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杰plus:吐槽一个不怎么专业的事儿。
事实上,不管是电商直播,会员购,购物节,内核都是三个字: 割韭菜。
很多人喜欢问,为啥国内的零售公司,尤其是超市,明明占了必须消费品的赛道,业绩波动却像周期股似的大起大落。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割韭菜是有周期的,割完一茬需要等等再割下一茬。
这些零售公司啊,心里想的永远是,我怎么在一个客户身上挖掘出最大的毛利。
在商言商,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有些“超额利润”极不合理,消费者起初觉得新鲜,等回过味来便会弃之远去,心疼钱包。
所以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每几年就会迎来一波关店潮或者改头换面。
割三年反省三年再割三年,这就是零售业周期。
别人搞前店后厨,我也搞。
别人搞有机高端超市,我也搞。
别人搞电商直播,我也拉人开始直播。
别人搞仓储式会员购物,我也开始收会员费。
别人搞购物节,我也发明几十个购物节轰炸你。
他们忘记了零售业真正的灵魂,是取得便利性与物美价廉之间的平衡,即: 如何让消费者最方便快捷地买到想买的东西,而不是必须守在屏幕前或者手机钱设个闹铃浪费时间。
别整天扯啥消费升级。
现在零售商搞得那些创新,不是消费升级,而是割韭菜方式升级。
人均收入提高并不意味着我必须在零售业花更多的钱,也不意味着零售业有资格攫取莫名其妙的超额利润。
欧美的超市业态都快100年了,请问那些赫赫有名的超市,不论沃尔玛/KROGER/家乐福/ALDI/LIDL/CASINO,这些千亿级体量的超市,哪家不都还在打价格战吗?
咋了?价格战很低级很丢人吗?我作为消费者并不觉得如此。
良性可持续的价格战是最有效的营销方式,比任何购物节或者创新更有效。
这些年,这个节那个节,这个主播那个主播,这个年费那个年费,反而让购物体验变得越来越差了。
我们明明只是想在家门口买到1块9毛的青菜,6块钱的鸡蛋,100块以下的衣服,以及试用完就能直接购买的口红粉底卸妆水,而不是打开这个app团一下,那个主播这儿侯个抢购,谁谁谁那儿蹭个金卡会员。
咋就那么难?
为啥那么喜欢折腾消费者?
(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土地上,会出现一家真正伟大的零售企业,用自己全新的姿态革新整个零售业的恶习,他的名字也会超越Walmart和Carrefour而名留零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