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T 财经”(ID:DTcaijing),作者:张倍笛,编辑:唐也钦,设计:张灿、郑舒雅。
每年六到九月,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城市之间流动。
除了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杭州也逐渐成为年轻人落户的首选城市之一。
这些选择留在杭州的外地人,被称作新杭州人。
谁是新杭州人?
杭州新增人口数每一年都在创造新高,这座历史名城有千百种理由让年轻人驻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杭州常住人口数为 1194 万人,这个数字比起 10 年前多了 323 万人。
自 2016 年以来,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连续 5 年居全国第一,比北上广深都高。光这么说大家可能没有实感,我们来举个例子 —— 杭州在 2019 年才刚迈入千万级超级城市的大关,也就是说杭州仅用一年就涨了近 158 万人口,相当惊人。
这些新杭州人,都来自哪里呢?
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新杭州人」安家居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安家报告),有超过 5 成的新杭州人,都是在北上打拼过后,决定来到杭州开启人生新篇章。
从工作、居住地来杭租购房排名来看,新杭州人中来自上海的最多,占 31%。其次是北京,占 27%,第三是江苏,10%。接下来,是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等。
曾经在一线城市的 “漂” 群体,正在向二线城市转移。这几年经济迅速发展,工作收入最接近一线城市的杭州,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不光对外省,杭州在浙江省内也有很强吸引力,温州、绍兴、衢州这些地方的年轻人都对杭州有所偏爱。
要知道,根据微博上特别火的 “浙江孝子标准图”,哪怕在极有地级市荣誉感的浙江,儿女们满足 “在杭州工作有房且已经把父母接过来住” 这一条件能打败 “在本地当公务员的子女”,直接晋升为终极大孝子。
杭州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在杭州租房的年轻人过得怎样?
说完了新杭州人的来源,是时候来关心一下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谈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次我们主要关注 “住” 这个年轻人永恒的痛点。
大部分年轻人来到杭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租房。在年轻人心目中,租房的体验会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根据《安家报告》的统计,新杭州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会选择租房。而在选择租房的人中,只有 13% 的人选择整租,“都市合租人” 在租房大军中依然是绝对的主流,占比超过了 40%。
对于 “杭漂人” 来说,一间整租房的价格依然是难以承受之重,从长远来看,还是合租更经济实惠。
但从数据来看,新杭州人在租房上并不会糊弄,相反,他们还挺愿意在租房上多花些钱来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点。
在报告里,新杭州人租房的套均租金在 3800 元到 5000 元的范围里,哪怕是刚开始工作的 21 到 25 岁的职场新人,都愿意住进套均 3874 元的房间里。并且新杭州人明显更偏向于 2 人合租的房子,从 21 到 40 岁,新杭州人每套房的套均人数都没有超过 3 人。
而且他们都偏向于 70m² 到 90m² 之间的房源,这意味着平均下来每个人的房屋面积都至少 30 平米起。
这和动不动就挤在四人间和五人间的 “北漂”“沪漂” 们比起来,可奢侈太多了。
租一间房当然不能只看大小面积,交通便利度也是个相当重要的好房指标。无论在哪个城市,住在地铁站附近都是年轻人租房的最优解。
在调查中,年轻的新杭州人喜欢租住在距离公司几站距离的地铁周边,他们最喜欢沿着地铁租房的前 5 个站点,分别为:5 号线的良睦路站、2 号线的古翠路站、5 号线的五常站、9 号线的南苑站、1 号线的滨和路站。
前三个都在新城西,也就是余杭区。从这里,我们一下子就能搞清新杭州人租房的核心逻辑 —— 工作在哪,我住在哪。
不熟悉杭州的人可能对余杭区没概念,我们只需要知道,余杭区离西湖很远,但这里有杭州著名的未来科技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高新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也是阿里巴巴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排名第一的良睦路地铁站就位于贯穿未来科技城的地铁 5 号线中间段。
选择余杭区的年轻人,大多数就在城西的未来科技城附近公司工作,这里的租金并不便宜,但他们还是愿意在公司周边租房子,在他们看来,通勤缩短带来的休息时间要比多出的租金重要得多。
有接近三成的新杭州人将通勤时间压缩在 30 分钟内;一半左右的年轻人选择住在通勤时间 30-60 分钟之内的房源;但 2 小时的通勤时间对于新杭州人就太长了,只有 0.8% 的人租在通勤时间距公司 2 小时以上的地方。
落户就急着买房的新杭州人,买了哪?
