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掏出来的“耳屎经济”

12

文 | 互联网指北

采耳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提在两年前,得到的回答可能只是流传于川渝地区的一种民间手艺,常见于诸多旅游宣传片里。但在今天,这两个字不仅意味着一门十分赚钱的生意,甚至正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上形成一波新的流行文化:

在微博、抖音、B站,关于“采耳”的视频时不时地会出现在你的时间线上,或被形容为“中耳炎教程”,或被定义为“脑子进水疗程”,风评在“祖国传统文化”和“软色情擦边球”之间反复横跳,轻易收获百万级播放量;

在百度,以“采耳”作为关键词搜索,你会发现除了满屏的招商加盟广告,还有许多关于通过采耳创业,发家致富的新闻。

例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庆某采耳品牌也会告诉你,自己在重庆南坪一家店每日流水在5000~6000元之间,好的时候能达到1万;另一家品牌则声称,自己在杭州的一家130平的门店7月创造了30万的营业额——当然他们似乎更想传递这样的信息:获得这样的回报率“仅需”29800到69800不等的加盟费。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知乎也是采耳的忠实拥趸,问题“采耳是一种什么体验”已经有超过130多万人阅读,“采耳”、“挖耳朵”等标签话题量正在指数级增长,时不时在知乎日报上露脸。

地图上的反馈更加具体,搜索采耳你还会发现不仅在成都、重庆这样极具采耳文化的城市遍布采耳门店,甚至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的街头巷尾也都被采耳所攻陷。

(左中右分别是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并且伴随着话题量不断升温的,还有修饰“采耳”的定语。与两年前时常捆绑的“休闲”“安逸”“养生”不同,采耳开始大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产业、生活方式、地方经济联系在一起。

要知道在行业媒体的语境里,人们对于一个消费场景的修饰语“上纲上线”通常意味着两件事:一个新的“财富密码”正在形成,或者一个旧“财富密码”正在试图让人们相信自己“还在逐步形成”。

猎奇生意,口红经济

要说采耳为什么火,时间可能得退回到几年前。

在2017年9月,老牌综艺快乐大本营在这一期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嘉宾——采耳仿声美女主播。在节目现场,主播表演了如何通过耳机模拟采耳的声音,让人们达到颅内高潮。这一番操作,不仅引来了陈赫、乔杉等人的惊叹,也第一次让网友们对这个传承于街头巷尾的民间手艺产生了兴趣。

采耳第二次被关注,则是在2018年7月。当时,还火爆全网的斗鱼当红电竞主播冯提莫在一次直播中体验了采耳。销魂的声音,配上“要飞了”这样饱含暗示性的言语,让采耳迎来了历史上第二次搜索高峰。

有人说,冯提莫直播采耳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事实上,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采耳的传播除了和民间传统文化有关之外,也一直和擦边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百度指数上采耳的搜索趋势)

例如,在采耳火爆之后,B站上就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关于采耳的视频。其中,有的衣着暴露,有的声音极具暗示性,而这些都不免让人对采耳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以至于有朋友在B站上看过一些视频之后都不禁感慨道:“身材不到D的人,都不够资格做采耳。”

这一点似乎在知乎上也能得到佐证。比如在“采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问题下,虽然讨论数量众多,但绝大部分的高赞答案(包括答案下的评论区)基本都围绕着性暗示语言、还会再去等关键词进行展开。

不过大规模地作为“生意”的形式出现,时间线需要推到2019年之后。

这一年随着采耳越发被广大网友所熟知,许多专注于采耳的店铺也开始出现,采耳逐渐从一个民间手艺和传统服务业的附庸成长为像浴足、理发店一样的独立消费场景,开始进入品牌化、连锁化的运营模式。

尤其是在今年,“采耳”迅速进入年轻人语境,先后进入了以“选品严格”著称的李佳琦、欧阳娜娜的直播间,顺利完成出圈,进入了微博、知乎等主流平台的热搜榜中。

有人相信“从猎奇到生意”这之间微妙的时间差,其实可以说明采耳的火其实可以用简单的“口红经济”原理来解释:毕竟无论从客单价还是投入的时间等边际成本来看,“采耳”完美符合“低投入高预期兑现高附加值”的特点。

