅强吧。

皇后武则天劝住了高宗,让他打消了亲征高句丽的念头,但如此一来,唐军实际上就没有主帅来节度诸军,总览全局了。我想,唐高宗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彼时的唐军将星闪耀,论战功、论资历、论威望,主帅非英国公李世勣莫属,可不凑巧的是,李世勣此时病了,直到麟德初年才病愈,无法担此重任(显庆三年,从幸东都,在路遇疾,帝亲临问。麟德初,东封泰山,诏勣为封禅大使,乃从驾)。

而征讨高句丽的各路行军总管,苏定方、程名振、任雅相、契苾何力等人,论战功、论资历、论威望都难分高下,所以唐高宗只好让他们互不统属,各自为战。这才使得此次唐军征讨高句丽功败垂成。

或许有人会说,在此次征讨高句丽的的诸位行军总管中,显然以苏定方战功最为显赫,军事才能最为突出。可是其他人未必这么看,而且军队是一个讲究资历威望的地方,别的不说,左骁卫大将军,辽东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论资历和威望就不在苏定方之下;而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虽曾是苏定方的副将,但此时已经出将入相,官拜兵部尚书并参知政事,其地位说实话也在苏定方之上。

简言之,就算唐高宗任命苏定方为主帅,一旦有人不服从调遣,到时候恐怕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发生在唐高宗咸亨元年的大非川之战,就是因为副帅郭待封自以为军功、资历不在主帅薛仁贵之下,因而多违仁贵节度,才为吐蕃论大将钦陵所乘,全军覆没的。

《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条云:龙朔元年三月一日。上召李勣、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上官仪等,燕于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名之曰一戎大定乐。其时,(高宗)欲亲征辽东,以象用武之势。

这条史料详细排列了彼时唐朝将相大臣的位次,元老,英国公李勣当之无愧的名列第一,而翊赞武则天上位,在打击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出力最多的李义府、许敬宗分列第二,第四位;任雅相、许圉师当时同拜中书门下三品,是高宗非常信任的中枢宰相,任雅相虽然此前曾做过苏定方的副将,但此时官拜兵部尚书并参知政事,地位实在苏定方之上。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总章元年二月壬午条云: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上曰:”卿何以知之?”对曰:”隋炀帝东征而不克者,人心离怨故也;先帝东征而不克者,高丽未有衅也。今高藏微弱,权臣擅命,盖苏文死,男建兄弟内相攻夺,男生倾心内附,为我乡导,彼之情伪,靡不知之。以陛下明圣,国家富强,将士尽力,以乘高丽之乱,其势必克,不俟再举矣。且高丽连年饥馑,妖异屡降,人心危骇,其亡可翘足待也。”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胡三省注云“忌前,忌人在己前也。”),而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

可见李勣作为彼时唐军头号将星的地位,是为高宗君臣所公认的;而贾言忠评价契苾何力“颇忌前”,可见这位资历更老(苏定方毕竟有整整二十五年无缘建功沙场)的名将也有喜欢抢功的毛病。

综上所述,此次用兵高句丽,高宗没有任命主帅来节度诸军,总揽全局,实有不得已之苦衷。

7 防御吐蕃

当唐朝在东方全力经略高句丽时,西边的吐蕃国力日趋强盛,多次出兵攻击亲唐的吐谷浑政权,逐渐成为唐朝西部边境的心腹大患。为此,龙朔二年六月,唐高宗以苏定方为凉州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防御。可惜他此时已是年越古稀的老将了,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可就是在他戎马生涯的最后时刻,他仍然不忘军人本色,驰骋疆场,为大唐帝国再立战功。据1900年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吐蕃文历史文书记载,唐高宗显庆四年,唐将苏定方在乌海大败吐蕃达延莽布支军,吐蕃主帅达延莽布支阵亡。

更让人吃惊的是,苏定方是在双方兵力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捷。悬殊到什么地步呢,据载,此战唐军与吐蕃军的兵力比达到了惊人的一比八十(唐军以一千兵力击溃吐蕃八万大军,连吐蕃主帅都阵亡了),可见苏定方好好地给吐蕃人上了一场印象深刻的战争课。

但值得注意的是,乌海之战在唐朝的史料中未见记载,但我想吐蕃人应该不可能捏造自己的惨败记录。而吐蕃文献中记载的这次乌海之战是在显庆四年,并不是在苏定方任凉州安集大使(龙朔二年六月)之后。这在时间上是前后矛盾的,而据苏定方本人的传记,他在显庆四年指挥的军事行动只有一次,那就是征讨都曼,平定葱岭。

因此,有人推测乌海之战是苏定方进军征讨都曼途中与前往进攻吐谷浑的吐蕃军发生的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不过这个推测是不成立的,因为就算恰好显庆四年有吐蕃进攻吐谷浑的军事行动,唐军和吐蕃军的行军路线显然是不重合的,他们怎么可能发生遭遇战呢?