在杭州,体验过租房的人间疾苦后,一大批年轻人选择买房。
根据《安家报告》,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年轻人在杭州租了一年房,就直接动了买房的心,且心动就行动了。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在 3 年内就决定买房。
并且根据调查,越年轻的人,越会下定决心尽早 “上车”。在落户不到一年就决心买房的年轻人中,26 岁以下的群体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这其实是一个很清醒的选择(当然,需要家庭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房价的上涨,购房的难度也在逐渐攀升。时间拖得越久,身上的家庭担子也越重,对于住房的要求也会变得从有房就好向 “学区”“地铁房” 靠拢。这就导致在杭州租得越久,购房计划也拖得更久。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是新杭州人,你该去哪里买房呢?
对于土豪来说,这个问题当然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更多需要举全家之力来买房的年轻人来说,跟着大部队人的选择是不会错的。
根据《安家报告》的统计,虽然省内省外在购房区域的偏好有所不同,但前四名基本就是这四个地方的排名组合 —— 良渚、闲林、临平和未来科技城。
和就职租房的逻辑一样,出于工作地点和生活习惯的考虑,新杭州年轻人更愿意在租房的区域就近购房。也就是说这些年轻人依然最想在新城西买房。
由于整体购房年龄段较低,财富积累时间也较短,年轻人的买房预算集中在 200 万 - 300 万元这个区间里,且都集中在 120 平以下的中小户型。
对于外地来杭州的朋友来言,买房的压力相对于浙江省内的人更大。
因此,每一个年龄段的外省新杭州人的购房预算都比省内的低 30 万以上,到了 36 到 40 岁这个阶段差距达到最大 —— 浙江省内的人的购房预算达到了 407 万,比外省的多出 60 多万。
只要不是全款买房,无论预算是多少,购房的压力来源都有两个 —— 一个是怎么凑齐首付,另一个是月供还款。尤其是后者,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让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出现危机。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互联网人总是在担心自己 35 岁就没得工作的原因。
根据报告,新杭州人主流月供还款范围集中在 1 万 - 1.5 万元这个区间,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其次是月供 1.5 万 - 2 万元的家庭,占比在 24% 左右。第三是 2 万到 3 万这个区间,这个区间里基本都是 30 岁以上的新杭州人。
将房贷和收入进行对比,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月供占收入比。
根据《安家报告》,近三成新杭州人购房者月供占比收入 40%- 50%,月供占比 50%-60% 紧随其后,达 27.9%。也就是说,有近 6 成的年轻人每个月光是付房贷就得掏出 40%-60% 的薪水。也难怪不少人说买了房之后,自己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不管生活再苦,但只要能留在杭州,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当你要问这些年轻人为什么每个月那么辛苦,还是要留在这座城市,答案就太多了。有人是因为杭州西湖的美景和传说给他们太多美好的印象,有人会考虑杭州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同时是电商之都,未来工作机遇更多。
更多的人给不了一个明确直接的答案,只是 “感觉对了”,杭州的虚名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能留在 “杭州”,真正成为新杭州人就行。
写在最后
杭州一直是一座非常有趣且多元的城市。
在古代,它凭借着楼台烟雨和西湖风光吸引无数风流名仕。在今天,它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电商之都。
杭州,或许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应许之地。
那些在杭州奋斗的年轻人,真就是靠 “梦想” 这个或许老套却并不可笑的理由,一步步坚持到现在 —— 哪怕是单纯为了赚钱,那也是梦想。
但也许大家不知道,杭州未来科技城在程序员间,有着 “24 小时亮灯的不夜城”“不睡觉的城市” 的称谓。在余杭区,一栋租房公寓里可能有一半都是程序员,还有一半是其他互联网大厂员工。
互联网企业的快节奏,加剧了员工流动性和不稳定性,“35 岁被辞退” 的言论最早就来自于这里。
在杭州,平均一年一次的租房搬迁很正常,半年一搬也不稀奇。在这种高搬迁率的倒逼下,新杭州人急着买房丝毫不让人意外。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过,“土地” 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根基,房子是土地之上的建筑,成为了家的象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没有自己的房子就没有真正的 “家”。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买房或建房成了中国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如今的社会和《乡土中国》成书时的 1948 年早已天差地别,城市内部、城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流动感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不安全感。在外的人们希望能在新的地方安定下来,在城市里有一套房,远比找一个靠谱的伴侣实在得多,拥有一套房也成为了来到陌生城市的年轻人最高级别的安全感。
可买房,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报告中,依然有一大批年轻人苦恼于租房带来的财务压力与精神压力,依然有很多很多的人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人也会对被房子给绑定的一生感到痛苦。
但正是这些年轻人,让杭州变得如此美丽璀璨,他们用自己的未来去塑造了杭州的未来,西湖的水像不像他们的泪,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