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55岁的魔咒

image

2007年1月9日,苹果公司在美国旧金山马士孔尼会展中心举行的Macworld大会上发布了第一款iPhone,从此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

在15年以前,元祖iPhone诞生前后,苹果在全球找供应商,其实很多组件首选并不是我们大陆的企业,而是日韩以及台湾,毕竟那时他们的制造技术领先大陆,历史上也有过合作。

这里甚至有一个有趣的轶事: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全球最重要的合作生产方,依然是台湾人创立的企业,诞生了裕元、钰齐、丰泰、华利这四家上市公司 ,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东南亚和广东,而不是你们嘴里念念不忘的福建莆田。——为什么,因为和服装不一样,鞋的制造工艺更复杂,模具精度要求高,那时的大陆还无法大规模量产符合国际大牌标准的鞋,台湾那时代表了东南亚的最高制造工艺。

但是苹果一圈调研下来后,发现有点不对劲,台湾的制造业水平高,电子产业起步早,带来了一个预期外的问题——创始人的年纪都有点大了,那时已经很多55-60岁。

所以苹果在深思熟虑之后,后面在国内选了很多二供厂商,比如蓝思科技的周群飞,今年51年,但是当时创立蓝思时是36岁;立讯精密的王来春,今年是54岁,但是当时创立立讯时是37岁;歌尔股份的姜滨,今年是55岁,但是当时创立歌尔时是35岁;舜宇光学的叶辽宁,今年也是55岁。

这一批国内苹果产业链公司,进入苹果视野的时候,他们的创始人几乎都是40岁出头精壮当打之年,和当时台湾的一些电子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行业里,都有很多老板和工人吃住在一起、一起改模具赶工的轶事。

最后也证明了,苹果的眼光是对的,创始人相对年轻,短期没有接班人的困扰,这些供应商的质量、效率、配合度,都是持续向上的。这些“年轻的实业家”,一起帮着苹果撑起了新的帝国,而他们自己也顺利财务自由。

但是最近两年,电子股在A股成了受气包的角色,大家总觉得看不到增长,看不到业绩弹性,仿佛回到了15年前,苹果看待那一批顶级台企的眼光一样。

大家在追捧什么?更年轻的医美、更年轻的无糖饮料、更年轻的社交平台、更年轻的短视频、以及——更年轻的老总。

是的,今天回头一看,这一批苹果产业链公司的老总,甚至可以把范围扩大到许多制造业公司的老总,都已经到了55-60岁的花甲之年。你们还记得,苹果当年是怎么评价那一批制造业台企的么?

胡润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来30年中国大陆企业约有60万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将由第一代创始人传给第二代。但数据同样显示,与父辈强烈的内部传承意愿不同,只有16%的企业主子女愿意接班。超过3/4的家族企业在交接班问题上并没有达到统一。

这个问题,甚至不只出现在实体的制造业,包括互联网也一样。

马云去年刚刚过完他56岁生日,在一年以前,他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在互联网尤其是年轻人的口碑里,会有如此大的转向。

苏宁在2018年迎来了上市公司股价的次高点(最高点在2015年出现),这一年,苏宁云商再次改名苏宁易购,苏宁似乎迎来了转型以后的高光,之后的股价则是跌跌不休,直到现在传言出现了债务压力。那一年,张近东正好是55岁。

根据一季报显示,公募基金目前前五大重仓港股分别为腾讯控股、美团-W、港交所、小米集团-W、中国移动。其中腾讯已经成为机构在互联网领域最重仓的标的。

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马化腾今年刚刚满50岁,而张小龙和雷军同岁,今年刚刚满52岁,还够年轻,离所谓的55岁魔咒还有距离。

——尤其是这几个高管,很多还在一线专注于产品,仍在直接接触互联网,思维老化会慢很多。

甚至基金行业也是如此,头部基金经理里,年纪最大的傅老师,也仅为59岁(投资行业的年龄约束会少很多),绝大部分的明星基金经理,仍在45-55岁的当打之年。

有人都在嘲笑互联网那不合情理的35岁红线,但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其实高管这边,也有一道55岁的隐形红线。——这里的35岁和55岁,其实某种意义上能对应起来。

我们甚至能看到,这一代年轻高管,纷纷在40-45岁的时候,已经提前开始退休或者退出管理类岗位。没有比中国互联网,更废人的行业了。

还记得我入行时,领导教我的第一条军规:公司创始人年纪太大的,要扣非常多非常多的分。

和中国一起老龄化的,还有我们的实体企业。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