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针对 “阿里本地生活将大幅裁员,波及饿了么和口碑” 的传闻,阿里紧急公关,称 “消息不实,没有所谓裁员计划”,并称下一步发展已有规划。
就算阿里辟了谣,但近期爱奇艺、快手等互联网企业的动态,也佐证了 裁员 优化已是大厂们的 “新常态”。以前进大厂意味着财富自由;而现在,睡上一觉饭碗可能就没了。
在各路裁员信息背后,警铃已经响起:地主家也开始没余粮了。那些处于边缘或不赚钱的业务,将面临不得不 “被优化” 的归宿。
我们先来看传闻的主角,阿里的本地生活是怎么变得尴尬的?
在与美团旷日持久的战斗中,阿里本地生活的 “左右护法”:饿了么和口碑身处下风。其中,美团外卖与饿了么从以前的双寡头,变到如今的 7:3 [1],份额差距逐渐被放大。而口碑则更是毫无存在感:本想抢大众点评的生意,但 “流量小、投放性价比低” 等困境使得既没多少商家入驻,更没用户点评 [2]。
市场份额差距的扩大,也让两家在本地生活营收上的鸿沟越来越大。
美团 Q3 财报中,餐饮外卖营收 264.85 亿元,到店酒旅营收 86.21 亿元。反观阿里财报,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本地生活服务营收 95.13 亿,仅占美团营收的约 1/4。
频频曝光的大厂裁员证明,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自去年起,互联网行业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 “缺钱” 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身处的背景却是一致的:监管重锤 + 增长乏力。
2021,互联网反垄断大幕掀起,各家都或多或少吃了罚单,做出整改。之前,互联网追求的是赢家通吃:做大自己、熬死别人、垄断行业,再坐地收税。但现在这种模式走不通了,烧钱或许能换来规模,但却换不来盈利。
而增长不足,则是线上流量见顶后,大家急需新流量增长点的焦虑。当一二线城市成为存量市场,各家都去下沉市场抢位,不仅催生了社区团购的风口,更让下沉市场变得拥挤不堪。卷到最后,甚至没人知道下个增长点到底在哪儿。
当消费互联网没了消费,互联网也堪忧,能做的也就是不断甩包袱减负了。
例如快手最近又传裁员,据称覆盖四大事业部,个别团队裁员 30%。其中就包括国际化、游戏、A 站等早已沦为边缘化的业务部门。
不赚钱的部门那就更难了。如今,连公认的烧钱部门 —— 大厂的实验室,都要开始自负盈亏。年初,阿里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的负责人王刚就选择了离职创业。巧合的是,从今年开始,阿里达摩院也要离开集团输血,真正开始自负盈亏。
虽然设立之初就被要求具备盈利能力,但集团也理解前沿科技落地的艰难,“5 年投入 1000 亿” 作为达摩院的启动资金。而今,五年之约已至,当基本不赚钱的业务被扣上了盈利 KPI,煎熬可想而知。
原本属于教培人、地产人的冬天,如今也蔓延到了互联网人身上。丰年招兵买马,灾年节衣缩食。裁员或要求自负盈亏,对大厂来都是一种 “战术性调整”。但对被优化的打工人而言,冲击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还是那句话,时代的一粒沙,……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