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03年10月15日早上06:00,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枚火箭已经加注了430吨 水洗煤高能氢氧燃料,引弓待发。
这巨型炸弹的上方50米处,有一个平台。现在上面只剩了4个人:杨利伟,一个教员、一个工程师、一个医生。
火箭的顶端是神舟五号飞船。杨利伟即将进入飞船座舱,开始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他们站在50米高的空中,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按照程序,要再等15分钟才能进入。
几个人沉默无语,都没话说。
不久前,杨利伟的父母妻儿、同事们、航天城的男女老少都来给他壮行。四处是鲜花、鼓乐、欢呼声。
父母问他冷不冷,之后还想说些其他的,却没有再开口。儿子拉着他手,让他早点回来一起打游戏。
前一晚,他拿起闹钟,对妻子说:
平时都是我调表。我走了你也不会调。我教教你吧。
说得很随意,其实是想了很久才说的。
妻子听出了言外之意,一把抢过闹钟:
不,我等你回来给我调。
所有人,都绕开了最敏感的那个话题:
生死。
对他们要干的这回事来说,2003年是非常不吉利的一年。
巴西火箭爆炸,21人丧生;俄罗斯飞船着陆时发生故障,偏离预定地点400公里;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7人遇难,——上面还搭载了来自6个国家的实验项目,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现在,杨利伟站在高空,等待15分钟后进入飞船的指令。
气氛凝滞了,耳边只有寒冷的风声。平静、精确到分秒的流程背后,是紧绷的神经。他第一次觉得15分钟这么长、这么难熬。
负责关闭舱门的工程师决定打破沉默。
他想讲一个笑话,帮杨利伟放松心情。他问:
你知不知道,当年给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关舱门的那个苏联工程师如今在干什么?现在是俄罗斯航天博物馆的馆长。
四个人没一个笑的。
6点15分,指挥中心的命令终于来了:宇航员进舱。之后,工程师从外面锁上了舱门,对杨利伟说:利伟,明天见!
东北人杨利伟说:
馆长,明天见!
他们都笑了。
之后,顺利点火,火箭升空了。
飞到30多公里高度的时候,火箭、飞船发生了剧烈的抖动。
抖动导致人体的共振,五脏六腑都非常难受。这个痛苦的过程持续了26秒。但,录像机传回的画面是静止的、定格的,大家以为杨利伟出事了。
直到整流罩打开之后,强烈刺眼的阳光突然照进来,他忍不住眨了眨眼睛。监测人员看到他动了,大喊:
他还活着!
指挥中心沸腾了。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搂在一起,泪流满面。
火箭的故乡——中国,拥有了独立把人类送上太空的能力。
返回地球18年之后,杨利伟写的一篇回忆文字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名叫《太空一日》。
今天,我们选取中、美、俄三国的各一位宇航员为样本,来为你解密这群用万里挑一都不足一形容的人。
宇航员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们要经过怎样的选拔和培训,彼此之间有什么样的竞争与情谊,要承受多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
以及,到底隐藏着多少常人不知道的秘密?
有些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有些可能超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02
杨利伟小时候有恐高症,他连4米高的棚子都不敢爬上去。
父母为了锻炼他的胆量,带他爬山、游泳、爬树。后来,他徒手能爬上30米高的松树。这个天生胆子不大的人,后来却多次选择了最危险的选项。
高中时,他通过了空军招飞体检和考试,成长为战斗机飞行员。33岁那年,空军选拔宇航员,从全军符合条件的1500个飞行员中筛选出14个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这14位中国第一批宇航员,就此开始了严酷的培训。
其中一门至关重要的知识是:
星座。
怎么上天还要学星座?
是因为,宇航员同样需要研究上升、下降吗?
