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奇葩说常见症结:为了赢比赛,从来不敢去触及实质问题

奇葩说常见症结:为了赢比赛,从来不敢去触及实质问题

1

@汪有:奇葩说第十期独立女性收不收彩礼这一期,是非常好的辩题。
恕我直言,你们辩的是什么垃圾?
八位辩手起码六位完全不合格。

奇葩说常见症结:为了赢比赛或者懒得思考,或者就是为了过审,从来不敢去触及实质问题。
只敢在边边角角说些轻佻的漂亮话。

去年我就举例:
辩题熊孩子我要不要教育,辩手说“教育手段要春风化雨,是为了分摊他疲惫父母的压力”。
辩题家里钥匙要不要给婆婆,辩手说“要给婆婆,因为婆婆一定是为我们好”。
???
真正困惑这些问题的人是在困惑要不要“春风化雨”?

彩礼这事儿也一样。
轻飘飘地说着“阿姨我不要”、“老婆我要给”,比谁的感情更甜?
坦白讲,在你们这样情比金坚、人间大爱、相互包容理解的家庭,你们收不收彩礼,都非常独立女性。
你们的婚姻,都会非常幸福。

这些辩手导师都活在一线城市,事业有成,双脚比较离地。
就一线城市这个状况,根本没人会因为彩礼问题吵闹到特别不堪。
房子都好几百万了,你告诉我彩礼一二十万拿不出来?
那不可能。
很多父母非常开明,彩礼给了象征转一圈还是还给小家庭,这就是一笔启动资金,这有什么能要不能要?有啥值得教授学者齐聚一堂讨论这个?

真正让彩礼成为社会热议的主战场,从来不在你我熟悉的北上广深。
他们在小镇乡村、在你们眼里的穷山恶水。

你们都还记得去年微博热转,破防了很多人的故事:
一对情侣,感情不错,女方提出了很高彩礼,男方实在是没有,女方非常强硬。
男方父母卖了房子,她的妹妹开心地通知哥哥——
“哥,咱家有钱啦!”
然后哥哥跟女友说房子卖了,原本微信一直没说话的女方一秒回复。
就那句“咱家有钱啦”,让多少人眼眶湿润?

很多情侣,因为天价彩礼,最终不得不分开。
农村的彩礼,甚至推高到三十万五十万,甚至需要地方发布法规来强行遏制。
很多彩礼并不返给小家庭,而是转手就给了女方弟弟去娶媳妇。
彩礼推高,一份彩礼已经敲骨吸髓到一个家庭无法承受的地步,甚至有因为彩礼纠纷杀人的。

前阵子还是微博爆料:
女生父亲为了彩礼,逼着她结婚换钱。
女生要一路逃到派出所里,才能避开来堵门的家人。
这个桥段,让多少人义愤填膺?
这里面有多少悲剧?
有多少女性被物化成换钱的工具?

我特别想听到反方敢于举出这些血淋淋的例子,问对方:一个独立女性,要不要和这些陋习切割?
或者说我们社会,如何帮助女性从这个困境里独立?

不可否认,彩礼的基因里,确实带着封建遗留的恶。
知乎上就有女大学生提问:为什么?为什么我那个念了个大专的表妹彩礼都二十万?我大学生还能比她少嘛?
这种思想,不也还是封建明码标价的老一套?
这是不是既物化了自己,也在物化她的表妹?甚至也在贬低她的表妹夫?
也许表妹收到的就只是男方善意的馈赠,在她这里,变成了“专科生都值二十万”。
这种思想,我们要不要扬弃?
我并不是想单纯怼这一个女大学生,但这显然代表了某种人文教育的缺席。
我们社会得做点什么。

我也特别希望正方敢于正面回怼,去探究天价彩礼的起因:

正方一样有血淋淋的真相好打:
甚至可以再引用薛兆丰教授的经济学理论——
这天价彩礼,是不是对应某种供求关系?

正方随手就可以举出数据:
在全网都在黑的那个中部彩礼大省,彩礼确实高,但还有一个数据是,那里新生儿男女比例也是最悬殊的。
造成天价彩礼的根本原因,是不是性别失衡?
那你们那里的女人都哪去了?
你们择胎打掉了女儿,现在儿子娶不到老婆,只能用天价彩礼竞价,现在又抱怨彩礼高?

重男轻女的价值观,都是成套的,上面当然还关联着一套糟糕的社会习俗。
如果女性嫁到如此重男轻女的地方,会不会提心吊胆?
可不可以事先以天价彩礼作为补偿?
在这种地方,谈女性独立,是不是何不食肉糜?

当然反方还可以打回来:可你收了这些补偿,就能让女性独立嘛?这还不是为物化添砖加瓦?
正方也还可以打回去:正是天价彩礼震慑了很多家庭,让他们不敢生男孩,不再择胎,反而可以让女性走向独立。

当然,这几个回合都是我自己发微博的时候现想的,不够高级。
但奇葩说全国选拔的选手,显然有能说到高级的能力。

奇葩说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也选择了非常有意义的时间点。
实际上对天价彩礼的行政法规限制,也正是从这几年开始密集出现的。
背后显然涌动着某种社会暗流:
原本一度趋于平衡的男女比例,竟然又开始分化;原本我们一直在走向性别平等,如今竟然悄悄回潮;甚至连此前我们引以为傲的女性参与劳动率都下降了。
当然相关不代表因果,但哪些是因、哪些是果、哪些是巧合,哪些能让一个性别走向所谓“独立”,是不是值得分析?

我想听到这些真实层面的交锋。
这不比听选手秀恩爱有意思?
这些信息甚至也不难获得,观点也不难想到。
你甚至随便网上搜一搜,关于这个议题下有大把论文,从经济学理论讲的、从社会学角度切的,都有。

我十五年前加入母校辩论队,辩论这个爱好深远影响了我的生活。
如果面对一个广泛真实的社会议题,我就只能输出一些轻巧玲珑的观点——
我宁可不要做个辩手。

世界是很广阔的,不止我们眼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争论。
眼光放宽广一点。
去听远方的哭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932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