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有人说,独生子女的家庭的压力很大,一对夫妻要面对四个老人

有人说,独生子女的家庭的压力很大,一对夫妻要面对四个老人

image

@讲不出话苏见祈:有人说,独生子女的家庭的压力很大,一对夫妻要面对四个老人。

对我而言,这个数字好像要更大一些。

中秋假期的某一天。
上午去看望了外公,中午回父母那边吃个饭,晚上到爷爷奶奶这边闲聊。一天假期就这么过去了。
平时周末也差不多。
家里有五个老人,这里跑一趟,那里跑一趟,一个休息日就这么没了。

马云说:“你不996,你也不知道干嘛”​。
​家有四老我对此非常疑惑,难道他以为“下班时间”就等同于“个人时间”或者“休息时间”,可以自己随意支配?

很多人选择不育,是因为孩子会把个人时间分割切碎。但是除了孩子,无法照顾自己的老人同样能做到这一点。
有时候为了留住一个完整在家的休息日,疲惫的我周末只能推拒朋友的邀约——毕竟老人家的需求是不可以推拒的。

这还是老人家们都健康的状态下,只要有一个人生病,那更是全家连轴转都顾不过来。
到了那时候,连老人都要承担照顾老人的工作。比如年近70的大伯,之前还在医院陪护90多岁的爷爷。​

我司,是一个加班极为普遍的公司。
管理层倡导加班文化,员工里,既有被迫加班怨声载道的,也有积极加班求升职加薪的。
平时的周末,这次的中秋假期,总有办公室灯火通明。

彼时正在和爷爷奶奶闲聊的我,看着滚动的工作群,产生了一个疑问:
如果连休息日也被迫在办公室度过,那他们是从哪里抽出时间,处理家里老人的日常陪伴和就医问题的?

公司连员工本人都不会在乎,自然更不会在乎员工家人的处境。
领导只会渲染所谓“工作责任感”,要求大家具备“敬业精神”。
所谓“敬业”,就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反差。

无论是否自愿,只要放弃照顾父母,放弃陪伴家人孩子,留在办公室“无私奉献”,你就会被领导和同褒奖,被认为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而一个到点下班就走,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之间奔忙的人,反而会被认为“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拖累项目进度”。

在“工作责任感”面前,“家庭责任感”根本就一文不值。

这样的价值排序是正确的吗?
是公司更需要一个随时可以更换的螺丝钉呢,还是体弱的老人更需要子女、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父母?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
员工在岗位上有岗位职责,而作为子女、作为伴侣、作为父母的时候,同样有对应身份的职责。
八小时之外的所谓“下班时间”,其中有一部分是用于履行个人身份的职责的,比如看望老人,陪伴孩子。

也就是说,职场人的“下班时间”,并非都是属于自己的。

当公司强迫一个成年人留在休息日加班的时候,剥夺的不仅是员工本人的休息时间,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家人得到照顾陪伴的可能性。
没有人有这个权利,公司没有,员工本人同样没有。

但是显然,现实并不是按照合理的方式来运行的。
在一些体制内单位,和父母异地的员工是可以有20天的探亲假的;同样在很少一部分公司里,员工是可以保证年休假的。

但能享受到这两种假期的职场人毕竟只是少数,那么其他那些连双休日都保证不了的职场人,要去哪里找时间陪伴家里的老人?
老人生病的时候,又要去哪里找陪护的假期?

之前舆论讨论996加班问题的时候,通常是围绕休息的权利、身体健康和生育率这几个角度的。
无休止的加班摧残了人的健康,没有时间生孩子、甚至没有时间谈恋爱导致了生育率的暴跌。

可能是因为参与互联网讨论的大多是年轻的朋友,父母身体尚且康健,所以这些问题受到的关注度更高。
可是比起生育,职场人家中长辈的养老才是更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无法被规避。
职场人可以选择不要孩子,但必然有年岁渐长的父母。

怎么办?
之前爷爷住院,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轮流陪护,全家筋疲力竭。
彼时父亲和大伯都已经退休,无须上班,尚且如此。
那如果我的父母遇到同样的问题,身为独生子还要上班加班的我,又能怎么办?

有人说年轻人不要躺平,要奋斗,要努力上进——可是,努力上进是需要时间的。
晚上周末全都加班,老人在家谁去探望?老人生病谁去医院?
办公室和家,会议室和病房,一个人只能出现在一个地方,不是吗?

​我知道,其实很多同龄人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好,甚至有过无数剑拔弩张的时刻,我也一样。
但对我们来说,关系不好,并不代表着可以在老人陷入孤独和病痛时,可以毫无负担地坐视不理。

这是人性。
而以今天职场强度,办公室夺走员工用于履行​家庭责任的时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无奈的是,我们明知道加班文化是反人性的,但一点办法也没有。
正如996的职场人,面对父母的病痛,根本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

两个月前,一个项目合作方的男生突然辞职,因为老家的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昼夜不间断的陪护。
他所在的公司连双休都保证不了,更何况探亲假。作为独生子,他只能选择辞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至于之后的生计,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此前父母反复催促的婚育……这些年轻人眼中很重要的问题,他已经没有精力去思考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838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