以成都为例,如果只是简单采耳的话,视环境和时间的不同,便宜的往往只需要二三十元,而贵的一般也不超过150元,并且还附带头部按摩和肩颈按摩。

时间方面,比起动辄一两个小时的足浴和SPA来说,做一次采耳的时间也并不算长,一般来说在路边摊简单采一次耳,通常不会超过20分钟,而即使到专业的采耳门店里,采耳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通常在45到60分钟以内。

舒服、便宜、时间短,再加上现在年轻人普遍压力大、熬夜、作息不规律。而刚好几乎所有的采耳品牌都以清洁耳道、清神明心等养生术语来标榜自己,虽然实际功效还有待商榷,完美与“焦虑情绪”挂钩的采耳作为一个消费场景似乎天然契合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心理。

所以,采耳这种“健康”、舒服又经济的休闲方式自然也就成了大家日常生活中放松、减压、养生的好选择了。

而在这样的流行趋势下,采耳的影响力也开始迅速扩张。至于之后的发展,比如采耳未来是否能继续当前的发展速度从而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产业,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理论之外,采耳存在的一些问题是真实可见的。

文化传承,闯入“荒野”

事实上,在采耳流行于街头巷尾的同时,许多反对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止。

例如同样在知乎最火的采耳问题下,就有许多认证医生直言,采耳对身体没有好处,不建议频繁采耳。而在今年6月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也曾发布一篇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生署名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关于采耳科学性的问题。

医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耳垢也称耵聍,不仅能够保护耳道皮肤、粘附外来物质,阻隔巨大噪音、保护鼓膜,其中富含的脂肪酸还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再加上耵聍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清洁能力,所以正常人其实并不需要经常采耳。

另一方面,在日常采耳的过程中,由于普通的采耳门店不具备医院一样的专业工具和深度消毒处理,所以采耳也容易存在一些风险。例如采耳服务人员不专业可能导致的损伤外耳道和鼓膜;或者因为消毒不彻底导致一些交叉感染、引发一些如真菌性外耳道炎疾病等等。

此外,医生也提醒,频繁采耳可能会导致耵聍腺分泌增多,耳朵会感觉“越掏越堵”,甚至有形成栓塞的可能。

而除了医生,反对采耳的声音还来自那些曾经体验过采耳的用户。

例如在知乎问题“采耳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下,排在第一的高赞回答 @笨小孩路过此地 就指出,因为遇到不专业的采耳师傅,导致自己耳道感染真菌,就像得脚气一样。而与这位答主相似,另一位名叫 @咖喱云炒饭 的答主也因为采耳工具消毒不彻底而感染了真菌性外耳道炎。

说来讽刺,一方面是有消费者因为采耳而感染病菌;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采耳品牌又将预防中耳炎、养生保健作为自己的宣传重点——而事实上,虽然有观点认为掏耳朵刺激穴位有益健康,但却并没有临床证据能够支持这一观点,医生会告诉你:

所谓能够预防的中耳炎,这其实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与耳道清洁并无直接关系。

除了医学论证之外,采耳作为一个在如此敏感又危险的部位从事技艺的服务行业,其技术传承和从业资格不仅没有相应的监管,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

陈姐是成都宽窄巷子某采耳品牌的技师,据她所说,她们的技术通常都来自门店品牌方的培训。“像我们门店,除了给自己的员工培训之外,也面向外面招生,培训费3800元(一次),时长一周,剩下的就靠自己练习。”

“靠自己练习”是为了获得“培训期间学不到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技师们自己也承认“一周”的培训时间太短,以至于难以“技术熟练到能给客人服务”,于是“一般都是自己互相练,或者和家里人练”,再加上门店一定程度的自律,“要考核过了之后才能上岗”,陈姐自信店里的上岗技师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服务——也让她并不信任“门店之外的技师”,毕竟“外面怎么培训的,就不知道了。”

当然即使是陈姐所在的这家相对正规的采耳店也有问题,毕竟耳朵是结构复杂的器官,“涉及器官”的服务这显然不是“自律”就能解决的问题。

横向对比,在医护学院里,护士连打针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动作也要练习将近一个月左右,而在采耳这个行业里,许多将针尖一样的危险物品探入客户的耳朵之前,却可能只接受了一周的突击培训,并且还不一定通过了“毕业测试”。

