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70 后、80 后、90 后对房子的看法

70 后、80 后、90 后对房子的看法

image

作者:沈世钧

“高房价是最好的节育工具”,对此,我深有体会。

公司的午饭时间,我和两位同事组成了长期 “三人饭团”,而三个人的年龄分别则是 40 多岁、30 多岁、20 多岁,也恰好是 70 后、80 后、90 后。

吃饭时,婚姻和孩子是我们的长期话题,我们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而影响我们观点的最大因素就是房子。

我是 70 后的代表,房子没有对我的人生造成太大的困扰,即使在北京。

关于房子,我、以及大部分 70 后同事,都是在北京奥运会(2008 年)之前上的车。

08 年之前,即使是一名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程序员,月薪 1 万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此我曾相当骄傲。

而北京今年(2021 年)的行情,一个刚入行的本科程序员都不止这个数。普遍来看,入了行,工作 3 年后再跳槽,年薪 20 万几乎是起步价。

相比之下,似乎我这个早参加工作 20 年的 70 后挺悲催,没赶上好时候。

其实不然!

大概 06 年的时候,我去北京苏州街办事,经过某小区,看到房产中介挂出了单价超 1 万的房子,记得很清楚,我当时狠狠的骂了一句:

“还让不让人过了,一平米 1 万,我他妈不吃不喝一个月都不够!”

再对比今天,再想起那时候我说的话,都觉得魔幻,因为今天,同样的地段,同样的小区,均价都快 10 万了。

现实是,虽然那时候我们抱怨买不起苏州街的房子,但也有大把均价几千的房子,因此大家工作几年后,也都纷纷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啃老是不需要的。

而那之后,房价就开始快速上涨,相比于 70 后,晚工作 10 年的的 80 后买房已是件令人沉重的事。

对 80 后来说,普通家庭,靠一个人工作的积攒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是男女双方的积攒再加上双方父母的支援才能咬牙上车。

但即使如此,好地段,稍宽敞点的房子也是不敢想的。

今天,第一批 90 后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而在北京,首付上车,现金 150 万几乎都没什么选择。
但现实是,即使在相对高收入的 it 圈,对普通家庭来说,150 万也是个让人恐慌的数字。

所以,我看到的是,对于房子,90 后已不再挣扎,甚至都不愿意谈,有人说他们麻木,缺乏奋斗精神,但我感到的分明是绝望。

所以,就房子来说,伴随着房价一路上涨,我看到的现实是:

70 后,买 2 套房,地段好,面积大,一套自住,一套出租。
80 后,买 1 套房,地段一般,面积窘迫。
90 后,买不起房。

但是呀,房子于我们于我们的生活却又如此必须。没有房子,孩子上学是个大问题。房子小了,孩子 + 老人,挤都挤不下。

所以,对于孩子,我看到的现实是:
70 后,在全面 2 孩放开后,好多人都紧急忙慌的搭上末班车又生了个,虽然辛苦,但毕竟还能周转过来。
80 后,想要生二胎,看看自己那空间窘迫的家,再想想每月的房贷和养娃开支,再想想那残酷的职场 35 线,长叹一声,还是算了罢。
90 后,对不起,啥都不想,因为想了也没有用,索性躺平装死,别说生娃,谈恋爱有时候都觉得累。

关于这些,我的 70 后、80 后、90 后饭搭组合如此,放大到同事圈、朋友圈也大概如此。

我们这代人曾相信奋斗绝对改变命运,并曾把自己的一点点 “成功” 归结为能力而沾沾自喜,而随着年长,看着身后同样勤奋的 80 后、90 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又相信了:

我们都是被时代大潮裹挟的鱼虾,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来源:知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214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