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北京便利店少,从最一开始就是有历史原因的

北京便利店少,从最一开始就是有历史原因的

image

@李淼李三水:北京便利店少,从最一开始就是有历史原因的,或者说,政策原因。

09年我们做市场调研,了解到当时北京有发展便利店的计划,但是受到一些既有商业模式的影响,于是上面规定“引入北京市的外资便利店不得超过两家”。

为什么是
限制外资便利店?因为当时国内的便利店开展业务还很缓慢,快客那时是最常见的一个牌子,其次还有好邻居和一些早已消失的牌子。而北京市民最熟悉的便利消费其实是京客隆等等中型超市。为了防止外资企业抢市场,于是就下达了这个硬性规定。

便利店三大品牌711、全家、lawson,只有711比较顺利拿到了牌照,lawson一直在拉锯,但也还算进来了,全家彻底被关在门外。但是进来是进来了,又一道紧箍咒下来了:

“外资便利店禁止使用加盟经营”。

这其实基本给711等等成熟的便利店直接打了个半死,因为如果加盟店不能迅速铺开的话,便利店背后的物流链就不饱和,物流成本就会很贵,店面想盈利就难上加难。最初北京市民们觉得便利店东西贵,不因为别的,因为店面被卡脖子都快卡死了。

那差不多是10年前,我去上海、广州,都觉得便利店随处可见,但回了北京,你想去找711比找电影院还少。这样的结果就是外资便利店发展缓慢,而国产便利店的经营又真的拉垮。市场规律就是这样,不是你给他留了市场空间,他们就能赶上来。

如果你几年前去上海、成都,无论是lawson还是红旗连锁,在店里交个电费水费什么的都很方便,但那时北京的711等等便利店,一直没能拿到这些生活缴费的牌照,你去便利店就只能买个口香糖、可乐、盒饭,便利店一点也不便利。

因为,从一开始上面就没想让它成为一个便民设施。

再往后的故事我就没有那么详细了解过了。简单来说,因为便利店不便利,而且东西还贵,除了上班族在711买盒饭和早饭之外,基本没人去便利店买东西。购物习惯一旦养成,即便现在北京想要在便利店方面赶上去,但…地价已经涨了,再开店面的成本也越来越难以回收…

所以北京人就只能忍着,谁让这里的商业环境那么特殊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544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