非也。非也。
学习天文知识,对宇航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飞船一旦出现故障,宇航员必须用肉眼识天象,通过星星的位置判断自己的方位。
后来,这批宇航员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将星座和每个人联系起来。
一说谁是什么星座的,他们那心里就会立即反应过来是哪个月份、这个星座的位置在天空哪一块……
你只能从12个星座里选,而他们能掌握88个。圣斗士都集全了。
他们要在5年内,学整整58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和技术,比如空气动力学、微积分、天文、气象、电子电工、自动化控制、火箭和燃料等知识、科技英语、解剖、跳伞、野外生存……
杨利伟的起点,只是空军军校里的大专文化水平。同一批学员中,不乏学历高的、年轻的甚至双学士。但是最终,他的5年总评成绩是第1名。
后来,他回忆多年熬夜学习、艰苦训练的经历,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等于重上了一次大学,而且就其深度、广度和强度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利伟到底是中国人,说话还是比较谦虚的。
他的一个美国同行就没这么谦虚了——斯科特.凯利,他在太空中连续呆了340天,长高了5厘米。尽管那已经是2015年,他50多岁的时候。
凯利说:
从宇航员候选人变成真正的宇航员,是一种与获得博士学位类似的教育。
除了地质、气象、物理、海洋……那些课程以外,美国宇航员需要了解航天飞机的情况,学习航天飞机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运作的。
航天飞机的复杂性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力极限。驾驶舱里有超过2000个开关和断路器,100万个零件,无数的操作方法。宇航员必须知道每一个开关的使用方法和运行原理,甚至如何修理它们。
如果你以为宇航员是理工男,那你就错了。
在进入太空之前,凯利和同伴们还去过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下属的不同中心,详细了解这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以及NASA的所有项目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甚至还要了解一些与航天飞机八竿子打不着的项目。
因为,每一个宇航员都将被看做美国航天事业的形象大使、新闻发言人,要具备对公众谈论一切航天工作、航天知识的能力。
我想,如果哪一天外星人来跟人类建交,直接把这些宇航员推出去就行了。
美国是怎么选拔宇航员的呢?往粗了说,也跟中国一样,是从战斗机飞行员里选拔的。凯利也不例外,他是美国海军的一名飞行员。
但往细了讲,候选人必须忍受种种不堪的挑选与考验,甚至羞辱。
选拔过程中有各种心理测试,有些测试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你如果答出了所有考官想要的答案,可能也不会录取你。
还有一项叫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医生往他的直肠里充气,以便检查得更清楚。还要求他就这样带着这些气体去参观航天中心。
而且他不知道,后面是不是有人在跟踪:
如何处理这种不适和尴尬,是不是也是测试的一部分?
03
除了战胜自己、战胜学习和训练任务,宇航员之间自然存在激烈的竞争。
竞争到了什么程度呢?
我们可以从世界上第一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略知一二。
当时苏联有2个人选。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加加林,另一个叫季托夫。加加林是首选,季托夫是 备胎 备份。
二人既是战友,又是竞争对手。
季托夫(左)和加加林(右)
飞船发射之前的几天就宣布了这个决定。但是,一直到最后发射前一秒钟,季托夫都跟加加林接受同样的训练和指令、同步行动。
在发射前的那一夜,这两个人都没睡,而且躺在床上根本没动。
因为,床上有传感器,会监测他们的一切动作。如果被监测到睡觉时翻了个身、或者出现任何哪怕很小的迹象,就可能被认为心理素质不稳定,导致自己被弃用。
一直到发射台下,季托夫都穿着航天服,仰脖儿望着火箭。
如果加加林最后一秒钟突发心肌梗塞了不能飞,季托夫就会立即替补、取代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永载史册。
遗憾的是,加加林没有出任何问题。
火箭点火。
求季托夫那一瞬间的心理阴影面积。
宇航员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待遇自然也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
加加林首飞成功,轰动世界,成为了苏联的形象代言人。
他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这是苏联的最高荣誉;还得到了一辆伏尔加-21型轿车和一个司机。还给他安排了苏联特色的疗养,在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度过了一段耽于玩乐的时间。
这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而且以毛熊国大大咧咧的劲儿,能想出来的待遇也很有限。
等到杨利伟被选进宇航员大队,他的战友们想到的也是这些待遇。
他们直接扑上来,把他的财产都分了。
杨利伟原先的部队在四川。这下他要全家搬到北京了,老战友们认为,你这次当上了宇航员,待遇肯定特别好,这些东西都会分的,你还带走干嘛?
