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科学早恋

科学早恋

image

我觉得北京海淀区估计可以承包家庭教育领域内每年一半以上的新词。前几天才流行完“鸡娃”,本周又出来一个“科学早恋”。真假先不说(我倾向于认为是人造概念),这些造词运动都指向超级城市和大城市的父母子女,和先前黄冈、毛坦厂的叙事分庭抗礼。这边是中小城市的父母把孩子送去封闭式学校冲刺高考,故事已经讲述了十多年;那边是大城市的父母在海淀区买学区房,给娃打鸡血,还要科学安排早恋,讲述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新故事。

每一阶层的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故事模式。

行吧,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鬼屁的“科学早恋”。它的定义大概是这样的:开明的大城市中产阶级父母,70后,经历过求学时代的残酷禁欲主义,知道堵不如疏,禁止孩子在初高中阶段恋爱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同时,基于中产阶级的身份,非常担忧子女因为未来的婚配造成资产外流,阶层下降,因此在支持早恋的同时,特别地只支持门当户,希望以此圈定彼此身份地位相当的家庭,这样的早恋才是科学的。总之一句话,早恋可以,但不能扶贫。

怎么讲,这个新概念听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大城市的中产阶级智商不怎么行的样子,所以,它可以算是智商税、鄙视链之后,又一个处心积虑羞辱中产阶级的新词。科学早恋的核心概念根本就不成立嘛,要知道,中产阶级是整个社会里地位最不稳定,最容易发生下滑的阶层。一次行业调整,一次政策变动,一次投资失败,甚至只是一场大病,就可以立即让中产阶级跌落尘埃。中产阶级找中产阶级,用门当户对的方式防止资产外流,补贴亲家,谁知道十五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怎么就确定不会有一方跌破地板,甚至是双双跌破?

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好的故事模式,基本上现在就可以判定,它打不过黄冈、毛坦厂、衡水中学的那一种苦读模式。后者起码听故事的人愿意相信,觉得凭借常识和直觉,可以判定小孩子被关在那样的地方,怎么样也能提升考试成绩,上个好一点的大学,获得一份好工作。这是自由经济兴起以来的主流思想:机会均等下个人凭借能力赢得社会地位,理路上非常通畅—苦学—好成绩—好学校—好能力—好收入—好阶层。

相比之下,科学早恋的故事结构就不怎么样了。人家苦读模式是指向外的,指向上的,勇敢拥抱不确定性的。科学早恋模式是指向内的,中产阶级内部消化子女,自行配对,不想着如何对外竞争,想着的是对内保全,一早锁定胜利果实。两家两套70年产权的房,你锁定个屁呀。一则抵触了中国人传统上的认知,认为精气外泄不利于大脑,学习就是要靠苦读加禁欲;二则完全没有带来任何希望,也没有指向明天,中国人当然也有梦想,“老子这把一定要搞个大的”才是大众心声。“别让人分了家产”,什么玩意儿嘛?

我觉得海淀家长不行,主要是因为写故事的人不行。任何一个阶层崛起,任何一群人聚集,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故事。人家二次元小朋友都知道要编一些催人尿下的故事,世间冰冷,二次元有爱,感动自己也感动旁人。人家粉丝小朋友都知道要编一些偶像关心绝症粉丝,为追韩国欧巴自学韩文成功的故事。怎么到了海淀父母这里,不是什么鸡娃,就是什么科学早恋,显得一帮人鸡贼、小气还妄想症晚期?搞什么搞啊?

这里我要建议海淀父母,一定要把编故事的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你自己不去编,那么别人就会编排你。最近这段时期,来了一批编故事能力很差的人。故事很烂,但是满足了公众想要嘲讽中产阶级的心态,所以新造的概念传播都很广泛。要这么任由别人编排下去,你们的名声就算是彻底臭了,将来孩子都不好意思说家在哪里。你们要勇敢地站出来,认真编几个故事,重新让你们的生活,你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人艳羡的对象。像现在这样哪能行?马上要变成一群笑话了。

最后,我记得我高三的时候订阅了一份《招生报》。附带说一句,非常好的生意。当我打开第一期,看到头版头条的标题是《早恋的果实是酸涩的》。当时我不是很理解,明明很甜美啊,酸涩在哪里了?如今我终于明白,原来是酸涩在学生父母身上。

来源:槽边往事 微信号:bitsea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201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