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95后职场图鉴:躺平、裸辞、焦虑、拼命,对PUA大胆说不

文/王慧莹

来源/Tech星球(ID:tech618)

今年6月毕业季过后,最后一批90后正式步入职场。也许很难想象,那些刚从大学校园里出来的职场新人,会对职场产生重大影响。

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这个变化正在发生。据《福布斯》数据显示,到2025年,95后将占劳动力市场的27%,成为最大的群体,这也意味着,他们的选择将成为职场主流。

据社交网站领英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就 不同年龄段的离职时间间隔而言,70后是四年以上,80后是三年半,90后是19个月,而最年轻的95后一代,则只有7个月,而且还有51.2%的人选择了裸辞。

在95后的职场法则中,和裸辞出现频率一样高的标签,还有“频繁跳槽”“躺平”“拒绝PUA”“拒绝加班”等一系列,在上一辈职场人眼中不会去做的事。

事实上,这是时代环境和年轻人思想共同转变的结果。95后,生长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环境中,他们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普遍接受了高等知识教育,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因此,95后不愿意遵循上一辈前浪“忍一下”的职场法则,追求尊重与回报的职场公平。

学生时代发力过猛,职场上我选择躺平

毕业之前,我给自己未来的规划是做一名职业女性。很难想象,两年后,选择了躺平。

可能是学生时代用力过猛吧。

985院校本硕博连读,本科就在帮博士的师哥师姐忙论文,也在500强企业实习过,毕业时发表了一篇SCI。但在读硕士时,长期重压下,我提前感受到了读博的压力,抑郁了。我在和导师商量后,放弃了博士学习,浪费了他老人家一个名额,至今我都有些抱歉。

我以为离开学校就会好一些,但现实是更糟糕。第一份工作,是一家不错的资产评估机构。但我的状态是“晚上六点下班,从四点就开始摸鱼了”。而且我发现,我们这一代太内卷了。大环境很差,竞争很激烈,有点关系就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像我这种没背景的就很恼火。

于是,我选择了辞职。那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讲,就是躺平。

那段时间,一年我都没有出去工作,就天天在家待着,坐吃山空。别人躺平只是不想上班,但我是真的“躺”。一周不出门,我就躺在床上看电影,把视频软件的电影全看一遍。自己从来不做饭,只点外卖,一顿寿司我可以吃一天。

刚开始我很难适应,开始焦虑,心态失衡。想找人说话,就每天给朋友打十几个电话。父母没有给我压力,但每次伸手要钱的时候,都觉得矮人一头的。周围的朋友都有自己的事情去做,而自己无所事事,有时候竟然会羡慕上班下班996的人。

后来,我发现,躺平是需要勇气和自律的。比如,控制自己的欲望。刚毕业的时候,我受不了租房,就和家里商量买了个60平的小房子,想想有些奢侈。以前,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对我骂一句“有钱有什么了不起”。可是现在看来,这些意义都不大。

在适应躺平生活后,我开始享受。社区组织“废物利用”的活动,请来专业的老师,我报名参加了。当天的材料是开心果壳。我两个小时,做了一束“开心果花”。

和朋友交流中,我发现身边同龄人有很多和我一样状况的,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我还会有些开心。我们可以互相吐槽,吐槽之后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就没了,也可以继续躺平。

对自己不想做的事,直接拒绝不会负担

在外面看到别人插队,我是那种会上去阻止的人,大学做小组作业有人划水,我也会直接指出来。性格一直很“勇”,说话风格也很玩笑。

我现在在一个互联网公司,除了老板和几个高层骨干,都是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

作为电商人,上周刚刚经历了618的第一波“鞭打”后,身心俱疲。我刚要正点下班的时候,一位平级同事叫我去帮忙。看了操作内容后,就是个重复抓取数据的工作,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是无意义的帮忙,所以果断拒绝。没想到同事很快以领导的身份说,“这是老板布置的任务”来压制我,我边开玩笑边回怼,“这是领导给你的工作,我妈喊我回家吃饭了”。

工作两年,上一次拒绝的是我前公司老板。那时我在做数据运营,我们设计了一套数据算法来优化成本,提升网站利润。老板不懂,一定要我们按他的想法改,可是他的想法不合理,按他的想法会无法筛选同成本最优解,我就直接说出了原因并内涵了他一下。前老板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觉得我能力还可以,也能带动团队氛围,后来帮我升了主管。

在升主管的季度总结会上,我直接和领导说,“我有信心带好团队,但我是个不能挨骂的人”。我会夹杂一些语气词,既能让对方接受,也能直接表达我的态度。

在工作的大事上,拒绝之前我会讲清楚原因,需要得到哪些支持才能去完成这项工作。

推辞是一门学问,拒绝是一种态度,很多朋友羡慕我是一个懂得拒绝,并且很会拒绝的人。面对碍于情面勉强答应的事,你做不好的,可能最后不但得不到感谢,还会因为搞砸而受埋怨。

与其被埋怨,不如用最委婉的事情说出最直接的拒绝,没有负担。

面对领导同事的PUA大法,大胆说“不”

我2018年入职,2019年就萌生了跳槽的想法,但我忍了。

那时我的工作是运营商。刚入职的时候,有个平级同事总是使唤我帮她做事。帮她写工作总结,帮她小孩做手抄报,当时我本着不得罪人的原则,以为同事之间就是这样的,忍气吞声地做了。再加上我性格一直挺“包子”的,确实容易被拿捏。

虽然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也没那么难以接受,于是我就被温水煮青蛙,煮了五个月。

