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幽哥
我接触过上千家供应商,尤其在做采购员时,有时一天跑几家公司。
我们现在出去面试,一天安排两家就排不过来了,号称赶场子。我记得有次一个电气项目,需要买大概每年 20 万套公母插头,当时的供应商是南非的,价格死贵,急需国产化。那次开发新供应商,某天我一个人去浙江慈溪一个镇上,第一次考察昨天首轮报价过的新供应商,当天要跑四家。
那时候年轻,好面子,到了车站就请第一家来接,差不多俩小时看完一家,各种参观、丈量、拍照、询问、询价、了解行业和产品信息,回去是要做报告的。然后请第一家送我去汽车站,说回上海,假装进去买票。
等人家车开走了,再打电话给第二家,“我在汽车站,刚到,你们派车来接我下。” 就这么演戏,一天看四家。
实际上同时参观同一款产品的多个厂家,也能够迅速了解行业内幕,那时阿里巴巴即将开始流行,我有时还建议他们买个诚信通,一年是 2400 后来涨到 4300 好像。
每次出去当天看 3-5 家,大多晚上 5 点能看完,6 点打个票回上海,9 点到家。早上 6 点就出门了,时间也早就超过现在所谓的 996,日行 500 里,第二天再到临安某个加工区的几家竞品去考察,第三天去安吉,第四天无锡太阳镇…… 都是当天往返上海,所以说,采购员也不容易。
基本一家公司无论多大,一个小时能走完全程,对这家公司已经大致有个了解,回去再做风评调查、每家的报告、竞品比较、优劣势分析。
但是,这些经验还是有用的,未来无论哪家还是某个亲友开公司的,我只要一问,两三个问题,就知道对方的生意情况,赚不赚钱,一年赚多少。当然,越小的公司越吹牛,做得越大的越保守。
后来我带了徒弟,就徒弟去做这种陌生拜访了,再后来采购主管一路继续到总监,连副总都做过,又开店开公司,投资过十几种副业,所以,接触的商家范围也从供应商扩充到友商、客户等等。现在,光每年因为我而改行做了采购的,知道的就两三百人,不知道的则更多。
其他不多聊了,你记住如下这几个规律,无论你怎么百度都是找不到的,没人写。今天讲的也是不外传系列,连我手下这么多采购员我都不跟他们讲,有悟性的人经过多年的历练自己能摸索出来。
先看年数判断法,主要用来判断赚不赚钱。
无论你去哪家公司,或者某人说她、他家开公司的,你直接问 “公司叫什么名字” 即可。
我给你一个判断标准。
2020 年当下,一家企业注册之后,能够在第 4 年还继续运营的,100 家里剩下 10 家,也就是 36 个月淘汰率 90%,这叫市场检测,也叫行情大考;继续,活到第 6 年的概率大概 2%,也就是剩余的 10 家中能挺得过这第四第五年政策大考的,几乎是百里挑一,这叫政策波动考验。
第一个叫市场考验,主要在成立初期的第一第二第三年,实际上还可以拆分,比如第一年淘汰率就接近 50%,第二年继续淘汰剩余 50 家里面的 30 家,第三年淘汰 10 家还剩 10 家,这前三年叫做杀青期,也叫止损期。
比如你投资了一个 100 万的项目,到了第四年才开始赚钱,销售额纳税后减去成本>0,这才是赚钱。这里没做过生意的人是不能理解的,包括做财务的人,纸上谈兵等于个屁。
为何呢?