这样的情景,无论怎么看都觉得有些不够严谨。更何况“采耳”正在逐渐推出更复杂、更“深入”、“更多元”的服务项目,其对应的能力要求显然应该天然地与“速成”划清界限。

与采耳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类似,那些几乎在每一个采耳门店都能看到的采耳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宣传,其实也有待验证。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虽然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采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法,但真正有可信度的其实只有三个,分别是2020年12月2日被成都纳入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2月初被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2016年12月,为为采耳创始人朱菊为列为湖南长沙市天心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也就是说,成都重庆的两个关于采耳的非遗是市级,而长沙的非遗属于县级。

但当我们想要根据这个线索继续深入了解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只有成都的采耳非遗能够查阅到政府文件,而重庆的非遗说法仅限于重庆日报和工人日报的一则报道。至于长沙天心区的非遗项目,政府相关的文件则已经被删除。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发现:关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上其实可以找到许多类似中介一般的角色,他们自称能够为项目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似乎解释了“非遗遍地”的现象。以2019年7月为例,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增加了196项——这还是属于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别提采耳所隶属的市级和县级非遗了——而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的地方非遗管理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漏洞和管理混乱的情况。

当然为了保持严谨的态度,我们还是试图在知网上通过查阅相关论文来论证采耳的历史传承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翻遍了整个知网也没有找到一篇关于采耳的论文,无论是民俗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

以至于最后,我们只能在一本讲述成都历史风物的书中看到关于采耳一鳞半爪的描述。

(《成都百年风俗》中关于采耳的描述)

显然,并不是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科学性和可考性,也不是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十足的含金量。而这其中的弯弯道道,那些指着加盟赚钱的采耳品牌却并不会和你去仔细分说。

挣“舒服钱”,挣“别的钱”

采耳的科学性和历史传承自然还有待讨论,而在这样混乱的的市场环境下,很难让人相信如今现象级火热的“采耳”已经具备了完整、完善的商业模型,甚至无法给予一个关键问题以标准答案:

“采耳”究竟是哪个环节在挣钱?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前两天我和同事特地去了成都当地的几家采耳门店进行了体验。

首先是宽窄巷子,这个被誉为是当前采耳文化的最浓厚的地方。在这里面,我们走访了几家门店,发现在这个网红景区当中,中国采耳最神圣的地方,平均客单价也大概就在100元左右,便宜的有五六十,贵一点的也就150元左右,还能附赠一个肩颈按摩。

(宽窄巷子外面某采耳品牌店的价格牌)

我们抵达宽窄巷子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先到的第一家采耳品牌店,是一家50平不到的小门店,四个床位,四位技师,门口却已有三个人在等待排队。

当我们提出要采耳的时候,服务人员提醒我们大概需要等待45分钟左右。于是我们辗转去了另外一家门店。相比于第一家,这家门店显然要大上许多,但由于它距离宽窄巷子较远,加上门口道路在施工,我们去的时候,门店显得有些冷清。之前提到的陈姐,便是在这里认识的。

据店员所说,五点钟左右,正好是一天里客人最少的时候,一般来说她们通常要从早上8点营业到晚上十点之后。而在没修路之前,她们这家门店的服务大多时候也是需要预约的。

为我们提供采耳服务的师傅陈姐也是这种说法,从业6年的她,现在平均每天要经手8个客人,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做到12个客人。

“我们没有底薪,工资都靠提成,我做一单能够拿到3层,这个不同的门店和品牌可能不同,但行业里通常都是3~4层的样子。”关于收入,陈姐这样说道。“现在平均每个月七八千,赶上游客多的时候也能过万。”

根据陈姐的说法,我们粗略的算了一笔账,以这家店10位技师为例,如果每天平均接待80位客人,且客单价在100元左右的话,那么这家店一个月的营业流水大致就在24万的样子。

这些还只是保守估计,因为除了采耳服务,这家店还有肩颈按摩、头疗SPA、刮痧、拔罐、眼部护理等等,客单价都略高于采耳。同时在品牌层面,该店还提供对外的培训服务。

“有些是想自己学了回去开店,但大部分还是足浴、SPA之类的为了增加项目到我们这儿来学。”关于是那些人在学习采耳,陈姐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采耳其实是一个耗材很低的行业。以我们的采耳体验为例,采耳的工具是消毒之后重复使用的,我们看到需要更换的耗材大概有客人的一杯茶水、以及客人躺过的床单和面巾。甚至有品牌方告诉我们,采耳服务的净利润能达到50%以上。

