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读后感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读后感

image

@木遥:看了@游识猷 那条关于《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的微博,写点读后感。

当代人面临的基本社会观念是:人的社会价值完全取决于他的经济价值。

人的经济价值,要么体现为投资性收入,要么体现为劳动性收入。但投资性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有没有顺利在正确的时间上车,不完全是运气但强烈依赖于运气。如果抛开那些有投资性收入的幸运儿不谈,于是,考虑到现代社会原则上就无法保证充分就业这个经济学事实,逻辑上自然的后果就是总有一部分人被命运蛮横地宣判为没有价值的人。

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太容易这么想,因为朝气蓬勃,初入职场,觉得一切都还闪着希望的金色之光。但那是玫瑰色的假象:那不是人的经济价值在闪光,那是年轻的经济价值在闪光。

过了35岁,年轻的价值急剧缩水,问题就来了。

少数职业,经验本身有价值,比如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医生的社会地位近乎贵族。这里当然有美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但医生确实是少见的那种年轻时熬过地狱中年后迎来源源不断丰硕回报的的行业。

大多数职业并没有这个特点,或者只给金字塔顶端的少数行业精英以保障。一个人完全可能人到中年,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一旦运气不好被裁员就跌落深渊。而如前所述,没有经济价值的人,社会是认为他连作为人的价值都丧失了的。

于是就有了书中那条苦涩的的观察:「与其说找到了工作,不如说失业的白领们自己出钱给自己买了份工作,要自带干粮,才能得到一个推销别人产品的机会。」这样赔本赚吆喝的唯一目的,就是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人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克服存在的危机。

让我把问题问得残酷一点:我们究竟为什么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呢?这个假设本身是不是在当代就是错的?

古代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平均寿命就是三十来岁。近代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工业化国家就没停止过殖民和战争,像绞肉机一样消耗着社会上的过剩人群。二战后,资本主义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和平扩张。在年轻人人数超过中年人的战后初期,一切都还不是问题,中年人可以安居各种小型金字塔的顶端。等到社会年龄结构开始老化,没有那么多金字塔尖分给中年人了,人类社会终于推车撞壁,无法再回避这个问题了:人到中年,但受行业特性所限又无法提供超过青年人的经济价值,(甚至再过几年可能也无法提供超过 AI 的经济价值),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令人惊讶的不仅是这个问题没有容易的答案,而且是它似乎压根就没有被社会充分讨论和面对过。仿佛这里有一重禁忌,仿佛这个问题本身大逆不道。没有心理和智识上的准备的结果,是许多人——真的许许多多的,有时候是一整个一整个行业的人——完全是在用肉身的撞击去探索它的答案。

并不是所有悬崖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社会至少有义务提醒大家悬崖的存在,有义务把这个问题摆到台面上来。要么打破假设,要么重构价值。

要么就像现实一样,眼睁睁看着前仆后继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时候跌下去粉身碎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86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