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渴望「社交牛逼症」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渴望「社交牛逼症」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123.jpeg

作者 / 循证心理曼朗

「社交牛逼症」的梗来源于博主双喜哥,他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经常做些让人尴尬的事情。但随着传播,社牛的意思更偏向了褒义,指敢于开口、交际能力突出的“人类社交天花板”。

早年的社恐,再到流行的社死,以及最近的社牛,不难看出,当代人一直在被“社交”这件小事困扰着。

随着移动科技的发展,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年轻人却似乎越来越封闭。

大量内向的社恐青年推崇新式“社交礼仪”,能线上交流就别线下见面,能发消息解决就别打语音电话。社交中保持的距离越远,年轻人就会感觉自己花费的精力越少,且更自由。

于是乎当代青年花费在线下的注意力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不倾向于与人进行面对面互动。“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为越来越多的“Z 世代”的共同特征。

但从互联网下线,回到现实时,人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社交这事可太重要了。

职场上,和领导同事打成一片的员工,大都混得不差;班级里,开朗外向的孩子更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就连亲密关系里,会展现自己特点的,往往也更容易吸引对方的目光。

在这样的社会规训下,我们很容易形成外向特征更优秀的观念,每个人都要努力与人打交道。社交不单单是个人选择,更成了职场上不可或缺的交流技能。

豆瓣有位姐妹曾分享过自己的「社交牛逼症」,引起了网友们的一众羡慕:

每次进新单位可以在一个星期内跟新同事处熟,加到所有人的微信,主动分零食给不熟的同事,让彼此关系更进一步,熟了以后得到了他们的工作上的帮助,有的时候个别同事小小的一个提醒会让我这个新人的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如果跟她不熟,她凭什么好心提醒你,我是这么想的)一个月会跟部门的大腿勾肩搭背那种(不是拍马屁,而是真的很自然的混熟)。

多项研究结果也表明,高情商、会来事的人会更容易受到机会的青睐和偏爱。与内向的“社恐患者”相比,外向的“社牛人”更有可能被他人视为领导者,也更有可能获得领导职位。

在媒体报道中,甚至有些年轻人,为了获得心仪的 offer,不惜表演成一个社牛,在面试中侃侃而谈。但在随后与同事的协作交流中,社牛伪装往往无法持续,很容易在试用期就被劝退。即便没有,也会活在自己是否会被开除的自我怀疑中

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交牛逼症」的走红,是当代年轻人真实存在的焦虑与挣扎,太多人渴望自己能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

在这个人均社恐的时代,“社交牛逼”正成为一种人人渴望染上的“病症”,相较之下,内向的人在现实中多少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甚至在社会文化加持下,不少内向者会被评价为“放不开”、“上不了台面”,并把孤僻、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社交恐惧等特点和内向者划上了等号,认为内向有问题,并底气十足地进行指责,觉得他们应当被改变。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重新理解“内向”与“外向”。

外向性(extroversion)与内向性(introversion)是人性格的两种特质。但这两种特质并非割裂开来,各自为营,而是一个连续谱。

谱的一端代表极其内向,另一端代表极其外向,大多数人都位于连续谱两端之间的某一个点。

当多巴胺充斥大脑时,无论在连续谱上偏向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会变得健谈、活跃,充满动力,并对外在世界充满激情和探索欲。

进一步研究发现,外向者的伏隔核和杏仁核都更加迟钝,和内向者达到同等兴奋水平时,他们需要的多巴胺更多,也就需要更多的社交活动。

而内向者大脑中这两个部位更敏感。只需要更少量的多巴胺,就足以刺激产生剧烈的愉悦感,因此也更容易感到疲惫。

当人们说起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时,他的性格特质可能更靠近连续谱上内向那一端,但这不代表他排斥社交,是一个孤僻的人。只是内向者更容易从社交活动中感到疲劳,因此他更喜欢享受安静和独处。

但即便如此,偏向内向特质的人也能成为很好的领导者,因为他在独处中,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工作进行思考,从而取得一系列的成绩。

所以即便是内向的社恐患者,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看轻自己。

回过来说,其实大部分网友并不是羡慕「社交牛逼症」的口若悬河,而是羡慕他们在社交中自在舒展的状态。

对于内向者来说,留在自己的舒适圈,不他出去也许是个办法。但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无法回避的社交时,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呢?

首先,可以通过自我觉察、专业评测的方式来认识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内向的人,内向程度大概是多少;在什么情况下,我会感到十分疲倦;什么样的情况下,我能够很好的恢复情绪和体能。

与此同时,也可以寻找一下自己在社交中的优势是什么,对于哪一方面的话题更感兴趣,甚至可以准备一些社交话题的内容,方便自己需要的时候直接引用。

充分的自我了解,有助于帮助自己找到适合的社交节奏。

其次,对于内向者来说,社交的程度很重要。需要对自身的社交行为进行管理,哪些应酬是我必须要去的,哪些聚会是可去可不去的。过多的社交极易引发疲惫,感到“人间不值得”。

更重要的是留一些时间独处,用来恢复从社交活动中损耗的情绪,给自己“充充电”。

大部分内向的人,内心戏往往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试着不要太关注自己的内心,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交流的对方身上,用心聆听对方在说什么,并给上适当的反馈。

同时学会减少自我指责,比如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害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并学会把一部分责任外置,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把社交活动当成一场游戏。

最后想说,内向只是一种行为特质,并不是某种缺陷,我们不需要为了外界的认同而去改变自己。与其勉强自己去认识更多人,不如将自己内心的秩序维护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来源:知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830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