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32岁的巩立姣,32岁的苏炳添,33岁的马龙,37岁的吕小军

奥运会要闭幕了。
说说我最喜欢的一件事:

本届奥运会,许多年轻天才绽放,而且都将有美好的未来:
杨倩有了个完美开始。张雨霏啦,陈雨菲啦,水流羽飞,各自无敌。孙颖莎接下来十年要纵横女乒世界。李雯雯可以再举起码两届奥运会。全红婵完全可能一直统治到2040年。

这是未来。
但看另一边:

巩立姣在32岁,推出个人最好记录,亚洲女性田赛的突破。
苏炳添那个9秒83,达到人生巅峰了:32岁。
马龙在男乒世界继续独孤求败:33岁。
吕小军已经接近奥运会举重世界的goat了,就差补发里约那块金牌:37岁。

也包括32岁羽毛球银牌的谌龙。
复出的庞伟,复出的黄雪辰。
34岁的吴静钰,第四届奥运会。

一方面是,老将们精神可嘉,传奇不死。
但竞技是最硬的,看成绩,不能光靠精神。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们也有15枚金牌。
大多数的金牌得主,都年纪很轻。第一枚金牌许海峰前辈,时年27岁。跳水金牌周继红19岁。
天下无敌的李宁时年21岁,楼云20岁。
神剑栾菊杰前辈,时年26岁。
那时我们许多项目刚起步,大家都年少。

1992年巴塞罗那,16枚金牌。
16岁的孙淑伟,14岁的伏明霞。19岁的邓亚萍和李小双。
我们从来不缺少年天才。
那届得金牌的老将,是32岁的王义夫

中国乒乓球迷,大多都是看老瓦、萨姆索诺夫、波尔一路过来的。波尔本届40岁了还在打。一方面自然是德国没有我们层出不穷的后起之秀,另一方面,也得感佩:
他怎么年纪那么大,状态还这么好?

接触过早年我们体育行当的,自然明白。
曾几何时,许多运动员吃青春饭,早早退役。不是不想维持竞技状态,条件不允许。
旧伤、待遇、身份、管理,诸如此类。
一波波年轻天才出来,拼过了,早早退了,安排个岗位,上班去了。

1990年代有句老笑话:巴西球员到30岁,天赋都浪差不多了;德国球员,30岁才开始真正职业生涯呢——虽是玩笑,也算是不同环境的写照吧。

什么样的环境,能延长职业寿命呢?
足球、篮球、NFL、网球,这几个商业化出色、资金最大的项目,正在出一茬茬常青树。

足球,双骄加起来70岁了。
篮球,如今明星的职业生涯普遍比1990年代久多了。
NFL,某四旬老将转了球队还在拿超级碗。
网球,那三位GOAT,34岁、35岁,还有一位今天40岁了(生日快乐,奶牛)。

少年天才们的成绩,看得出选材、训练与梯队建设的水平。在不那么完备的竞技条件下,天才们早早出头,早早拼完了,退。
老将们的成绩,则看得出一个体育竞技大环境来。

在完备健康的竞技条件下,天才们出头,获得关注,有完整健康长久的团队目标。
上了年纪后,依靠科学的训练,延续自己的状态,长久辉煌。
甚至在生涯后期,还能达到巅峰,更上一层楼。

所以吕小军37岁的奥运会冠军,苏炳添32岁的9秒83,巩立姣32岁的生涯记录,马龙33岁的无敌,才让人那么感佩:
越年少越靠天赋,越年长越靠科学训练与自我保持。
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持续发光的时代。

当体育不再是吃青春饭、是通向另一段生活的跳板,而是可以持久从事的、成熟的事业本身:
这比多几枚少几枚奖牌,更有意义。

来源:豆瓣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