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寻欢
你太小看古代的状元了,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古代的状元,比今天高考要考个省状元都难的多。有些人说古代童生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毕业,秀才相当于初中毕业,举人相当于高中毕业,进士相当于大学毕业,这种说法纯粹是胡扯。
古代科举有多难?四书五经八股文,你去试试,比今天的高等数学都难!
首先,古代随便一个秀才都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能够出口成章,不说七步作诗,但是给他半个小时,绝对能写首诗了。放在今天,研究生毕业你都不一定能够做到!
其次,多少人考到四五十岁,还只是个童生,秀才更是寥寥无几,一个村里有一个秀才,就得被大家捧起来,你想想那时候的秀才有多难?
接着,范进54岁中举还记得吗?要是按照举人等同于今天的高中的话,也就是范进54岁考起高中来,高兴到发疯了。可想而知,中举要有多难?
最后,状元是殿试,说白了,就是全国的才子全部要汇聚在一起考试,考上的就是进士,考不上的就是个举人,而进士的一甲就是状元。说白了,就相当于古代全国最最最拔尖的那个人。而古代还有一些更牛哄哄的人,那就是三元及第,连中三元,说白了就是乡试第一名拿到“解元”,会试也第一名,拿到“会元”,殿试还第一名,这时候叫“状元”,这样的人从科举开始,到最后大清朝灭亡,整个历史上就出现过16个人(也有说法是15人),但是放在今天,实际上小学考个村里第一名,初中考个县里第一名,高中考个省里第一名的人,不说多,但是应该早就超过15人了。
有人说古代的科举考试没有今天的高考难?我笑了,古代科举考试,最起码比今天高考难好几倍!随便一个古代状元,放在今天,绝对是作家,书法家,国学大师级别的存在。什么清华北大的才子,放在古代状元面前,真的不算什么。举个例子:明朝276年里,总共也就有90位状元,大清朝276年里总共就114位状元,放在今天,一个高考要产生多少状元?
这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书法真迹,书法工整秀丽,让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汗颜。
毫不夸张的说,在古代的状元,那已经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了。
这样的人才,在京城买房?你这不是玩笑话吗?别说落户买房了,在京城除了紫禁城他不能住,想去哪里都好说,并且,未来绝对是位极人臣,身居高位,进翰林院,入内阁,做驸马爷等等。
所以,不要太小看古代的状元,没有真才实学,那是很难很难很难的。
————————————————————————————————————
很多人质疑,觉得古人和今人来对比,不过是田忌赛马,拿自己的长处攻击今人得短处,这里我有必要解释下:我所说的古代状元,放在今天都可以是国学大家,可以是书法家,作家,仅限状元。
还有人觉得,古代人专攻语文,只读四书五经,考试也只考四书五经,所以古人的考试非常简单,跟今天不一样,今天的高考考6门,公务员考试考2门,把四书五经全部归类为语文。科举分科不一样,如果你硬把古代的四书五经只算一门的话,那算你赢了。其实,在古代,每个朝代的科举科目还不太一样,但是绝对不意味着古人考的就简单,甚至还看到有人评论,要是今天的人都学四书五经,考八股文,高考能出几万个满分。(你也不怕舌头大了闪到腰吗?)你把古代的考学想的太简单了点,古代考的科目可一点不比现在少,当然每个朝代不一样,就拿唐朝来说吧。唐朝科目就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书法、数学、自然等很多现代的科目,加起来一共五十多门,当然跟现在一样,也有主课和副课。
还有人说范进不过是小说中的人物,拿小说中的不存在的角色来说明科举的难度是不是有些搞笑?
范进的确是小说人物,但是广为人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范进这样的例子,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比比皆是,而且都是真实存在,有史可查的。不妨我就给你介绍几位比范进还可怜的人吧。
首先出场的,就是我们的晚唐诗人曹松,因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名留青史,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已是光化四年(901年),那时候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曹松考中进士后才两年,就与世长辞了。
接着是归有光,中学课本里有他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已经快60岁了。
然后是韦庄,晚唐的花间派代表人物,《秦妇吟》就是他的作品,考中进士的时候也是60岁了。
再来个,清乾隆时期的谢启祚,98岁才中举,中举之后,因为年龄大,还因此上了大清朝的头条新闻。
举这些例子,告诉你的是,古代的科举之下,类似于范进54岁中举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根本算不得是什么新闻。
但是不要以为古代人的智商和现在人的智商相比,就低多少?我承认论科技力量,人类文明,他们可能的确不如现在的人,但是科考的考场上,选拔出来的都是优秀人才,难道同样是大脑,今天的人,大脑生下来就要比古人牛?