具体来讲,唐蕃双方交战的乌海,据史家严耕望先生在他的《唐代交通图考》中考证,就是今天的青海省玛多县的托索湖。而唐高宗咸亨元年大非川之役中唐军和吐蕃军也在乌海发生过战斗,参考此役唐蕃双方的行军路线,可知限于地理和作战目标,无论是意图直捣黄龙(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的唐军,还是反击唐军的吐蕃军,双方的行军路线大致都是沿着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一线。

所以,如果显庆四年真有吐蕃进攻吐谷浑的军事行动,吐蕃军也会走大致相同的行军路线,庶几可以断言。而苏定方征讨都曼,显然是就近从安西四镇发兵,进攻葱岭以西的都曼叛军,其行军路线远在乌海西北方向数千里,整么会与进攻吐谷浑的吐蕃军遭遇呢?难不成吐蕃人吃饱了撑着,舍近求远地绕个大圈子行军到葱岭以东,而后翻越昆仑山再到乌海打吐谷浑吗?

显然不可能,所以我认为这个推测不能成立。这场乌海之战的真相究竟如何,难以确定,有可能是在苏定方任凉州安集大使之后发生的,吐蕃那边把时间记错了,而唐朝这边因为史官觉得此战的相关事迹水分太大,不可信,毕竟双方兵力比是一比八十,在双方兵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能取得大捷,实在有些不可思议,所以把这次战斗的记录给删除了。

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唐高宗因为对许敬宗修撰实录多失实颇为不满,令刘仁轨、李敬元。郝处俊、高智周等进行修改。所以,我推测可能刘仁轨等人见到乌海之战的史料时,觉得不可信把它给删掉了。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推测,仅供参考。

不仅如此,虽然两唐书苏定方本传并未记载苏定方全面主持防御吐蕃后有何具体成果,但我们稍加分析,便不难推断苏定方对吐蕃的威慑作用。苏定方任凉州安集大使后不久,高句丽国内发生了内乱,权臣渊盖苏文去世,其长子男生与次子男建、幼子男产三兄弟争权,男生被排挤出朝,走投无路,派儿子献诚赴唐求救。唐高宗决定抓住战机,以男生、献诚父子为向导,兴兵征讨高句丽。我们来看看此次唐军的作战部署。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乾封元年五月条云:高丽泉盖苏文卒,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初知国政,出巡诸城,使其弟男建、男产知留后事。或谓二弟曰:”男生恶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为计。”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还夺其权,欲拒兄不纳。”男生潜遣所亲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惧,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男生走保别城,使其子献诚诣阙求救。六月,壬寅,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将兵救之;以献诚为右武卫将军,使为乡导。又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同讨高丽。

冬,十二月,己酉,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安陆郝处俊副之,(刘仁轨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浿江道总管)以击高丽。庞同善、契苾何力并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如故;其水陆诸军总管并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并受勣处分。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

是唐军抓住高句丽内乱的机会,以男生、献诚父子为向导。高句丽国内山川地理,各关隘城池兵力强弱、虚实尽知之。最终在总章元年九月,李勣指挥唐军攻克平壤,灭掉了屡攻不克的高句丽政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唐军此次能攻克平壤,除了高句丽有内乱可乘,有男生、献诚父子为向导外,唐军南北两路能协同作战,夹击高句丽当为主要原因。而唐军能顺利展开南北合击平壤的计划,显然得益于是边境无事,得以集中国力(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全力征讨高句丽。

若再出现类似龙朔年间漠北回纥等部叛乱,致使北线唐军主将被调往漠北平叛的情况,那么唐军将重蹈覆辙,无法实现南北两线唐军合击平壤的作战计划。显然,苏定方坐镇凉州,防御吐蕃是得力的,否则若吐蕃在青海为患,唐朝势必调动高句丽前线的行军总管支援,如此唐军恐怕又要功败垂成了。

