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为什么说打破惯性是一件需要勇气和力量的事?

为什么说打破惯性是一件需要勇气和力量的事?

作者 / KnowYourself

生命中最有勇气和力量的瞬间,就是终于克服惯性、勇敢打破旧生活,做出新的选择与改变的每一个瞬间。

常有朋友和我说,自己有时候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反反复复做出不好的行为”:

比如在恋爱时,一遇到让自己不快的事就忍不住对对方“阴阳怪气”,即便知道沟通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工作中,一旦同事说了不尊重自己的话,立马上头,和同事大吵一架,即便明白当做没听到、完成好合作的工作才更高效。

我们总是明知故犯、难以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其实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惯性”中,被“惯性”所劫持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打破惯性,是生命中一件非常需要勇气和力量的事。

01.人是有惯性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自动化”的状态中

大部分人对于自我和生活是无觉察的。成年以后,我们解读世界和他人的角度已经有了很多固定的模式。因为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存在,我们会对事件和他人做出固定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所以,我们过生活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都像是被设定好的、自动发生的。一旦当某种条件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难以自控的条件反射。即使明知道自己的反应不是最好的,却仿佛被惯性操纵,无法控制自己不做出明知道不够理性的反应。

比如,容易被愤怒“冲昏头脑”,对身边人发脾气、砸坏东西;再比如文首提问的那位粉丝,一旦对方不秒回,就出现被抛弃的感受,然后立刻冲动反应;在关系中每次吵架都进入冷战模式,即使知道冷战不太好,但就是停不下来这样做;还有工作中,同事的一些表现戳中了自己的敏感点,于是自己不顾后果地情绪上头,影响了自己的职场表现。

此时,我们就像是一台被自动控制的机器,无法控制自己,做出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举动。这时,我们其实是自己惯性思维的奴隶,受它的掌控。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是被自己的情绪裹挟的。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就按照自己过往处理这些情绪的经验,一瞬间不假思索地做出了反应。

当然,自动化模式是有一定的功能性的。我们在一些需要快速应变的时刻,通过习得的惯性思维来应对,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比如危险发生的时刻,或者记住上下班的路线等。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养成一些错误的惯性反应。

在这些错误的惯性思维中,我们是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的。我们可能会按过去固定的思维模式做决定,看不到自身和环境的变化;时常被焦虑裹挟而仓促做出选择,事后陷入悔恨。和他人发生冲突时,我们因为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情绪上头就付诸行动(act out),激化矛盾。

因此,有能力根据当下的情景,切换自己是处于自动化模式,还是由自己来控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1.jpeg

02.我们为什么宁可被自动化模式挟持?

文首提到的好几位粉丝都说到:自己知道这样不是最好的,但是无法自控。这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自身的情绪状态缺乏理解(比如知道自己强烈的情绪可能不是因为当下的这个人和这件事,而是激发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痛苦的记忆),在情绪状态中没有足够的自制力。

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在用自动化模式逃避更多的痛苦

人的心智是很容易被劫持的。我们在乎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因而会误以为自己想要一些东西,某些工作、学历、社会身份,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和需要的东西。依托惯性来做出选择,比面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以及自己可能无法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者是面对自己其实是害怕承担风险只敢随大流的真相,都要更为容易。

此外,人们还有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就是逃避痛苦。我们和痛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逃避、否认、厌恶、极力抗拒。我们的很多自动化惯性反应都是帮助我们逃避痛苦而来的。

在关系中感受到对方的冷淡就开始发火,立刻主动终结关系,是在逃避“对方可能会抛弃自己”的痛苦。一有矛盾就开始冷战,是在回避自己想象中的,在冲突中可能发生的更多的痛苦——比如发现了矛盾背后更多的自己不被爱的证据。在工作中发火,是因为过去曾经可能有过深刻的不被尊重的体验,用发火来逃避自我深刻觉察到那一段经历的痛苦。

包括很多人生活中的混乱,都是从逃避痛苦来的。我们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成瘾,无论是对工作成瘾、对性成瘾、对购物消费成瘾、对变瘦变美成瘾等等。我们用这些惯性的行为,麻痹自己不去看见真正让自己痛苦的东西,更不愿意深入体会痛苦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惯性看似能够帮我们回避一些痛苦,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03.打破惯性的自动化模式,我们能够生活地更为自由。