还有人觉得,古代社会才多少人,竞争一点都不激烈,随随便便都可以考上,今天多少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比古代社会激烈多了。
如果是和今天相比,那时候的读书人的确要少的多。但是有一个问题你可能忽略了,那时候读书的人少,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少啊。给你举个例子吧,大清朝离我们最近,从公元1645年清政府首次开科取士,到公元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年进士。其中以顺治三年一次性录取的449名进士为人数之最;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仅仅录取了83名进士。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总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共录取26849人,平均一场考试也就录取200多名进士。
反观今天,中国每年就有800万大学毕业生,注意,是每年!这么一对比,好像那时候的竞争对手的确很少,竞争并不激烈,但是,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人大约是1000万多一点,有800万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8个是大学生。
但是在古代,同样是清朝,没有明确记载说每次科举有多少人参加,但是有记录的,数据是这样的:现在能知道的清代文科(不包括武科和翻译科)进士考试只有少数几个场次,道光十二年(1832),有4517人,道光十八年(1838),也就是曾国藩和童华中进士的那一年,有5323人,注意我们还是说进士考试,因为进士考试人数肯定要少的多,我们就算每场有平均5000人吧。清朝进士考试一般是3年一次,也就是说,3年有5000人参考进士考试,最终录取200多人,按照这个比例也就是说,100人参加高考,最终只录取4个人。而且到了进士那个级别的人,说的难听点,都不是什么怂人了,毕竟古代跟现在可不一样,娱乐的东西那么多,那时候的书生,除了读书,真没多少可以玩的东西,所以大家都是靠真才实学硬考啊。所以那时候的读书人少,是对的,但是竞争对手可真不少,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比今天差。如果说你觉得,拿高考和进士考试对比不合理,那就可以拿国家公务员考试来对比,公务员考试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与《申论》两门,我就算古代人只考《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可以去比较下每年国家录取的公务员人数,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上可以按照40:1的录取比例,清朝进士录取比例约为25:1,所以竞争真就差公务员考试差到哪里去了吗?更何况国家状元。
————————————————————————————————
接着更,评论的确多,我觉得无论对错,不要拍脑袋就下定论,自以为应该是这样,如果你觉得你需要下定论,最好是有数据证明。
评论虽然众多,但是我看到最可笑的是什么?一起来参谋参谋。
有人评论说,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的书法,压根不值一提,我觉得刘春霖书法写的好,是因为我只知道楷书,不知道行书草书?
这位答主想必在他的眼里,书法也只有个王羲之和怀素了吧。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刘春霖的书法,包括他作答的状元卷。
按照您的意思,楷书就不是书法?只有行书草书才是书法?
实际上,刘春霖不仅书法好,绘画也是一绝。看图就知道,他的小楷字写的非常漂亮,字迹工整,堪比印刷体,他的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你觉得这样的人,在北京买房难吗?
还有人说,古代人的智商不如现在的人,毕竟人类是进化的,智商也是进化的,古代人没有现代人聪明?
好家伙!达尔文要是看到你这样的认知,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按照您的这个言论,今年出生的人,就要比去年出生的人智商高,21世纪出生的人,就要比20世纪书生的人智商高,那么请问你比爱因斯坦聪明吗?
人类是进化的,这肯定没有错,但是人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进化,而不是智商在进化。而且,人类的进化,基本上都是以万年为单位的,可不是屁股决定脑袋,想当然的就觉得今年和去年之间人类就进化了多少。科举制度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多年,你觉得两千多年的时间,人类能进化到哪里去?你是比两千多年前的人多个脑子,还是多只手?
再抛一则数据,大约在两三万年前,人类的脑容量是达到了人类的峰值的,为平均1500毫升,之后人类的脑容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今天已经是只有1400毫升左右了。根据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现代人的体型和身高比依靠采猎为生的祖先缩小10%,大脑容量也约同比例出现了下降,穴居的尼安德特人最高可达1,750ml。而且,脑容量也不代表说,这人就一定聪明,一定智商高,爱因斯坦的脑容量并不高,但是他绝对比你聪明。
再抛出个数据,英国《每日邮报》2018年6月就有一篇报道:一项权威研究发现,从1975年出生的人开始,过去的40多年间年轻人的整体智商开始下降,大约每一代人下降7个百分点。(当然这项研究到底权威不权威,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去做调研。)
智商是进化还是退化我们暂且不论,但是说古代人和现代人,肯定现代人智商要高的,这纯粹是胡扯!毫无依据!如果这项结论都能成立,那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绝大多数人,不说比爱因斯坦,那起码也要比两千年前的诸葛亮要聪明吧?起码也要比秦始皇、鲁班、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信、祖冲之、蔡伦、毕昇、李白、杜甫这些人聪明吧,毕竟你都多进化了多少年了?
所以那些所谓的古代人不如现代人的智商的言论就收收吧。
欢迎各位知友评论讨论,也感谢各位点赞的知友,但是请不要拍脑袋就自己觉得应该是这样,最起码拿出点数据,拿出点证据来反驳,兴许我所谓的证据,也不一定对。但是请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
接着更,回到问题本身,古代状元在京城到底能不能买得起房子?