要知道,唐军此次征讨高句丽,除了宿将苏定方缺席外,真可说得上是精锐尽出啊,李勣、刘仁轨、郝处俊、契苾何力、薛仁贵、郭待封都在高句丽前线。

如果说以上都还只是我的个人分析的话,仅仅四年后发生的大非川之战就是印证。唐灭掉高句丽后,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总兵二万人以镇抚之。

不久,唐朝昔日的盟友新罗对唐提出了领土要求。屋漏偏逢连夜雨,吐蕃此时出兵夺取唐朝安西四镇,兼并吐谷浑,唐朝西部边境局势恶化。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出兵征讨吐蕃,却在大非川全军尽墨。

唐因为国力分于西线之劲敌吐蕃,不得不在东线采取守势,结果致使唐军经艰苦战斗才夺取的高句丽、百济故地落入新罗之手,多年心血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显然,若非吐蕃在西部兴风作浪,以唐之雄厚国力,断不会让新罗得逞。而这一切,正发生在苏定方去世后。苏定方坐镇凉州期间,吐蕃不能为患,所以唐军能全力经略高句丽,攻克平壤;苏定方去世不到两年,吐蕃就北取安西四镇,东并吐谷浑,致使唐朝被迫从东线调薛仁贵赴西线作战,并在东线的朝鲜半岛采取守势,以至于新近征服之高句丽、百济故地不能守,转以为新罗强大之资。这不正好说明了苏定方防御吐蕃得力,功勋卓著吗?

房屋因有栋梁而安时,栋梁的功用并不明显,及拆去栋梁而房屋倒场后,栋梁的功用始显著的证明。苏定方防御吐蕃的军功,就如房屋之有栋梁一样。大非川之战之前和以后的历史事实,便是最好的证明。

关于李唐因国力分于西线之劲敌吐蕃,而不得不于东线采取消极之守势,史家陈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中曾有精辟论述,云:

前言唐太宗,高宗两朝全盛之世,竭中国之力以取高丽,仅得之后,旋即退出,实由吐蕃炽盛,唐室为西北之强敌所牵制,不得已乃在东北方取消极退守之策略。然则吐蕃虽与高丽不接土壤,而两者间之连环关系,实影响于中夏数百年国运之隆替。

高宗时代,唐军征伐高丽获胜之重要原因在乘高丽之内乱及据新罗,百济之形势。然既得其国,而终不能有,则以吐蕃炽盛,西北危急,更无余力经营东北。观其徙新克高丽胜将薛仁贵以讨吐蕃,而致大败之事可知也。

自此以后,高丽废而新罗,渤海兴,唐室对于东北遂消极采退守维持现状之政策。惟大同江以南之地实际虽不能有,而名义尚欲保留,及至玄宗开元全盛之时,即此虚名亦予放弃,斯诚可谓唐代对外之一大事。

苏定方就任凉州安集大使后五年,即乾封二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唐高宗闻讯,非常悲痛,责备侍臣道:“苏定方对国家有功,按例应当褒奖封赠,卿等不提醒朕,致使死后荣宠未能及时颁下。言及于此,不禁哀伤悲叹。”于是立即下诏追赠苏定方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庄”。一代名将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里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苏定方病逝后,侍臣为什么不向唐高宗报告呢?是不愿意报告呢,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学者拜根兴考证,这可能与龙朔以后中枢政局变化有关。简单来说,苏定方在永徽、显庆、龙朔年间,之所以能屡建战功,除了他本人军事才能非常突出外,可能与他交好彼时的两大权臣许敬宗和李义府有关。

许敬宗主持修撰《太宗实录》和《高宗实录》,对苏定方非常推崇,详细记载了其战功事迹,其称赞苏定方曰:唐将言骁勇者唯苏定方与孝泰,曹继叔、刘伯英出其下远甚。联系庞孝泰因为贿赂许敬宗而得以名垂青史,苏定方能在高宗朝得享大名,恐怕多少跟他与许敬宗交好有关。

再者,因为许敬宗的官场经历、人品、史德历来受到传统史家和正人君子的声讨和责难,如果苏定方与他没有非比寻常的关系,是不会有这种待遇的。李义府、许敬宗二人与显庆三年在长安安排盛大的献俘仪式,苏定方荣光备至;接着,在显庆五年正月和十一月,又先后在东路洛阳两次演出这种轰动京城、极具刺激效应的献俘仪式,苏定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一年之内两次得胜还朝,献俘于都城,在唐朝历史上,除了苏定方,似乎再也没有人享受过这种体面和荣耀。但后来,许敬宗病死,李义府被流放,排挤出中枢政局,形势起了变化。由于许敬宗死后,其官场经历、人品、史德受到朝野非议,唐高宗也感到忍无可忍,下诏令刘仁轨、李敬元。郝处俊、高智周等负责修改国史,以许敬宗所记多不实也。