慢慢地,我发现这位平级同事只会变本加厉,而且领导也有这方面的倾向。明明是别人没按时完成的工作强加给我,明明是我安排好的事务,领导不顾我的辛苦直接推翻;开会的时候,我提出的建议直接被无视,导致我那段时间完全没有工作成就感,甚至找不到存在的价值。

到了2020年,领导变本加厉,我上班如上坟。“xxx昨天十点钟才下班,你也注意一下”。我不是一个工作不积极的人,所以领导这样说让我很不解,我也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吗。

这期间我一直在投简历,奈何毫无反馈。12月的时候,我就计划2月拿到年终奖就裸辞,但是因为不可抗原因,没有辞职。4月底的一个周五,我遭遇了非常让我难以接受的工作安排,一气之下就提交了辞职,正式裸辞。

多样性、公平、包容,一直是我在工作中所追求的,很显然一切不如我所愿。我也终于明白,不要背锅、不要主动揽活、要学会装忙。面对不值得的人和事,要大胆说“不”。月薪4000,真的没必要浪费人生。

八个月,第一份工作的辞职是蓄谋已久,也是一气之下。辞职的下一秒我就找工作了,连续2周投简历,1周面试,2周等待结果,收获了3个offer,最后选择了目前这家企业。

一边痛,一边爬,我要把自己从焦虑中解救出来

只要不是放弃到自我羞愧,就是可爱可敬的,因为我一直在努力。

2017年,我参加高考,超常发挥考出来三年从来没有过的水平,考到年级前20,600多分。2018年上半年,也很幸运,拿到了大赛第一和奖学金。从那之后,命运之神就没再眷顾我了。

2018年开始,我就诸事不顺,浑浑噩噩,一直持续到了2019年,我做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但我依然不甘心。

我去了一家证券公司实习,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不是很喜欢。在教授的建议下,我觉得自己很适合科研。所以2019年的夏天,我开始了论文、托福、学术三手抓的日子。最后在一周的时间里考了七门试,花了一个月学托福,找到了完美的科研数据。

2020年的寒假,我又陷入闲歇性自我放弃和怀疑的阶段。那时,收到保研夏令营的面试通知后,我放弃了,因为当时我发现期末主修科目考了60分,保底的国外申请也没要我,情绪崩溃。

疫情来袭,我在家麻痹神经放空,陷入焦虑的死循环中。冬天,南方没有暖气,太冷,不想干活,不干活又焦虑,焦虑就胡吃海塞,吃撑了更焦虑。不到一米六的身高,可体重已经飙升到130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又努力减肥,两个半月减掉了20斤。

四月,看到室友们都在努力找工作,我也下定决心找工作。我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一周就入职了,很顺利。同期,我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果然,人是不能闲着的。

工作空白的两年之后,感觉很不一样。这次选择了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我也是真的能够体会到个人能力的发展,企业文化也很不错,这份实习算是近两年来少有点lucky time。

我有时很难入眠,闭上眼会情不自禁想,如果我早一点发刊,如果我保研成功,如果我考上了……但是睁开眼,我是个没有着落的毕业生。

回过头看,很开心很充实,我肯定自己的努力,也原谅自己的短暂放弃。我相信运气是守恒的,因为我未曾真正服输。反过来说,目标不是决定人生的,我才能决定我的人生。我始终抱有认真的态度,如果这一次没达到,只要过程我很满意,这就是自我肯定的理由。

95后很容易焦虑,但做事都很认真。我们都喜欢一边痛骂,一边攀爬。

家境贫寒,技能过硬,也有好工作在一线城市买房

我们不是“小镇做题家”,我们的家乡连小镇都算不上,到处都是大山、泥土、农田和牲畜。这是我创建的小组,简介中的一段话。没有夸张,是真实的。2013年,家里才开始用冰箱和WiFi,才有自来水,之前冬天我们都是要上山打水的。

图源受访者

这种和城市生活的差距,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是在大学。刚上大一的时候,同学说去屈臣氏,我问屈臣氏是什么,那也是真的尴尬,脚趾抠地的那种。还有类似于肯德基、麦当劳有哪些好吃的东西,这类问题。

从最开始的物质上的差距,变成到求职和决定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眼界、人脉和资源的差距。

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做业务,可能就平均每月四五千左右吧。求职的时候,在学校里成绩不如我的同学找到了比我还好的工作,那时更多的是自信的打击。我发现自己好像谈吐不行,眼界也不行,不懂在公司工作是什么样的,也不懂如何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更无力的是,我连正装都不舍得买。

工作之后,同事们的周末计划,吃喝玩乐,与我无关。我不懂美式和卡布奇诺有什么区别,更不懂音乐剧,话剧还有舞剧歌剧都是什么。

因此,为了达到目标,我就要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只有这样可以不需要依赖太多社交、资源、人脉,起点就会变成相同的。

现在这是我的第三份工作,年收入在30万左右。在一家教育机构当英语老师,英语也是我在大学期间自学的,坚持了五年。在现在的岗位上,我从助教到主讲,再到现在高级主讲,用了一年时间。

相比城市孩子,我获得这些成果不能说有多好,但已经付出我的最大努力了。周围很多人,对上班的工资并不是很在意。“家里工资就我最低,而且房子也有”,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但我不一样,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和父母,我需要努力挣钱,给家里更好的生活。

以前觉得,农村出身的孩子,其实是没什么资本去选择过和理想生活的,但我发现,有时候理想和现实并不冲突,工作对我来说是谋生的手段,我不会把它当成全部,也不想完全就成为一个机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