连他的领导都半开玩笑地说:
当了航天员,工资一万多,住的师职房,每人配辆车……
于是,他家的电视机、床、家具、自行车、锅……都被老战友们顺走了。家里有一套2万块钱的音响也被拿走了,给了他2千块钱。
他去航天城报到之后,发现其他几个宇航员也有类似的遭遇。
结果呢?宇航员工资其实还不如飞行员。因为不飞了,没有飞行津贴这一项收入了。工资还是按级别和军衔走,只加了几百块补贴。
也没有给他们每个人配车。因为,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每个宇航员周一到周五,必须离开家人,住到一栋由军人严密警戒的公寓里。
平时还有一连串纪律: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
但是,他们吃的倒是格外的好。
杨利伟真是一个有心的人。他在回忆录里,详细记录了其中三天的食谱:
周一,早餐:莲藕瘦肉枸杞粥,金枪鱼、酱鸡胗、葱花脆豆腐、西芹花生、糖醋大蒜、辣白菜……
午餐:红烧大黄鱼、小炒牛肉、海带炖排骨;韭黄炒腊肉、海米冬瓜;砂锅娃娃菜、银耳鸡蛋汤……
晚餐:水煮泥鳅、红烧鸡块、酱炒肉丝;腰果虾球、香芹炒肉;蒜茸木耳菜、百合莲子汤……
周二,早餐:二米粥;麻辣肉皮、酱鸭脖、辣炒绿豆芽、三色杏仁、红油豆腐丝、素炒藕片……
午餐:姜汁大闸蟹、葱爆羊肉、辣子鸡肝;木须肉、松仁玉米;辣炒莴笋;酸菜豆腐汤……
晚餐:清蒸武昌鱼、虾仁炒鸡蛋、红烧咕噜肉;草菇烧肉片、肉末豆干炒青蒜;酸辣圆白菜;三鲜汤……
周三,早餐:醪糟鸡蛋汤;陈皮牛肉、哈尔滨红肠、三色腐皮丝、美极瓜条、素炒圆白菜、青椒土豆丝……
午餐:锅子墨鱼仔、花江狗肉、啤酒鸭;银耳炒肉丝、青椒鳝段;小炒奶白菜;胡萝卜汤……
晚餐:家常海参、辣子鸡、姜汁刀肉;榨菜炒肉丁、香辣豆角香干;炒油麦菜;菠菜丸子汤……
宇航员们探亲、疗养、外出训练,都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
他们的居住地周围有电视监视器,有流动哨,出门有专人护送;集体外出必须坐火车,而且还不能坐同一列火车、同一辆汽车,生怕出事。
2003年杨利伟飞天之后回到家乡——辽宁绥中县探亲,连在家里住一住都不允许。因为按照规定,这就需要在他父母家住的居民楼层层把守,严禁旁人随意出入,24小时调警力监控。既扰民,又不现实。
最后他住到了宾馆里。
同一年,杨利伟接受央视王志的采访。因为当时还在防控非典,就拿几个大电风扇对着王志吹,让杨利伟处于风的上游,以防万一。
凯利这一拨美国宇航员上天时,因为美国的航天飞机已经退役,他们乘坐的是俄罗斯的飞船。他们住过俄罗斯的航天员公寓,由此体验到了一种难忘的待遇:
俄式桑拿。
具体做法是先在桑拿房里待一会儿,拿着桦树枝互相抽打身体。然后突然跳进冷水池,再喝一杯精酿啤酒。
起初,凯利感到有点吃惊。但是亲身体验之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俄式桑拿,如今在中国的海南岛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
我想,将来美国宇航员再上天,如果是从中国海南的文昌发射中心乘坐飞船的话,也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同时还能在门口看到一块指示牌,上写:
往里走,里头老宽敞了。
04
你知道,世界上的宇航员有多迷信吗?
说一个你都不敢相信的事。
在乘坐摆渡车去火箭发射台时,全世界的宇航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男宇航员对着摆渡车的右后轮胎,撒一泡尿。女宇航员们提前装好一瓶自己的尿液或者一瓶矿泉水,洒到轮胎上。
因为,当年加加林去发射台的途中,可能是过度紧张导致,突然内急。
但是,当时的宇航服没有收集尿液的功能——原计划也只要他在天上待2小时。他就下车对着车轮胎哗哗哗了一下。
这个不文雅的动作,现在成了全世界的宇航员遵循的仪式。
为什么这些人类最先进科技打造出来的人,会坚持一个迷信的仪式?
