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新剧播出都没打出什么水花来,播出平台就先上了热搜。
当然并不是因为热剧,而是因为裁员。
爱奇艺的这一次裁员力度真的算挺狠的,根据爱奇艺的年报,2020年底的员工数是7721人,如果按20%-40%的裁员比例,大约裁员人数为1500-3000人左右。
爆料称,花钱的部门是裁员重灾区,除了剧集、综艺的采购制作部门,市场、投放、渠道合作,裁员比例都在30%以上,用户产品、短视频、智能硬件、动漫、游戏等业务部门,都有裁员的指标,有的部门被合并,有的部门整体连窝端了。
裁谁呢?
工资比较高但仍在试用期内的,裁员成本低;
总监级的中层,扁平化管理的公司不需要那么多领导;
年龄大、司龄长、工资高的员工,每一个都踩上了雷点。
每到互联网的裁员,都会是鸡飞狗跳。
刚入职的心有不甘,人到中年,则不免为自己的房贷车贷老婆孩子担忧,35岁的互联网魔咒高悬,而有些老鸟则想着主动去送人头,高工资+司龄长,N+1可以拿到不菲的补偿金。
不过,裁员也不算突然,在爱奇艺发财报的时候,CEO龚宇就已经打了预防针,“对爱奇艺来说,当下的重点是开源节流,砍掉低效率业务、项目,增加和尝试新的货币化机会”。
开源节流,裁员最简单粗暴,但也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如果再往前看,爱奇艺从2015-2020年的6年时间里面,亏损了359亿,2021年的前三季度,累计再亏损44亿,2021年的全年亏损,已成定局。
其实这几年,爱奇艺风光过一阵子的,龚宇的野心是做“中国的Netflix”。
与港剧大本营优酷对应的,爱奇艺是韩剧大本营,一部《太阳的后裔》,就为自己赚了500万的会员并带来1.9亿进账,而当年6月,爱奇艺的VIP会员突破了2000万。
而3年后,VIP会员数已经突破1亿了。
但是,会员越多,花活儿也就越多。
市面上,演员的身价越来越贵,制作方为演员买单,而平台为制作方买单,谁为平台买单呢?
VIP们呗。
看那繁杂的VIP体系吧,一个APP内,三套会员系统:剧集可以开黄金VIP,想用电视端,得开星钻;看漫画得开FUN会员,Fun会员不能看剧;体育会员分得更细,得按项目买。
VIP之外,还有骚操作,被称为“VVIP”的超前点播,想看剧充会员,而想提前看剧,还得在交钱,这割韭菜的刀明晃晃地亮出来了;
买剧太贵,就自己拍,搞了一个迷雾剧场,前几部的口碑不错,但是越拍越崩,一个“张东升”火了,却并没有更多的“张东升”站起来;
押注韩剧,但是遭遇限韩令,《太阳的后裔》之后,韩剧在中国正规的市场里面已经绝迹;入股不少韩国公司,投拍了不少韩剧,但是在韩国,因为植入中国商品,又被韩国人抵制了;
而在综艺方面,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不仅捧红了大把的idol,还为爱奇艺赚了大数十亿的赞助费,但是倒奶事件实在太恶劣,不仅让已经进入尾声的节目戛然而止,这个选秀市场被直接连窝端了;
人员流失更是要命,大家最熟悉的马东,以前是首席内容官,而如今的马东已经是米未的老板,自己以及自制综艺,也迈向了各个平台。
操作太骚,因为亏得太狠,亏得狠,是因为烧钱也狠。
遥想2006年,《武林外传》大爆,80集的片子,初代网络版权卖到了10万,平均1250元/集,而2009年,剧集的单价已经进入万时代,谍战剧《潜伏》、宫斗剧《美人心计》都卖到了1万/集,平均涨了8倍。
而2010年的爆剧《宫》已经开出了30万/集的天价,30倍的涨幅,而2011年,才是版权大战的真正开始,“天价”已经成为了一个最容易被打破的词。
成片卖已经算是好的了,《攻心》还没杀青就卖出了2000万,而更狠的是《浮沉》,还没开机,就已经锁定了3000万的价格,即便是路透价185万/集的《宫锁珠帘》,也是杀青和卖版权同步进行的。
想要刹车的时候,已经刹不住了:
2011年的遗珠之憾是《甄嬛传》,只卖出了26万/集的单价;
2015年的《芈月传》时,200万/集,81集的电视剧卖出了1.6亿;
2018年《如懿传》的时候,已经飙升到900万/集,总价8.1亿。
影视剧这边还没结束,体育视频那边也杀疯了。
手里有体育版权的都成了香饽饽,腾讯拿到NBA直播权,5年5亿美元再以5年15亿美元续约;乐视也是大玩家,仅一个AFC,乐视就花了1.1亿美元;暴风联合光大花了52亿买了一个手握版权的MPS公司;而苏宁更是下血本,版权上花费超100亿。
但是结果呢?
