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史上武侠电影最鼎盛那年,都在如何魔改金庸

作者:张佳玮

1993年,是为香港武侠片鼎盛之年。

而其伏笔,早在1992年埋下。

虽然香港人民热爱武侠小说,连带钟情于武侠片,但论武侠宗师之作,则金庸先生1972年写完《鹿鼎记》后封笔,古龙已于1985年逝世。

论武侠片,则胡金銓、楚原、张彻诸位早已拍过极优秀的制作了。

到1990年代,除了翻拍再翻拍,一时也找不到新意。

但张彻导演曾言:香港电影好在轻快,是所谓群众电影。

于是一处风起,往往便风起云涌。

早先两年,香港流行赌片和帮派片。

1989年《赌神》成为票房冠军后,次年的潮流之作《赌圣》与《赌侠》,分列年度票房前两位:这就是香港式的速度。

1991年,李连杰主演《黄飞鸿》,年度票房第八,遂将黄飞鸿这个题材带热;同期周星驰《新精武门1991》年度票房第十一。电影界于是乎动了心:

——李连杰式的打片?有人看。

——周星驰式的喜剧功夫片?有搞头。

于是1992年香港票房年度第三四五名,都是周星驰的武侠喜剧片:两部《鹿鼎记》,一部《武状元苏乞儿》;票房第八,又是李连杰,《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第十二又是他的黄飞鸿,《黄飞鸿男儿当自强》。

第十五《新龙门客栈》。

武侠看着挺红?

行,来吧!

于是迎来了1993年。

1992年这几部热门武侠片,各有特色。

《鹿鼎记》原著鸿篇巨制,电影没法还原,所以大幅度修改。一部主打韦小宝克鳌拜,一部主打韦小宝对付吴三桂。其中剧情也大幅修改,更让原著中一本正经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在电影中说出了极嘲讽的真相:

“读过书明事理的人,找不到了。只好用一些蠢一点的人;对付那些蠢人,就绝对不可以跟他们说真话……别人抢走我们的银两跟女人……”

周星驰扮的韦小宝,立时就明白了:“就是要夺回银两和女人,其他口号都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更是神来之笔的修改。本来原著里自宫的大反派东方不败,在此电影中一变而为大美女外表;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豪气干云,李嘉欣的岳灵珊则一改原著机灵的小师妹,成了个假小子。

更安排了李连杰版令狐冲与林青霞版东方不败的一段情愫,实在别出心裁。这段剧情设想过于神奇,以至于反客为主,成为经典;后来若干版电视剧,都照此推演。

甚至连新加坡电视剧《莲花争霸》,都将这段剧情借了去。

这大概便是那两年,改编金庸作品的方向:

既然观众们对金庸原著已经熟透,那就旧瓶新酒,旧人新曲,另做文章呗。

1993年,李连杰很忙:当然免不了还要扮黄飞鸿:《狮王争霸》与《铁鸡斗蜈蚣》,但还得演别的。

他拍了两部《方世玉》,分别跟李嘉欣与郭霭明谈恋爱,妙在第二年《新少林五祖》结尾,扮演洪熙官的李连杰,还得听王晶扮的一个胖子自称:

“俺叫方世玉!”

再与杨紫琼合演《太极张三丰》,跟钱小豪对打;到年底,他的《倚天屠龙记》也上映了:这回,他得演张三丰的徒孙张无忌。

这一年,李连杰所演的武侠,也是风格各异,颇有代表性。

他与李嘉欣、胡慧中、赵文卓们合作的第一部《方世玉》,主线是方世玉打擂雷老虎,反派是赵文卓扮演:这一部算是赵文卓在香港第一作;这年稍后,赵文卓在《青蛇》里扮法海,大获成功,下一年,他还要成为新的黄飞鸿,去演《黄飞鸿·龙城歼霸》呢。

在《方世玉之万夫莫敌》中,李连杰周旋于郭霭明与李嘉欣二位港姐美人之间,但最出彩的女角,却是扮演方世玉母亲苗翠花的萧芳芳——两年后,她将演出生涯最佳作品《女人四十》。

话说,《方世玉》第二部里,有多处模仿日本剑戟片段落,包括郭霭明的和式装扮出场,以及末尾李连杰枫叶舞刀的场景。剧情则融汇了《书剑恩仇录》故事:围绕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这个金庸笔下经典角色大做文章,甚至还拉来了扮陈家洛极有名的郑少秋客串。