事实可能也是如此,在高毛利的驱动下,许多采耳品牌开始疯狂扩张。在百度上搜索“采耳”,几乎绝大部分都是品牌加盟广告。而以陈姐所在的品牌为例,仅仅是从去年开始,他们已经在成都开出了6家直营门店,遍布成都人流量最大的核心区域,而这个月底,她们第七家门店也即将开业。

高毛利、网红驱动、可复制、易上手,这可能是采耳能在全国迅速铺开的原因。但在这种繁荣和野蛮生长背后,采耳也并不是一座全无危险的金矿。

以现在遍布全网的采耳加盟店为例,我们也咨询了部分采耳品牌的加盟政策,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品牌店的加盟成本普遍在3万到7万左右。

据销售所说,这个加盟费用,主要包含品牌授权、人员培训、采耳工具以及选址宣传等相关费用。例如,3万档次的加盟包含10个培训和10套工具,7万档次的加盟则包含20个名额。而在淘宝上,相关专业的采耳工具一整套也不过150元。

并且在培训和工具之外,当我们和销售问及具体的选址规划、装修设计以及经营推广等加盟保障的细节问题时,相关销售人员却大多都含糊其词,并不直接正面回答。而除了加盟过程的隐晦,加盟之后的经营其实还有更多的问题。

例如,在2019年加盟采耳的张先生,这段时间却已经在考虑是不是要把自己的门店转让出去了。

“2019年(采耳)刚火,因为自己经常采,所以看好了之后很快就把店开起来了。”提起开店,张先生说道。“加盟费4万多,然后又装修、店铺租金之类的前后花了将近四十万。”

在张先生看来,品牌加盟对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我们这种社区店,客户都是小区的人,有品牌也没听过。至于选址,一来我们就在小区周边,本身没有太多的选择,二来他们全程除了一个文档,也没有什么帮助。”

“培训虽然也包好几个名额,但最后就我和我媳妇儿去了。”张先生说:“因为他培训要到广州,这来回的机票,培训期间的食宿都是钱。我们觉得学了回来教给其他人也是一样的。”

张先生讲,生意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不好,反正就那样过着。年初遇上疫情,很长时间没有开业,疫情过后,每天客人也不多。小区里不是年轻人就是老年人。白天年轻人大多出去上班了,而老年人也少有来做这个的。

“人多的有时候一天能来七八个,十来个,人少的时候,一天也就那么一两个人,而且我们是社区店,和景区的价格肯定不能比。”说起经营,张先生有些无奈。

除了张先生的门店之外,我们还走访过其它一些社区门店。总的来说,在我们路过的时候,大部分采耳门店都门可罗雀。而那些生意好一点的,也都不是简单的采耳,而是和浴足、按摩等多个项目合并在一起的综合性服务门店。

所以说,采耳这个行业,在行业没有形成规范同时又处于野蛮生长的时候,必定是鱼龙混杂的状态。而这其中,风口沉浮,有些人站在了浪尖,赚了些钱;也有些人,成为了那浪花淘尽的泥沙。

最后

采耳到底采的是什么?随着对整个产业的深入了解,这个原本清晰的问题好像越来越难以回答。

随着采耳的流行,行业里往往将精品化,高端化、享受、养生当成生存和赚钱的不二法则。在他们看来,奢侈的装修,精品化的工具以及养生的焦虑能够成为提高客单价的筹码。

但在我看来,对许多钟爱采耳的年轻人来说,采耳其实是舒缓压力的一种“瘾”,他们或许并不在意这个东西是否真的科学,或者真的养生。他们在意的或许只是那片刻的舒适,他们想要的也只是在疲惫的压力下,能够有一个足够经济,又足够放松的休闲方式。

(宽窄巷子里有一个采耳促进会)

所以说,当我们走访宽窄巷子的采耳门店时,看到地图上有一个名叫“采耳促进会”的地址。当时我们以为这可能是采耳的某个官方组织。但当我们按图索骥,走到面前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所谓的采耳促进会,只是路边的两个帐篷、两把椅子,和两个人。

所以,采耳的养生也好,加盟也罢,最后收割的其实都是打工人。而在灯火堂皇、装修精致的门店之外,采耳促进会,或许才是采耳最本来的样子。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