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十字路口的年轻人,选大厂、国企还是公务员?

十字路口的年轻人,选大厂、国企还是公务员?

123

文 / 邢思远

来源 / 字母榜(ID:wujicaijing)

“深圳年薪 30 万、五险一金低的私企,和佛山月薪 1 万,六险一金顶格交的国企,选哪个?”

底下网友纷纷支招,“选央企更好”、“不全额缴纳公积金的私企一般坑比较多”,“除非深圳的工资多 30% 以上,否则还是佛山香,深圳挣钱深圳花。”

不止是虎扑,脉脉、豆瓣、小红书上都有这种 “offer 选择” 帖,内容大多是叙述自己在几份 offer 之间的摇摆:国企与大厂,大城市与小县城……

当事人纠结,网友则根据自己 “过来人” 经验支招。对 offer 的选择,已经成为这届网友必备的 “冲浪话题”。

晒 offer 的人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凡尔赛派:现在有两个 offer,一个是阿里达摩院,一个是华为研究院,怎么选?在线等,挺急的。

有自称 985 博士的人在秋招就拿到了 3 个 offer,年薪 41 万的比亚迪、53 万的华为实验室,以及小米的材料工程师。

在脉脉上晒 offer,年薪二三十万处于鄙视链底端。这里的打工人年终奖几万起步,免费房补、免费三餐更是工作的底线。

还没怎么招呢,offer 先卷起来了。“秋招好不容易拿个 30w 左右的 offer,一上脉脉遍地都是校招四五十万的。”、“拿到 35w 的 offer 跟做梦一样,结果好家伙上来一看,也就普通水平吧。”

小红书上的凡尔赛层级更高,发帖人对无数人求之不得的大厂 offer 直接闭眼拒,有人拒绝了 4 个年薪 30 万的互联网大厂 offer、有人连拒两个 50 万的 offer,最终选择 35 万的央企、还有人成了大厂收割机,同时晒出快手、字节、腾讯、美团四家 offer。在线问 “offer 怎么选?”

对于这类人,网友评论也是出奇的一致,“月薪 6000 的我不配出主意”、“央企还有 35 万,比我在大厂搬砖的工资还高”。

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凡尔赛,晒 offer 的还有另一类,便是遇到了你我等普通人普遍会纠结的难题:刚毕业,是选择北上深租房奋斗,还是选一个离家近的城市安逸过一生?

知乎上类似的问题,选择互联网还是国企?浏览量普遍过万,更能反映选安逸 or 奋斗是每一届年轻打工人绕不开的话题,小红书上的凡尔赛虽然极具冲击力,但呼声最高的,还是关于家乡与大城市、体制内和私企之间的选择。

在面对选私企还是体制内,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上,更多的网友都一致地选择了体制内和大公司,原因是钱多事少。

但 offer 纠结者很快就发现,钱多事少的工作,只存在于网友的想象里。因为无论怎么选,最后都会后悔。

A

这似乎是一道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有一种遗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虎扑的一个帖子中,当事人虽然拿到鹅厂 offer,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心底还藏着一个民警梦:“本科院校再牛逼,简历再完美,工作能力再强,那又如何?身体素质依然没达到特招大佬的水平,公安不要。”

有的人后悔则因为薪资待遇不达预期。27 岁的陆正鼎在私企和国企 offer 纠结,最后在众多热心网友的建议下,选择了 “钱多事少” 的国企,他告诉字母榜,等入了职后才发现,国企的工作只有事少,没有钱多,税前和到手工资相差大,后悔又想回私企,但看到网上太多人吐槽私企,自己又很纠结,不知道该不该辞职。

还有的人,则是 offer 还没拿到,就遇到了 “黑天鹅”,只后悔自己高兴得太早:一周前还在发帖炫耀拿到了不少 offer,包括理想汽车和其他家 offer,万万没想到,等了一个多星期,理想汽车的 offer 泡汤了,另一家和 HR 之前谈好的 30W 年薪也缩水成了 25W。

选 offer,性别也成了干扰因素。有女生在脉脉上征求意见,一个 offer 是杭州阿里,总包 38 万,一个 offer 是武汉农行,总包 20-25 万,有网友给出了意见 “男生阿里,女生农行”。