没钱的乐视退市了,昔日独家版权,也拱手让人了;转攻体育版权的PPTV,欠费掐信号的事儿常有,顺带牵累了苏宁;而暴风财团的52亿打了水漂,不仅创始人冯鑫进去了,光大也因此落马了一众人;优爱腾的格局奠定,但也不得不承受每年高额的亏损。
基础打好了,现在,热剧1000万/集的电视剧,算贵吗?一档综艺卖个过亿,不过分吧?想要体育视频信号,咱还得拿美元计算了。
掉进了自己挖的坑,版权大战的各方,无一幸免。
而现在,一场席卷全行业的大败局阴影再次袭来。
10多年的探索,各路模式都没走通,却还要面临新挑战。
1、商业模式探索失败了。
热播剧超前点播是圈钱利器,但是本身合法性存疑,网友告平台,连“南山必胜客”都被判赔钱了,爱奇艺当初还说,“感谢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法庭并没有否定我们的探索和尝试,肯定超前点播模式本身并无不妥。”
但是在今年的10月4日,优爱腾三家还是同时取消了超前点播。
2、电影进入流媒体时代言之过早。
2020年春节,《囧妈》线下撤档,线上免费播映,那时就已经在讨论电影的线上首映,发行方式将得到变革,但是实际上,字节系花了6.3亿为自己的西瓜视频,做了一个超贵的广告。
后来,还有一部真正在腾讯和爱奇艺上映的院线电影《肥龙过江》,走得是分账路线,但是最终成绩也并不理想,制作方想得也很明白,与其冒险上线,不如票房赚一波,后续可以继续卖版权。
3、短视频的冲击确实有点大。
以前看剧倍速,但是好歹还在平台框架内,但是短视频的影视剪辑,一个注水剧,3分钟就可以看完全剧的高光时刻,即便一部好剧,一集讲完也就5分钟搞定,动辄上万点赞。
既然短视频能搞定需求,我何苦去高价买你的会员呢。
制片方和平台方联合抵制,但是奈何“春风吹又生”啊,流量被分走相当大一部分,爱奇艺曾做了一个随刻,想要成为“中国的YouTube”,但是诞生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短视频的红利期,前途未卜。
而在告别人侵权的同时,自己的平台侵权事件也时有发生。
4、独播能引流,分销能赚钱,要流量还是要钱,其实谁也没想好。
5、全行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现在对“劣迹艺人”的惩戒已经是大趋势,对于平台来讲,踩雷的概率就很大,版权大战的后半场,比的是谁踩的雷少。
有踩劣迹艺人雷的,相关的影视剧、综艺等一夜之间全部下架,甚至不是“一番”,也难逃厄运,比如《太平公主秘史》已经下架,即便爱奇艺当年买剧花了5000万,而那些昔日顶流的剧集,价格更是不低。
还有政策导向变化也让市场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存在,比如宫斗剧的风向变化,腾讯8.1亿买的《如懿传》也已经在下架之列。
各家平台的日子,都不好过。
而目前,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背靠大树,还有钱可以烧、可以亏,但是时隔十年的“求生局”要怎么玩下去呢?
不能只靠裁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