这个问题,每个朝代不一样,毕竟每个朝代的房价也不一样。房价虽然不一样,但是状元的档次却都相差不大。
古人称科举为“鲤鱼跃龙门”,排除一切的干扰因素,跟今天的高考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个举人都十里八街的报喜,你要是中了状元,那就是“大魁天下”,那更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光耀门楣不说,即使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够都可以一直拿这个事情吹嘘下去,并且走到哪里都能够因为自己的状元身份,让自己受人尊敬,古人就有诗写道:“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细细体会下,你就知道状元在当时是什么级别的。甭说古代科举状元,放在今天,高考你即便只考了个省状元,那也是十里八乡能够传颂一辈子的事情。
那么中了状元一般都做什么官,进士是天子门生,状元自然就是天子最得意的门生,中了状元,只要不站错队导致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基本上都能够步入中央最高统治阶层,一般都是先入中央翰林院,授六品或者七品的编修(也有的是修撰、天子侍讲等),品级一般都是六品,少部分是七品(不用拿极个别的特殊案例来杠),一般只要是翰林院出身,身份地位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到最后差一点的也能提拔到六部,混个侍郎(明代是二品,清代是三品),要么就是尚书(隋唐正三品,明朝正二品),混的好的,基本上就能进入内阁。进入内阁,基本上就意味着中央最核心的官员,有权有名一点都不为过,混的差的,也能下放到地方,做个地方的大员。
自古以来,权和利都是不分家的,这点想必不用多说,即使放到今天,也一样。只要你中了状元,先不说国家俸禄,单就是追捧送礼拉拢的人都不在少数,那么状元的钱够买房吗?
我觉得分几个朝代来看,首先是唐朝以前,可以很肯定的讲,这个时候的房价不高,即使是京城也不高,西周时候就拿几块玉,几个围裙,几个贝壳就基本上能换套房了;汉朝的时候,按《后汉书·百官志》,等级最低的公务员(佐史),每年也能领到96斛米,折合9600钱,这样的年薪刨去开支,两三年下来在大城市里买一小套不成问题,何况是状元;南北朝时期,社会贫富差距很大,但是状元一定是富的那个阶层,贫的当然是农民了,所以想要买房不难;
唐朝时候,京城的房价就贵了,在唐朝全盛的玄宗时期,朝廷拍卖国有房产的碑文拓片里就有记载,一座拥有房屋39间、占地2.9亩的大别墅,拍卖成交价只有138贯,折合13.8万文,唐玄宗年间1文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3块钱,13.8万文也就相当于40万元,也就是唐朝时候京城占地2.9亩的大别墅,要40万人民币,我们这里就算状元最后只能当个三品官来算。
三品官的待遇在唐朝,据资料查询,每年禄米400石,职田9顷,杂役38人,每日发常食料九盘(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约合每月8000文;这么算下来,一个三品官,差不多需要18个月,就可以在京城买个2.9亩的大别墅了。
宋朝时候,公务员工资待遇本身就很好,包拯时任开封知府的时候,每月有30石的粮,60捆干草柴火以及1500贯的公钱,朝廷还给他划分了2000亩地,这些地他可以收租,并且不需要缴纳赋税。一年下来就是360石粮,720捆干草柴火,18000公钱和2000亩地的租金税收。至于龙图阁学士这一称谓每年也能带给他1656贯钱、46匹绫罗绸缎以及100两棉的实物收入。
假如一亩地只给他1石的收入,地就有2000石,开封府每月还有100贯的添头,一年就有1200贯,冬天还有15秤木炭。一年拿的工资就有21056贯,还不算其他的实物收入。
一贯钱是1000文,等于现在650元左右,也就是包拯一年可以收入1368万人民币。
而包拯当时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就是个正三品的官员,按照当时宋朝的房价,一个正三品的官员,在京城买房绰绰有余。
明朝,在整个历史上,都算是低薪的代表了,不仅薪酬低,公务员假期还少,但是房价也低,大概是低档房产50两一套。也就是说,相当于七品小县官一年的收入。所以低薪低房价,但扣掉正常开支,几年存款还是可以买一套房子的。
清朝,有明确的记载,清朝公务员的薪水为:“一品岁支银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有奇,从九品、未入流31两有奇”。此为基本工资,称“正俸”;而“京员例支双俸”,即在基本工资之外加发同样数目的津贴;也就是说一个七品官的年薪为90两。
据记载,当时新街口附近的房子85两,新帘子胡同的房子大约70两左右,这也就是说一个小小七品芝麻京官省吃俭用刨去生活开支大概两年收入也足够在京城买一套私宅啊。
我知道会有人杠,非要拿杜甫、苏澈这些人来说事儿,搬出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要知道,第一他们不是状元,第二杜甫当过最大的官是“左拾遗”,隶属谏诤机构,没什么油水,是七、八品的小官。苏澈虽然做的官还是挺大的,尚书右丞,但是因为反对人家王安石变法,站错队了被搞了,后来都沦落为只能帮别人抄点书籍挣挣钱了,你指望他们穷困潦倒的还要去京城买房吗?所以不用拿特例来说事儿,特例每个朝代都有。
所以状元能不能买得起京城的房子?还用说吗?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