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8个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里面重申了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更重要的是支持医务人员在互联网上:
多点执业。
互联网医疗、多点执业这些口号喊了十多年,真的火起来还是去年疫情期间。
以前,互联网医疗很不受医生们待见,一个老院长和乃悟说过,很多患者不能准确地描述病症,比如ta胃疼,但在网上和医生说我肝不舒服。乃悟在一个医疗专业论坛里看过一个话题——医院里的医生最怕听到什么话?答案里点赞最多的是:
百度上不是这样说。
疫情让大家有了近距离接触互联网医疗的机会,然后就都没逃出真香定律。
乃悟看了下数据,2020年3月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17倍;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
以前,互联网巨头们都倾向于从卖药切入赛道。比如,平安好医生的健康商城业务收入占比6成,阿里健康这部分收入占比超过95%,京东健康大约是87%。
但情况在悄悄变化。
2020年底,京东健康在港股上市,大家嘲笑过他们是靠中年男性撑起了3000亿市值。上个月底,京东健康发布了2020年的业绩,乃悟仔细读了一下,觉得嘲笑者们都该道歉一下。
一年收入接近200亿,净增用户超3000万,总用户接近9000万这些数字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有超过11万名全职和外部医生在平台执业,日均在线问诊量:
超过10万。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乃悟查了一下,全国副高及以上职称医生共有60万左右,京东上执业的11万名全职和外部医生,涉及医院超过1万家,62%来自三甲医院,80%是主治级别以上。
另外,日均门诊量10万是什么概念呢?按照过往的粗略统计,全国10家最大的医院日均门诊量之和,也没有京东健康多。
这两个数字,一方面说明互联网医疗不论是在医生和患者群体里都存在巨大需求,另一方面说明,过往认为不可能通过互联网解决的医疗需求,事实上是有解决方案的。
之前,京东健康CEO辛利军从不避讳京东健康现在主要靠卖药赚钱,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医疗服务费的占比达到20%时,可以盈利,而只有5%的时候,是很难盈利的。
从最新的财报上看,战略上,京东健康一直没把卖药当成第一目标,用互联网黑话说,卖药只是京东健康的:
抓手。
这个抓手过去他们抓得不错,截止去年,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有超过2000万种商品和1.2万家第三方商家。强大的物流能力能保障“京东药急送”覆盖全国超过300个城市,为用户提供次日达、当日达、30分钟、7*24小时的送药服务。
这些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是容易的,真正难的事情是推动医疗服务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
所谓“以患者为核心”其实不难理解。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大医院和好医生在哪里,患者就去哪里——这就是所谓“患者围着医院转”。就算是患者身处一线大城市,随便看个什么病,没有一天半天的,很难从医院出来,更别说身处二三四五六线的同胞了。
谁能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效率,抹平医疗水平的地域差距,谁就能牢牢抓住巨大的用户需求。
乃悟看过一个天津南开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案例,在和京东健康合作成立了“南开京东互联网医院”后,很多复诊患者可以在线找到自己熟悉的医生,通过查看病历资料和患者描述直接开处方和用药建议,然后患者可以直接在医院的线上药房拿药并用医保支付,再经过天津南开医院的药师审核后,很快就能从京东快递小哥手里拿到药。
前不久,全国知名内分泌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入驻了京东健康。
邹教授一直以来有个观点,光靠吃药来控制病人的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达标率只有30%。如果糖尿病人的健康管理全部依靠医院,那么大概率病情是控制不住的。
去年8月,京东健康上线了“京东家医”,为用户提供7*24小时不限次专科问诊,从处方服务,到病例更新再到主动随访,用药提醒,门诊预约等等,直接实现了邹教授说的医护人员应该全天候介入患者的平时生活,从饮食到生活作息甚至包括心理等等。
现在,像邹教授这样的专家分布在京东健康的18个专科中心,随时准备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让患者减少来往奔波,让医生可以靠医疗服务赚钱,两相体面的生意,可真是难找。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微信号:xq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