因为你原始投资 100 万,正常情况下第一第二第三年你要分别继续追加 50 万、30 万、20 万倒贴进去,才能期待第四年的盈利比如 50 万、第五年的大赚比如 150 万,到了第六年你的状况才是之前的 200 万成本都收回来了,还多了家年盈利能力≥150 万的公司。这才叫老板;否则,之前都是花你自己的钱让别人叫你 “老板”,好听一点。
当然,这前三年的市场考验结束之后,第四第五年也不是那么容易度过的。
前三年为难你的是行业风险、项目变化、产品升级、市场波动、价格行情、竞争对手的举报和价格战、员工举报和官司诉讼等风险。
后面这两年的之所以叫做政策风险期,则是工商、税务、环保、教育、消防、城管、市容市貌、劳动保障、大政方针等,包括你这生意所在的行业政策、行业标准的变更、所在地拆迁、市政等等。
比如你开地摊,前三年还行,第四年又开始捉你了,你怎么办?你躲起来了,但之前每天 200 人的客户流量还会来,只不过找不到你了,取代你的是另一个刚开始做的商家,之前眼红你的人,你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也可能 “一刀杀” 谁都不让开,这都叫政策风险。所以,政策考验的后两年,也叫杀猪期,政策考。
通常来讲,前三年是最重要的,我们判断一家企业会不会突然倒闭,主要就是看它注册时间有没有超过 36 个月,第二参考则是有没有超过 60 个月。
过了 5 年后,此后的才是运营风险、转产可能、行业颠覆、口碑管理、公关危机以及现金危机等等自己生意不作为以及上当受骗的风险,这些好多了,大多数自己可以把控,甚至提前布局,不会动不动倒闭了,还能通过再融资和上市以及兼并和出售等方式,将自己的公司当作金融资产卖出去,亏损你也当作盈利包装下,会有人买的。
大家别弄错了,以为刚创业才有人来投资你,不对,你一家企业运营到第六年时还活着,这才会一直有人要来跟你谈合作、买你的股权、整体买走你的公司。创业公司怕自己活不下去,才见人就说自己吸引了第几轮融资。
现在查谁都很方便,让你问你开公司貌似大老板的亲友公司名字,或者让你面试前查下即将去面试的这家公司,用企查查等一查即可,主要看 “企业注册年数”。
我是企查查终身会员,大家也可以注册下,或者我的职场弟子和徒弟想用的时候,可以直接跟我联系,我告诉你账号。
所以,任何一个人告诉你他做啥生意,你直接问他的公司名,一查就能知道他的老底了。
成立 1-3 年内,都叫岌岌可危,随时倒闭,也就是老板跑路。你记住,3 年内,都是创业,基本都在倒贴钱,不叫生意。
成立了 4-5 年,这才勉强叫做生意,不过也得看他能不能挺到第六年。
以后你遇到任何同学,说他做生意的,做了七八年了,那他是老板,无论大小,赚钱了,早过了市场考、政策考。
再另一位同学说 “今年我刚开始做 XX 行业,” 那这位同学做的不叫做生意,他和他老婆正处于夫妻老婆店创业阶段,随时倒闭。老婆如果不参与他的创业,他就是随时会离婚。没有办法,创业很多风险,25 岁的女朋友会跟你一起摆地摊,35 岁的老婆可不会跟你创业去,别说摆地摊了。
扯远了,除了以上年数判断法之外,还有人数评估法,这主要是用来判断销售额和利润的,也就是 “赚多少”。
你要去面试了,一查,该公司在上海大致有 100 名员工,从小兵甚至操作工,到经理、总监和总经理,总计大概 100 人。则该公司年营业额按照 5 千万 - 1 亿元来算,你心里有个数,也就是大概 7500 万年销售额的规模,对应的人均年销售额是 75 万上下。
在你老家呢?比如该公司开在省会南京,则平均一个员工对应大概 50-60 万的年营业额。假设开在甘肃庆阳,又是多少呢?大致是年销售额 20-40 万 / 员工。
接下来看利润。
利润率这里主要看时代,不同年份平均利润率不一样,这些年来持续下行,而且利润率又分地区的差别,上市和未上市的区别,表内表外利润,毛利润和净利润,甚至对内对外的报表,等等,真实的利润没几个人能知道。所以,这个中国,你能看到、听到的企业年利润,如果对方说他是 “赚钱” 的状态,则从年利润率 1‰到利润率 50% 甚至更高都有,当然大多数告诉你是 5-20% 的利润率。
