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数昨天下跌了4%,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大跌了6.5%。
在A股“黑色星期一”铺天盖地的新闻下,这个消息几乎无人关注。
然而昨天过后,港股从最高点下跌已经接近20%,距离技术性熊市只有一步之遥。
而曾经被寄希望成为“真正的中国新经济指数”的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的下跌幅度已经接近20%,从高点算起更是几乎腰斩。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美团,还是漂洋过海二次上市的B站百度和携程,以及上市即高点终于迎来破发的快手,当然不能忘了当下被拳打脚踢的新东方和碧桂园服务们,香港市场的新经济股票集体扑街,无一幸免。
旧经济也别笑。地产股里就算不看恒大,万科龙湖之类的优等生也是下跌20%起步;银行反正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但平安太保等保险巨头的跌跌不休倒也算是新鲜事。
前两年众人振臂一呼“港股迎来大时代”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这个市场却旋即又被投资者抛弃。
鼻青脸肿的港股投资者们不禁想问,为什么挨打的又双叕是我?
1
港股前几年确实有过一段高光时刻。
无论是2016到2017揽得七成涨幅傲视全球的恒生指数,还是2020年才横空出世,但半年就涨超50%的恒生科技指数,指数“稳赢”的背后,是一大批股价翻倍甚至翻几倍的大牛股。
从被号称港股图腾,什么时候闭眼买都没有问题的腾讯,到曾经一年间翻十倍,带领房地产股票扬眉吐气的融创和恒大,再到餐饮赛道的王者,让无数分析师大呼看不懂的海底捞和颐海国际,当然也不能忘了经历过至暗时刻,如今迎来涅槃重生的小米和李宁……
总之,过去几年的港股让一批价值投资者找到了归宿——无论你是看资产价值的,还是看业务未来的,总有一款港股可以让你赚到大钱。
现在回头看,那是一场盈利面和资金面共振的牛市。
新经济处在这一轮周期最后的收获期,巨头们吃到了最大的红利——腾讯和美团每个季度的业绩都能超预期,微盟有赞和B站快手分别代表着电商和媒体的下一代形态,而一水的“-B”股则见证了属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大时代。
而旧经济同样有不遑多让的房产牛市和疫情后的周期复兴,共同托起了内房股和周期股的戴维斯双击。究竟是回光返照还是新周期开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定期报告发布都像一场盛大的宴会。分析师只管闭着眼往上调盈利预测,反正盈利超预期是一定的,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南下的资金源源不断的涌入香江对岸——16、17年每年净流入还在2、3000亿规模,到了2021年半年流入就超过了4000亿港币。
比这个更振奋人心的,是港股通的交易量占比在近几年翻了两三倍,大陆无数的机构投资者开始持有港股资产。
人们惊呼,“港股的定价权第一次真正落在了中国投资者的手中。”
二级市场的疯狂也带来了一级市场的躁动。
2017年还屈居全球第三,2018年港交所就喜孜孜的宣布重返全球IPO集资榜状元,而到了2019和2020年,香港市场又分别喜提生物医药上市潮和中概股回归潮。
近三年超过500家新上市公司的背后,是数十家的中介机构、几百家的PE/VC,以及上千家资产管理公司。他们共同分享了整场盛宴。
2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就在今年2月港股终于走出疫情阴霾重返30000点,连国内最不关心港股的基金经理都开始考虑要“踏上新征程”时,却没想到成了“这段征程的尾声”。
很多时候,你不能不感叹市场的“聪明”和“前瞻”。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春节后的闪崩不过是牛市的中继时,全球股市的分化却悄然开始了。
美股很快稳住了阵脚,没过几个月后就再创新高,而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就此停住了慢牛的步伐。
如果再用后视镜看一遭,其实这次的港股下跌,已经不能再使用过去每次类似情况时大家都会找的借口——