毕竟当时金庸作品全部连载完已垂二十年,观众熟悉得很。

又金庸小说多是大部头,电视剧固然能一拍到底,电影却只能砍头去尾;所以电影作品凡拍金庸题材,多是取其一端,或直接改编。

李连杰之后的《倚天屠龙记》,即是如此:黎姿扮演的险诈周芷若,邱淑贞扮演的活泼小昭,都与原著颇有不同。李连杰扮的张无忌,也一改原著婆婆妈妈的个性,颇有枭雄气度。

张敏扮的赵敏在电影结束前留下悬念,与张无忌大都再会,可惜没了续篇,让观众空等二十年。

而《太极张三丰》,却是另一番格局:讲张三丰年少故事,讲张三丰如何悟出太极以柔克刚的至理。

这部电影妙处,在主题歌词里已然显出:“双手一推非黑也非白,不好也不坏,没有胜又何来败?没有去哪有来,手中无剑心中无尘,才是我胸怀,随缘而去乘风而来,才是我胸怀”。

袁和平的武术指导极尽精彩,蕴哲学于武技之中,于是李连杰在电影中打得随心所欲、圆转如意,扮反派的钱小豪则刚愎自用,打法也霸道凶猛。二人性格在武打招式中视觉化体现,实在精彩绝伦。

有趣的是,第二年李连杰和钱小豪在《精武英雄》里对打时,同样是袁和平的武术指导,钱小豪扮的霍廷恩已变了轻柔巧妙的霍家拳法,李连杰扮的陈真反而使出了结合了西洋技巧的速度打法。

一年之间,风格倒转,叹为观止。

1993年,周星驰继续武侠喜剧,《唐伯虎点秋香》,年度票房第一。虽曰喜剧,但里头唐家霸王枪,他也算耍了个够。其中唐伯虎手舞霸王枪,口中发出李小龙式啸吼的段落,对自小崇奉李小龙的周星驰而言,这部电影也算一偿心愿。

妙在最后婚礼点秋香的段落,周星驰施展了一些相当无厘头的招式:

“如来神掌”——那是致敬老电影《如来神掌》的;十一年后的《功夫》里,周星驰要以如来神掌击败火云邪神。

“龟波气功”——那是致敬当时正走红的漫画《龙珠》,以至于他施展这招时,华太师两个儿子也念了龙珠系台词:“他的战斗力高达好几百万哎!”

还是1993年,程小东与李惠民二位,将《笑傲江湖》系列的价值,榨到极限:

前一年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如此卓越,以至于第三部直接叫《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

不用李连杰的令狐冲了,单是林青霞的东方不败,搭配王祖贤的雪千寻,就足够有票房号召力。

少了李连杰,这部电影的打戏自然缺了些风味,但林青霞和王祖贤各自风姿绰约,外加张叔平与赵国信为本片制作的华丽服饰,已足以让观众目眩神驰。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的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服装造型奖提名作品,有两部出自张叔平之手:除了《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便是他与吴宝玲合作的《青蛇》了。

王祖贤刚合作完林青霞,又去和张曼玉搭戏;吴兴国在《诱僧》里刚与陈冲演完对手戏,再去扮许仙流连于青白蛇之间,真也是快节奏。

然而最终第1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归了和田惠美与张新耀设计、于仁泰导演的《白发魔女传》,又是一部武侠名著改编作:

林青霞扮完东方不败,又来演白发魔女练霓裳了。

这部电影说是武侠,但着重点也不在打戏,而在氛围塑造。大概于仁泰导演本身也不指望硬桥硬马吧?

那两年,林青霞的忙碌程度,大概不下李连杰。

1992年,她扮演东方不败过于成功,所以1993年,她除了再演一次东方不败外,还被拉着拍了两部《白发魔女传》,大概大家都觉得她极适合扮女魔头。

似乎也因为在1992年《新龙门客栈》里,她扮邱莫言男装表演出色,之后的1994年,她还要在《刀剑笑》里再次女扮男装,扮演男装的名剑。


1994年,林青霞在《东邪西毒》和《六指琴魔》里,都有帅气的男子扮相。大概那是1992年后,香港电影界的共识:

不让林青霞在武侠片里扮个英姿飒爽的男角色,那就太可惜了。

东方不败与雪千寻的故事,又是典出金庸小说,然而纯属虚构;反正林青霞版东方不败过于经典,观众都已觉得林青霞扮的东方不败才是正统了,她爱怎么折腾都对。

类似的,她的两部《白发魔女传》,也不太贴原著;后一部更像是续完梁羽生小说《白发魔女传》,给卓一航、练霓裳这对怨侣一个交代。

显然这时,香港电影拍摄金庸与梁羽生的小说作品,更多只是借个大家熟悉的名字了。

1994年《新少林五祖》里,刘松仁就出场扮了一次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只因两年前,他与周星驰合作《鹿鼎记》时,也扮过陈近南,懂的观众,到此自然会心一笑。

大概就是在这种“借个名字当噱头”的风潮下,1994年才出了。刘镇伟那狂欢搞笑的《东成西就》,以及王家卫那托名金庸,其实口吻颇有有古龙风味的《东邪西毒》。

这两部虽然都号称描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年轻时的故事,但前者疯狂搞笑,后者意味深长,全然不是一回事了。

1993年还有两部金庸作品改编。黎明的《飞狐外传》倒也罢了,张海靖导演的《新碧血剑》就魔改得全然不同。让袁承志与金蛇郎君论了兄弟,与阿九、何铁手、温青青谈多角恋情,其实主线倒是给了李修贤扮的金蛇郎君:

又是一个“主角戏份过于冗长,挑一个经典配角做成电影吧”的案例。

1994年巩俐、林青霞、张敏主演的《天龙八部》,也是如此:

选取了原著中天山童姥、李秋水这对宿敌,演绎她们的故事;以阿紫与虚竹作为线索人物,结尾更让阿紫成为新的天山童姥,也算是种颠覆。

大概对那时的香港武侠片而言,武侠文化深入民间,所以武侠片也可以细化成不同题材。

多少总要有些打斗场面来凑凑样子的——哪怕是文艺片范儿如《东邪西毒》,也还有几场打戏——但风格还是在急剧分化。

袁和平与李连杰出品,意味着一招一式打得好看。

于仁泰更像是借白发魔女的由头,描述他心目中的美丽光影。

王晶则借《倚天屠龙记》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另类的张无忌。

林青霞的英气,张国荣的深邃,周星驰能将任何古典题材颠覆的能力,都被融合进武侠这个题材里,拍出各具风格的作品。

香港武侠片这时,也似乎有了无限多的可能性:可以归到动作片的类型,可以带出美国西部片的感觉,可以带有日本剑戟片的格调,可以变成喜剧片,可以变成文艺片。

反正,借着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原著、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的传说,讲述新一代导演自己想讲的故事。

那是电影类型化累积、电影轻快风格到了极致之后的结果。

固然有跟风热闹、题材重复之嫌,但那些年,也的确是华语武侠片的巅峰时刻。

而在故事设置上,大概,到1990年代,武侠电影也进入了这个流程:

金庸的小说,早已被各色电视剧与电影演绎过了,所以照实了拍,也没必要了。

那么:虚构、新编、摘取某个配角的经历来描述,已成习惯。

徐克让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反客为主,王晶让李连杰的张无忌英气内藏,《新碧血剑》重点讲述了金蛇郎君,《白发魔女传》第二部给了练霓裳一个归宿,方世玉挂靠上了陈家洛,《东邪西毒》里黄药师与欧阳锋爱上了同一个女子……反正香港观众也能接受“这些是魔改”,所以就这样吧。

妙在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时,侠之大者的郭靖,排难解纷的张无忌、止战自尽的萧峰,多少都还是行侠仗义的大侠,不失儒侠气度。

但在1990年代香港作品的电影版本中,慷慨豪迈的大侠少了。

张无忌多了心机,令狐冲更想归隐,袁承志从当武林盟主变成了个捕快。

大概原著的金庸江湖,是大侠们行侠仗义的世界,而1990年代香港的武侠片里,更多是大侠们自己的冒险记录与个人传奇。

比起行侠仗义,主角更多在追求自我身份、追寻感情,追寻自我的融洽。

我猜,对1990年代香港的观众而言,经典已成过往;正是接受各色新编经典(所以周星驰才如此受欢迎)与亚文化的同时,找寻自我的时节。

对那个即将迎来巨大变化的香港而言,观众可能更在意大时代浪潮下,每个个体自己的命运吧?

来源:豆瓣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