持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知乎一个问题 “本人女,tplink 和长沙国企 offer 选择?”,最高赞的回答是建议国企,“如果男生就建议去外面闯闯”。

要是 offer 选择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人们倾向于用分类来寻求安全感,但现实却包含很多杂音。

这厢说 “男的闭眼选大厂就好”,那厢却看到遵循该原则的 “过来人” 倒苦水,明明是个未婚程序员,月入 3 万,背靠大厂,却发现自己不是黄金单身汉,在当地的婚恋市场打不过工作稳定的公务员;明明是个已婚程序员,却被老婆一直劝说去考公。

即便你真的将自己框在 “性别规则” 里,也不总能如愿。

B

拿着好几个 offer 求助的人纠结,为别人选 offer 操碎了心的网友,同时也吵翻了天。求助的对象观点碰撞,各执一词,这样的求助注定是无效求助。

大厂的 “过来人” 劝人去央企,央企的 “过来人” 劝人去大厂。

在 “字节跳动 or 央企 offer” 帖子底下,也有人以 “朋友的同事在大厂” 为例,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小作文,来佐证为何要选择央企。

“朋友的同事,某大厂的程序员,今年 36,被裁员……. 除非这个程序员之后要做生意,不然中年被辞退,挺惨的。”

反垄断背景下 “互联网大厂多次被点名” 是佐证,今年的互联网企业裁员潮也是有力证明,失业就在弹指一挥间,互联网终究不是终途。

然而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定律再次显灵。不少身在国企的过来人,同样苦口婆心的劝人,千万别进体制内。

有人觉得无意义,“身在北京央企,已经打算跑了”,原因是 “工作琐碎,毫无成就感,薪资低且稳定”;

有人嫌弃体制内工资涨的太慢,“毕业十年一直在体制内”,“国企事业体制内的如今都已 20w 一年,去阿里百度腾讯的同学们好多年收入过百万了…… 没谁跟钱过不去”;

“能力强想奋斗选私企,能力平庸求安稳选体制内” 也未必正确,有人指出,以为国企不加班?太天真了,你可能是对国企有误解。

C

《奇葩说》的辩手陈铭曾坦言,在媒体人和大学讲师之间,他选择了相对轻松的讲师的工作,原因是讲师还有三个月的带薪休假。

出身于 1988 年的陈铭,所说的留校任教的时间点,据推算应当在 2015 年左右。彼时,陈铭若发帖 “武汉大学博士,留校任教还是去做媒体人”,想必会有很多声音支持后者。

过去的舆论环境还在动辄追求诗和远方,鼓励别人从体制内辞职。2015 年一位女教师给领导写的 10 字辞职信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火爆全网,评论区清一色的全是鼓励和向往。

“有三个月带薪休假” 的原因,在 2015 年显得太没有野心,太求安稳。

这些年考公的人越来越多。2019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有 133.78 万人,2020 年为 139.58 万人;2021 年上升至 151.19 万人。更有硕博士一毕业就进了体制内。前几年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名单显示的 48 个岗位中,拟聘用人员清一色全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

没过几年,网友的态度就变了,再有人发帖称想从体制内辞职,评论区里大部分人劝他要谨慎,体制外的生活未必更好。

即便在人均年薪百万的脉脉,2020 年也曾出现热帖 “复旦硕士放弃阿里、百度等大厂的 offer,选择邮局 2500 月薪”。发帖人认为 “互联网 35 岁之后就是个死,哪怕年薪 60 万也只是低端打工仔” 虽然听起来极端,却代表了打工人对在互联网行业事业发展的普遍担忧。

但己之蜜糖,彼之砒霜。降薪从大厂转到央企的人,后悔自己不该早早 “追求安稳”。一位网友自称是 211 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前在一家上市互联网企业月入 2 万,跳槽时拿到了美团月薪 2.5 万 offer,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央企。这个选择却令他十分后悔:下班太早无所事事,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选择的一头是 offer,另一头是求职者。什么样的工作更好,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群众偏好。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需求与底线。

对于打工人而言,世上的路千万条,属于自己的只有一条,能做的只有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也承担选择的代价。面对众多的 offer,或许一部分网友提出的建议更为一针见血:重点不是选什么、而是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offer 选择” 帖下的争论,八成只能越帮越忙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026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