一种更为自由的存在状态,是能够总是自主、自我决定地选择自身对事件的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等等。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能够自控,并且理性地选择自己真正最想要的东西。

把成为一个更自由的人作为人生目标,是很有趣的。你小心地观看自己,把外界的声音容纳下来,有选择地处理和应对它们。你始终保持在一个清明平静的状态中,你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真正想做的选择是什么,始终按照“自己的”心意作出应对和决策。

那个依照惯性断绝了与恋人之间关系的人,想要的其实是彼此能够相爱与信赖。那个总是陷入冷战的,其实想要好好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那个在工作中失控发火的朋友想要的其实是按捺住自己,好好完成工作目标。

当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被激发,我们就失去了自身最有能力、最理性的一面。要想生活地更自由,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打破“强迫性”(自动化反应模式)走向“自主性”(有能力自主选择自己的反应模式)。

更加自由之后,我们可能在一些情境中仍然会做出一样的选择:仍然选择离开、不原谅,或者对抗等等。但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只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告诉我们许多关于我们自身的事情,但我不是被情绪劫持,更不为情绪煎熬痛苦。那是更加冷静、平静的状态。

我们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的,不会在被情绪的劫持中,做出不假思索而令自己后悔的决定。

04.如何挑战并停止惯性?

首先,提升对这种惯性的自动化状态的觉察。

提升觉察当然是不容易的。自我觉察是一个人能够看见自身真相的能力,它首先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你必须愿意看见自身的真相。你会看见自己的局限,自己悲伤的历史,自己真实的恐惧,等等。我们要学会用不评价的、接纳的态度看见自己。

我们要像观察一个陌生人一样观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我们自身”不等于“我们此刻的情绪”。

有时候“情绪在此刻想要惯性地让我们做出的行为”,并不等于“整体的我们自身会希望在这一刻做出的选择”——它往往也不是“整体的我们自身有机会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此外,我们也需要觉察这些惯性的自动化模式的背后,触发它的真实的痛苦是什么。当我们学会深入观察和体会我们的痛苦的时候,我们会对它有新的认识,会收到它传递给我们的重要而真实的信息,然后跟随这信息,做出我们生命的改变。

这种练习,正是“正念”练习。

如果说不正念的生活像是开了自动化模式,那么,在正念的状态中,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要做什么、去往哪里,也可以主动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出发和行动。

实证研究表明,正念可以从认知(cognitive)和情绪(emotional)两个方面来帮助我们摆脱自动化模式。

在认知层面,正念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灵活性,使得我们觉察到自己一直以来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有能力跳出思维定势,采取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Moore & Malinowski,2009)。

在情绪层面,围绕正念冥想的研究表明,一方面,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情绪化反应,让我们更不容易受到情绪影响(Ortner et al., 2007);另一方面,正念有助于改善人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Farb et al., 2010; Williams, 2010)。

在正念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与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保持一段观察者的距离,我们学着观察它们,不批判它们,也不立刻做出反应。这意味着,正念练习能帮助我们在自己和情绪之间获得一个选择的余地和空间。

练习正念冥想后,我们会更少地在“情绪上头”后立即做出行动,而有能力在巨大的情绪中依然保持理性的选择。

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念头的升起,也意识到自己有做出某种反应的冲动。由于你已经有了很多观看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的经历,你把它们当作对象来观察的过程使得你和它们之间有了一段距离。

正因为我们和它们之间保持了一段距离,我们得以能够选择“是否要做出这种反应”,以及“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正是这段距离,让你得以不再会在惯性一出现的时候就被它劫持,而有了一个可以转身,可以选择的空间和可能——一种让打破惯性,让惯性停下来的可能性。

当我们敢于直面惯性背后的问题,理性应对而不被情绪劫持时,即便愤怒、难过、焦虑,仍然能做出当下最合适的选择。而重新做出选择的每个瞬间,都意味着在和那个情绪化的自己搏斗,意味着打破惯性、不再逃避痛苦的勇气,和掌控情绪、选择理性的力量。

来源:知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816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