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财富配置的一个进化方向

财富配置的一个进化方向

曾经有件事颇让我吃惊:德国人均年收入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5万左右,超过4万欧元就算是高收入。个税还重,拿到手还要砍一刀,算下来感觉德国群众并不怎么富裕。

在德国的哥们纷纷表示我没算错,还补充说赚大钱后税率更高更不划算,所以佛系是最佳选择。但他们还表示,虽然咱赚的少,但花的也少啊,教育和医疗基本都免费。课外培训也不贵,比方说网球、钢琴、骑马、高尔夫这些一对一私教每课时20-50欧元,一对多的更便宜。考虑到政府给18岁以下小孩每月补贴200欧,以上都算白送。所以德国群众对收入和税收虽然也经常发牢骚,但总体还是表示理解。

我思考的结果是:福利的本质也是一种社会整体的资产配置,所有人买单(通过税收等形式)、所有人受益、刚兑,其目的是保证个人基本的安全和生存需求。

过去光是咱们羡慕欧美社会,但这次疫情我们也让人羡慕了。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刚兑性的福利: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不受疫情威胁、相对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安全和生存是每个人的本金,其他赢得再多东西都是在这个本金上所加的杠杆。

所以理性人都愿意放弃一部分风险资产(房子、股票等)收益,获得与安全和生存密切相关的刚兑资产。个人如此,社会也如此,富裕国家最后都会发展成福利社会,本质就是用潜在的坐游艇、开豪车的可能性来换取医疗、教育、救济金这些生存刚需。

对普通人来说,财富增值有三条路径和一个隐含条件。

三条路径分别是:房子、股票、刚兑性金融产品。

房子和股票都是风险类资产,所以必须配置刚兑性资产来对冲。虽然其收益水平肯定不高,但能用来保证家庭的安全和生存。

一个隐含条件是可传承,就是这个财富未来要能有效传给你指定的人。通常来说,善于理财的人财富会终生增长,离世时会达到峰值。但传承则面临几个巨坑:

1、遗产税和其他税费。国内暂无遗产税但未来也许会有。国人的资产都在房子上,继承房产再出售需缴纳各项税费,也算一种隐性的遗产税。

2、债务纠纷。很多人身上背着连环债,如A欠B、B欠C。这时候如果B去世,A肯定会要求从遗产中还款,但C欠B的钱诸位认为还能要回来么?大概率够呛。

3、继承人顺位。国人没有留遗嘱的习惯,而现代家庭结构又和过去不同,容易导致巨大的问题。

说个真事。我有个哥们和前妻有一子,第二任妻子带过来一个孩子,前妻未再婚一直带亲儿子,哥们的父亲、兄弟等都在世,都有退休金和生活保障。这哥们工作中不幸猝死,留有房产等,单位也给了一大笔抚恤金算是够意思。

正常人肯定都觉得大部分钱应该留给亲儿子,但依法办事的结果是:第二任妻子先拿走一半,剩下的老爹、亲儿子、第二任妻子以及她的孩子有同等继承权。未来老爹去世后,其兄弟具有优先继承权。也就是说,亲儿子只分到了八分之一。

你们可能会问爷爷难道不会把钱给孙子么?答案是真的不一定,因为他还有别的儿孙。

哥们留的是一线城市的房产,算价值也有1000万左右,别说支撑儿子求学了,后面的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但现在儿子只有八分之一,更惨的是由于这房子后妻家住着没法卖,这八分之一都没法到手。

以上绝对合法,但反正我不觉得合理。

类似的问题西方国家很早就出现了,也出现了解决方案。

一是写遗嘱。

二是只同居不结婚,政府还给发同居证。同居证和结婚证最大的区别就是遗产继承顺位不同,其他基本一样。

三就是购买保险,可以指定受益人、不交税、避免债务纠纷等。我听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离婚条件经常就是给孩子买大一笔保险。

image

上图是各国和地区个人金融资产占比情况。我国的特点就是房产特别多,股票和保险特别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理财观念的进化,股票和保险的配置必然大幅增加。这也就是为何我坚定看好股市以及保险股的原因。

以德国和日本为例,医疗和教育都是基本免费、生老病死政府都管,为何还有那么大比例的保险购买比例呢?

原因就是保险由于指定受益人、不交税、避免债务纠纷等优点,成为最佳的刚兑型理财产品。

以我国为例,只有国债、银行存款(50万以内)、保险可以认为是刚兑,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分别是3.5%、4%(大额存单)、3.5-4.5%之间(根据具体条款会略有浮动)。而且不管你在哪家保险公司买了保单,其兑现是由《保险法》保证的,哪怕保险公司破产都没有问题。

国债和银行存款的利率都是浮动的,普遍规律是经济越发达利率越低。如果诸位相信中国经济还能继续发展,人均GDP逐步向欧美日靠拢,则利率水平长期来看也会向零靠拢。但保险合同一旦订立,合同期内就锁定在当前收益率水平。也就是说,假设20年后利率降为2%以下,但今年签订的保单年化收益仍能按合同约定的3.5-4.0%来兑付。

所以越是发达国家的保险渗透率也就越高。我国迟早也会变成发达国家,无风险利率长期呈下降趋势,保单的承诺收益水平也会跟随下降,所以越早买保险越划算。

以上也算是财富配置的一个进化方向了。

来源:刘备教授 微信号:LiuBeiJiaoShou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909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