比如港股的标的大多代表旧经济啦,再比如爹不疼娘不爱的港股是中美资金逃跑时的首选对象之类。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从2018年以来,在港交所的洗心革面之下,港股标的,尤其是指数的成分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恒生指数中的消费、信息技术以及医药生物行业占比已经从过去的不足20%提升到了目前的47%,而恒生国企指数——这个传统上被认为更偏向旧经济的指数——新经济板块占比更是接近60%。
所以如果你还认为,是以地产金融保险为代表的旧经济个股拖累了港股,认为港股无法反映中国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那可真的是在冤枉“三傻”们了。
其次,虽然近期南向资金有所流出,但总体而言,今年截至目前挥师南下的资金已经超过了35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20年全年南下资金总量的70%。因此最近一个月南下资金在净流出,但300多亿的规模只是今年流入规模的十分之一,并没有那么夸张。
更何况事实上,五月和六月分别占据了历史上南下资金买入港股规模最大的月份和第三大的月份。
外资此前也并没有在大肆撤离。
根据中金的统计,截止到7月21日为止,海外资金已经连续47周流入中概股和港股——因此就算外资在卖,撑死了也是这两天的事情。
3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虽然过去的指责理由无法直接套用在这次身上,但此次港股挨打的背后,事实上却依然是标的和资金这两者在作祟。
先说标的。
港股在最近几年海纳百川,吸纳了大量的新经济龙头企业。虽然从长远看绝对是件好事,但从中短期看,却难免有“接盘侠”的嫌疑。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从美股回归的二次上市公司们。从百度到B站,从京东到携程,哪个不是前两年在美股涨了若干倍后,回到港股再圈了一笔钱?
然后?还要什么然后?
截至目前,在港股二次上市后没有跌破上市价的公司已然不多,而像百度这种上市即高点的回归股倒是不少。
百度美股:
百度港股:
当然,也不能忘记那些顶着光环上市的网红新经济公司们。
比如短视频第一股快手,已经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先腰斩后破发。
而更魔幻的是,2月9日,也就是快手上市不到一周后,恒生指数公司就发文称快手科技符合快速纳入标准,并在当月22日收市后被纳入恒指以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等。
港股的效率,从未如此高过。
然而也正因为这次的高效,一干指数基金的投资者,以及将指数设定为持仓基准的机构投资者,被老铁们硬生生逼着吃下了这支股票上超过50%的跌幅。
互联网行业从去年起进入的强监管周期,叠加上教育、物业管理等本来是香饽饽的新经济也在今年迎来了监管暴击,让港股投资者难免苦逼的觉得,在投资新经济公司这件事上,吃肉的时候自己没赶上,挨枪子的时候倒是一个都没落下。
再说资金面。
其实港股资金面更大的问题来自于边际影响。
因为香港市场传统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是长线资金。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大家习惯于拿了不动吃股息,或者越涨越买吃业绩,因此这部分资金沉淀在底部,很难影响到股价的边际波动。
可以说,港股过去几年的涨幅很大程度上是被买买买的南下资金带起来的。而一旦这部分资金变得犹豫,甚至开始试探性的抛出时,缺乏市场深度的港股很容易就像是失去了支撑力的风筝,在过分同向的交易潮中显得格外飘摇。
还是以腾讯为例。
目前港股通持有这家巨头的股份达到3200亿港币,虽然这不足其市值的十分之一,但港股通带来的交易量,已经占到了其日均交易量的1/4还多。
因此,当南下资金今年对腾讯的态度从净流入变成净抛售时,虽然只有区区47亿港币,却足已造成其股价的大幅波动。
4
关于港股投资,最经典的剧集莫过于港剧《大时代》。
在这部剧的结尾,最终击败丁蟹的方展博破解了股叶天给他的留言:
“股市原意,乃让集资投资有其地,社会向荣,人皆有赚。
惜人性贪婪,耗尽心思,巧取豪夺,乐土成炼狱,血雨醒风,杀戮不息。
无数人荡产倾家输性命,胜者则丧良知人格,余于股坛数十载,未尝见一真正赢者。
智者应知此乃一处永无赢家之战场,取胜唯一法‘及早离去’。”
然而上市者、投资者、围观者,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宴会正酣时“及早离去”呢?
来源:起朱楼宴宾客 微信号:the_great_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