这也恰恰是大家的淳朴希望:
希望像前辈加加林一样,顺利飞行、活着回来。
任何一次宇航发射,都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哪个国家都一样。
杨利伟上天的2003年,凯利眼睁睁地看着他驾驶过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最优秀的同事遇难,当场落泪。之后,他还要亲自去搜索残骸。
而那次事故的原因,仅仅是一块1.5斤重的隔热泡沫不慎脱落,砸到了机翼,形成裂缝。
管理人员、技术团队说不碍事。结果,航天飞机返回地球的高速飞行期间,超高温气体从裂缝进入机体,巨大的冲击力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之前有一次,“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橡胶垫圈。工程师担心它在寒冷天气中的性能,但是这个担忧被忽视了。结果导致7人遇难。
凯利在空间站刚工作没多久,有一颗报废的俄罗斯卫星就呼啸而来,它跟空间站的相对时速是35000英里。
两个相对时速35000英里的大型物体相撞,所激发的能量几乎与核弹相似。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凯利和他的同事们将在一毫秒之内,变成100亿万个原子四处飞散。
人类对太空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的。任何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都是英雄,也是科学实验的小白鼠。
在太空呆了340天的凯利终于回到地面后,他穿着飞行服,直接跳进了游泳池。
这只是个开端。更坏的事情接踵而来。
他的大脑前庭系统要努力适应地球的重力,在不停的摔跤中让身体再次适应走路;浑身疼痛,所有关节和肌肉都在与重力的压力对抗;双腿肿得可怕,脚踝一按就像水球一样被挤扁;身体上凡是跟床接触的地方都布满了奇怪的皮疹……
作为第一个飞天的中国人,杨利伟身上的实验性质更突出。飞天以后,他一年之内被科研人员问了几百个问题。
载着他和神舟五号的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他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要被震碎了,极其痛苦。
这在之前的实验中是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谁也没想到会这样。杨利伟咬牙坚持了26秒,以为自己今天要光荣了。
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之后,通过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等到神六、神七飞行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共振。宇航员乘坐非常舒适。
刚进入太空的时候,杨利伟还体会到了严重的失重。明明他是坐着的,却感觉自己大头朝下。这种感觉也非常难受不说,而且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最后他只能集中精力去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足足用了几十分钟才调整过来。
有了他的这番经验,后来上天的中国宇航员就心里有数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飞船内部分上下层刷上了不同颜色的涂料,舱体天花板是白色,地板是褐色,这样帮助宇航员迅速调整。
甚至一直到降落,杨利伟都在为以后的飞行积累经验和教训。
落地的时候,由于剧烈的震动和撞击,嘴边的麦克风把杨利伟的嘴唇弄破了,血流不止。后来我们看到的那张他满面笑容比出胜利手势的照片,是给他把嘴上的血擦掉以后,摆拍的。
再后来,麦克风就经过了改进,不那么尖锐了,还包上了一层海绵。
本来,现场还安排了给杨利伟献哈达、献花的人,结果场面大乱,所有人都涌过来欢呼、拍照,连维持秩序的武警和警察都被感染了,谁也不工作了。
一看场面太乱,领导说赶快先上护理车。就把杨利伟抬到车上,换服装、采样、抽血、检查身体,以及上厕所。
杨利伟由衷地夸了一句:
护理车设计得好,想得全面、周到。
因为,那车上有一个卫生间。
05
遨游在茫茫太空的这些地球人,回望地球的时候,是什么体验?
也许,凯利的一个同事说的话,能给地球人更多启发: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非常渺小。从太空看地球,人类彷佛蚂蚁。那些争斗、冲突、名利,是多么可笑、不值一提。
即使是庞大的山脉、海洋,也不过是巴掌大的一片。
杨利伟下来后,白岩松马上问他: 能用肉眼看到长城吗?
杨利伟诚实地说:
看不到。
白岩松:不会吧?
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亲身检验的结论,澄清了流传甚广的传闻。
美国与苏联/俄国在地球上的关系经常紧张,但是在天上却拥有了一个最重要的共同身份:
大家都是地球人。
1991年,苏联解体,导致宇航员克里卡廖夫被遗忘在太空,待了一年时间。期间,美国的飞船给他送了食物、补给。
最近这些年,美国、欧洲的宇航员也会搭乘俄国飞船,前往太空。学习俄语,是他们的基本功。
国际空间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由16个国家共同建设、维护、使用,是人类在太空中最大的基础设施,是人类合作精神的象征。
现在,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只剩下了几年时间,以后怎么办?
莫担心,中国人来喽。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即将建成,不久之后将成为唯一的空间站。
欧洲宇航员正努力学中文。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的3名宇航员,已经计划乘坐中国的神舟飞船,前往天宫,开始星际之旅。
2021年4月29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胖5”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
发射倒计时数到零的时候, 几百吨的煤 氢氧燃料瞬间爆燃。发动机喷射出橙色的火焰,几秒钟之内,就把发射塔下为了吸收热量而预置的上千吨水变成了水蒸气。
空气嘶吼,大地也颤抖起来。
神箭刺破苍穹。
人类探索宇宙的旅程,迈出了新的一步。
中国宇航员公寓的名字“问天阁”,来源于古代作家屈原的作品《天问》,表达了他对宇宙的浩叹、向往。
2021年7月4日,宇航员刘伯明在中国空间站成功出舱作业7小时。他一出舱就不禁赞叹:
这外面太漂亮了!
中国空间站发射的现场围观群众中,有中国最富于想象力的人:刘慈欣。
多年前,凭上班摸鱼写出一系列经典科幻的这位电工,好奇地站在塑料小板凳上面,凝望着头顶的一片苍茫。
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