我教大家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吧,一家公司,正常生意做得好好的,则你看该老板所开公司名下员工有多少人。比如还是在上海开了一个百人公司年营业额 7500 万的那个老板,这 100 名员工年平均工资比如是 10 万,则该老板一年大致赚 1000 万,也就是员工年工资的总和。
你别以为在上海、大家都是大学生,不对,一线作业人员更多,何况很多 “底薪 + 提成” 工资结构的人,一年大多数根本拿不到 10 万。
甚至各区的平均工资也不一样,比如你们公司在黄浦区。
要么注册在静安区。
但特么主要办公地点跑松江区去了。
这种情况,你就按两地公司各自人数加权平均吧,不会的话,就直接俩数取平均值来算。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按照上海官方公布的社保基数,社保局每年会公布一次平均值。
比如:
2014 年,上海平均工资,月均 5036 元;
2015 年,上海平均工资,月均 5939 元;
2016 年,上海平均工资,月均 6504 元;
2017 年,上海平均工资,月均 7132 元;
2018 年,上海平均工资,月均 7832 元;
2019 年,上海平均工资,月均 9580 元。
估计这平均工资每年都在上涨,撑不住,碰到疫情正好等一等再涨。
你当下 2020 年,按照 9580*12 个月来算吧,114960 取整算年薪 11.5 万。
所以,你有个同学在上海做老板,开了个公司,名下员工比如 30 人,则他一年大概赚 345 万。
她说她公司有 300 人,那就比较大了,这位算富婆了,年发工资大概 3500 万,自己年入也 3500 万的样子。
另一个同学也上海开公司,说他还有其他股东,比如 50 人的公司,他占股 20%,理论上算就是 50*11.5 万 * 20%=115 万,他一年应该赚 100 万出头,算分红;但 50 人也算小公司,屁大的公司,只要不是大股东,财务就不是公开核算,你这位同学很可能一分钱拿不到,当初入股是被大股东忽悠了融资。
做得最大的,当然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那可是真实可查的,能兑现的市值上百亿都很有可能。
所以,老板同学也有不一样的,收入有高有低。
同样的方法,你也可以算你老家的某个亲戚,在当地雇了多少个员工,用总人数乘以当地平均工资,算出来的就是该亲戚一年大概赚的钱。
甚至哪怕她、他都没注册公司,也可以这么算,比如你的同学在安阳开了个早教中心,没注册公司,所有员工加起来 10 个人,当地比如社保基数也就是平均工资官方公布的是月均 3500 元,则这位同学大概一个月赚 3 万 5,一年 42 万的样子。
但这位一年赚 42 万的同学,可算不上富人,因为她还要送出去大概 10 万好处费,各种吃喝迎逢再花出去五六万,实际上一年也就赚个 25 万。这算当地的中产收入,可惜开了不到 5 年,大概率她这店已经关门倒闭了。
再看另一位同一个城市的同学,在体制内比如学校,虽然名义工资一年也才 10 万,但人家奖金一年加起来也有个七八万,算年薪 18 万,再搞点外快一年几万算保守的,加起来都快超过你老板女强人同学的年收入了。女强人自己创业,工作制类似 007,后者学校工作的同学可是五天八小时,还有寒暑假。
老板不好当,尤其小城市的老板。
最后,你问:我同学开了个 30 来人的公司,他一年大概赚多少?
当地平均工资乘以 30,就约等于他一年赚的钱,无论开什么公司,哪怕天猫店、培训班、工厂、饭店、互联网公司,都大致可以这么算;并且,必须开了 5 年以上,否则大概率是亏的,别谈赚钱了,随时倒闭。
最后,祝大家人人都是大老板!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