可能就是因为这次改修实录,造成了有关苏定方的记事被大段删除,其中自然包括他任凉州安集大使后至乾封二年间的事迹。而负责修改实录的刘仁轨曾被李义府陷害,几乎丧命,从刘仁轨本人的传记来看,此人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危险人物,此观他陷李敬玄致唐军大败于吐蕃可知。

那么,可以想见,刘仁轨对曾陷害他的李义府、许敬宗二人的态度,而苏定方又与李义府、许敬宗二人关系密切,那么在重修实录时,苏定方连带着受到影响自属意料中事,并直接体现在对许敬宗所撰实录中有关苏定方事迹的删改上,进而使苏定方的若干事迹不显于后世。

或许正因敌视李义府、许敬宗二人的刘仁轨等人进入中枢政局,龙朔以后苏定方才逐渐被边缘化,以至于其病逝后,侍臣竟然对此沉默不语,不向高宗报告此事。

军事遗产

在我看来,有唐一代三百年,论用兵,苏定方仅次于他的老师卫公李靖和唐太宗李世民。正如唐史学者于赓哲所言,他一生东征西讨,从黄沙漫天的大漠到惊涛骇浪的大海,战线纵横将近万里,前后伐三国,皆生擒其主。

即便是今天,看他的事迹依旧有一种大气磅礴、热血沸腾的感觉,可以说他是唐高宗时期军事顶峰的象征。他史无前例地将大唐帝国的版图向西开拓到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今伊朗),向东拓土至朝鲜半岛南部,立下了显赫战功。

套用毛泽东读南朝名将陈庆之传记的批注,那真的是“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而且,与他的老师李靖一样,他也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王文度杀降谋财时,“唯定方一无所取”;都曼投降时曾许他不死,于是定方又信守诺言,请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义。

为将者,有人贪财,如杨素、侯君集、薛万彻;有人贪名利,如王浑和王濬争功,又如韩擒虎、贺若弼;还有人不讲信义,杀降,比如项羽、李广等;作为将领,骁勇善战固然是好,但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智勇兼备更加难得;而智勇兼备的同时又能洁身自好,不贪图名利,就更加难得了。

正如岑文本所说,将帅之臣,廉慎者寡,贪求者众。是以黄石公《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急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苏定方既骁勇善战,又多谋善断,而且还正直无私,为将如此,实属难能可贵。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西域诸国震慑降服。唐立国二百八十九年,其广袤疆域至高宗朝达到了巅峰,大唐声威随之播及西北边隅和东方遐邦,既为中原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中国版图形成作出重要贡献。

苏定方不仅英勇盖世,且为人正直。王文度杀降谋财时,“唯定方一无所取”;在灭亡西突厥后,定方让“诸部各归所居,通道路,置邮驿,掩骸骨,问疾苦,画疆场,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所掠者,悉括还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时曾答应饶他性命,于是定方又信守诺言,顿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义。

更难得的是,苏定方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却依然被委以重任,“为诸将节度”,以七十多岁高龄默默镇守在吐谷浑战场最前线。定方善于提携后俊。早年遇上才德兼备之裴行俭时,直感叹“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于是倾囊相授,“尽以用兵奇术授行俭”。

定方去世后,裴行俭亦成为了唐高宗后期著名将领,史称“儒将之雄”。裴行俭后来多次平定东西突厥的叛乱,为大唐重置安西四镇。唐朝建中三年,师徒二人双双配享武庙,在代表古代武将至高荣耀的圣殿享受祭祀,于中华历史上前后辉映。

近代流传甚广的《隋唐演义》中描绘,苏定方年轻时曾经跟随窦建德和刘黑闼两个大唐的反派人物,是以自清以后,民间演艺常将苏定方演绎成陷害忠良、谋杀罗艺罗成父子的奸雄。而历史上的苏定方却是为大唐建立盖世功勋的大英雄。这就是历史与民间演义的大区别。

而历史的真相,罗艺反而是叛而复叛的奸臣小人,罗成亦是虚构之形象。另而言之,苏定方因非李唐之核心功臣,所以在被人们描绘成反面角色时无人追究。此亦历史之吊诡不公。特于此记以正之,以使吾华之盖世英雄勿为历史烟云所遮掩。

来源:历史八卦杂谈 微信号:history-say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641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