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清朝1|康熙为何被称为大帝?

清朝1|康熙为何被称为大帝?

​​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令狐小跑

编绘:锄 头

官方微博:@铲史官漫画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话题聚焦:康熙撤藩撤错了吗?

在康熙时期,虽然战事频繁,但最为凶险的一场风波,要数三藩之乱。

虽然名为“三藩之乱”,但卷入这场战争的,绝不仅仅是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台湾郑氏、北京杨起隆“朱三太子”势力、蒙古部分势力、四川、青海,甚至连海外势力都参与其中。可以说,三藩之乱,是一场席卷半边江山的大型战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清廷颠覆。

既然如此凶险,为何康熙还要执意撤藩呢?想说清个中缘由,就需要从三藩的作用说起。

在入关后,清廷便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打江山的问题。虽然明朝覆灭,但各地反清势力依然不能小觑,仅凭满蒙士兵,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术上,都无法迅速平定全国。二是坐江山的问题。清兵入关后,南征时有过屠城,江南百姓自然对满人带有敌意,所以也需要“以汉治汉”,稳定统治。

所以清廷重用了一大批汉人降将,其中代表,就是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耿继茂父子。

事实证明,这些汉人降将的确颇有用处,特别是吴三桂,他带兵剿灭西北抗清义军,又南下平定成都与重庆,最终进入云南、缅甸一带,杀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桂王朱由榔。

可以说,吴三桂与其他两地藩王,都战功卓著,他们驻守在三地,作为藩篱,继续维持南方地区的安定,管理属地的事务。

不过到了康熙时代,情况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虽然国内外暗流涌动,但康熙时期,南明势力已经覆灭,抗清义军也不成气候,吴三桂等藩王对于清廷而言,不再是战略上必不可少的势力,相反,三藩已经逐渐成为了朝廷的隐患。

总体而言,康熙时代的三藩,主要有三大隐患:

一是兵马。三藩基本上已经站稳了脚跟,理论上应该逐渐裁兵,可吴三桂手下的兵马,不仅没有减少,反倒不断扩充。不仅如此,他还为了证明自己的利用价值,不断“没事找事”,挑动云南地区各势力的争端,以此为借口拥兵自重。

二是钱粮。从原则上讲,三藩的军队属于清廷,为清打仗,因此军饷并非自给自足,而是清廷调配的。但是到了后来,三藩以各种理由,不断像敲诈似的向清廷索要粮饷,这就形成了军事作用不大,空耗粮饷极多的情况。

三是权力。由于平西王有“便宜行事”之权,云贵一带的官员几乎都由吴三桂选拔,叫做“西选官”,甚至连别的地区,也出现“西选”势力,再加上三藩几乎成为割据之势,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清廷对南部地区的管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开海等贸易经济发展。

因此,康熙削藩几乎是必然的举动。历代都存在着中央与藩镇的矛盾,但三藩之乱的规模却并不多见,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民族矛盾的问题,有明朝残余势力的参与,也有外部势力的介入。所以有人认为,康熙贸然撤藩,惹怒了吴三桂,燃起了三藩之乱的战火,撤藩这件事是错误的。但其实三藩与清廷的矛盾,不单单是撤藩这个事件导致的,从顺治一朝开始,清廷就一直在不断下达各项命令来削弱三藩势力,而三藩也在阳奉阴违的同时,不断试探清廷的态度。

当三藩请求撤藩的折子递到康熙手中的那一刻起,三藩作乱这件事,就只剩下了时间问题。可以说,三藩之乱在何时开启,以什么方式开启,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复杂程度不亚于珍珑棋局。年轻的康熙下得并不完美,但这局棋,没人能下得完美。

参考资料

赵尔巽等《清史稿》,童超等《康乾盛世》,黄兴涛《重塑中华》,张世保、罗树杰《中华民族史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819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