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雷
有个可能颠覆你认知的事实:中国不是牛奶的最合适产地。
(声明:但这不是部分国产品牌高价奶的理由哈)
估计很多人肯定不同意,以中国这种“制造业粉碎机”的能力,怎么在牛奶工业上会有这种情形呢?
我曾经也一度这么认为,直到因为专业缘故,和奶牛研究领域的学者交流了一下,并且自己也参与过国内某地奶牛品种产奶转录组研究后,我才对这个事实有所了解。
一、奶牛之 -“橘生淮北”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奶牛,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的牛主要是黄牛和水牛。而奶牛是舶来品。
目前国内的奶牛品种最早大概是在 100 多年前从过外引入的,也就是荷斯坦,就是大家熟悉的黑白花奶牛(我国 80%左右是荷斯坦)。其他诸如新疆褐牛也是外源的(哈萨克、瑞士等杂交)。
然而,这些牛来到中国第一个问题就是:水土不服。
众所周知,一个物种和当地的环境肯定是长期适应的,这种环境既包括饮食如草料等,也包括环境因素如光照、空气、水和土壤等等。
奶牛来到我国以后,面对着水土不服问题,国内的育种专家想到的就是:杂交。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荷斯坦奶牛,大都是和本土黄牛杂交的后代,而且有个专门的名称:中国荷斯坦。
然而,这种杂交的结果就是:产奶量下降。
事实上,我国奶牛的单产奶量是非常低的,比如,最高的奶牛产奶是一年35 吨牛奶。
做个对比,我国到目前为止的标准是,高产奶是年产 11 吨,就这样,也只不到全国的 5%。而 2013 年,全国奶牛平均产奶量是多少呢?5.4 吨。
作为对比
以色列:
美国
二、如何提高产奶量?
为了提高产奶量,可以说是很多牧场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思路:进口牧草
其实这是当前不少奶牛养殖企业的动作,就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牧草,这样更适合奶牛口味。
其实国内也有一些牧场,但是这些草地可能并不特别适合奶牛的口味,所以也有人尝试在国内种植国外的牧草,比如我们所里的和我同一年毕业的一个博士,毕业后就去西北研究牧草种植了,并且包了很大一片地,如今已经是小土豪了。
但是不管如何,改进牧草是一个很大的事情,而且难度也不低。
第二种思路:更新奶牛
根据我国奶牛统计公报,2018 年,全国奶牛存栏是 1269 万头,但是高产奶牛不到总存栏的 5%。
大部分奶牛事实上产量非常低,但是国内淘汰率不足。
事实上目前一些顶级奶牛牧场已经开始了高频淘汰奶牛的做法,高一点的可以达到一年淘汰 50%以上。
但是这样一来,成本无疑上升了。
事实上,一个可能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哪怕中国的劳动力再便宜,牛奶成本也要比国外高。
第三、真的没任何希望嘛?
作为近些年来越来越受人欢迎的补充钙的来源,其实牛奶已经成为了许多人日常饮用的基本食物。
这种食物如果完全依靠市场经济来调节,彻底沦为国外进口的倾泻地,自然是不合适的。
更别提奶牛行业本身也是国内许多人从事的产业,不可能让国内的奶牛行业被冲垮。
因此,我们目前的策略是:育种。
当然,这里的育种不是传统那种选育,那样简直是难于登天,奶牛一次生一个,到了几岁才可以产奶,这样筛选的速度,十几年也搞不定高产奶牛。
事实上,我们当前的策略是:基于分子生物学育种。
即通过对高产奶牛的基因组来进行分析,寻找高产奶牛特有的基因组变异,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者采用基因编辑的策略,直接大片段进行基因调整,然后结合体细胞克隆的办法来实现快速批量的高产奶牛生产。
—————再聊一个历史问题—————
三聚氰胺和我国的奶牛养殖史,三聚氰胺可以说是我国奶牛养殖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而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关于国标的讨论。每次想出来说两句,但是又退缩了,毕竟和大众唱反调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还是说一下,当年,牛奶国标调整,是为了奶农。
三聚氰胺事件可以说使得当时的国内奶业遭遇重创,国际乳业巨头也纷纷杀入中国。
然而,为什么会有三聚氰胺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当年国产牛奶的水平参差不齐。
当年的牛奶蛋白质标准是 2.95,然而我们的牛奶有多少能达标呢?
据农业部调查[2],2007 年和 2008 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 2.95 克 /100 克的比例分别达 75%和 90%;某乳品企业 6 月份西北、中南、东北等三个区收购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 2.95 克 /100 克的比例分别达 75.8%、33.8%和 24.9%。
可以看出,全国大部分的奶源都难以达到国标,根本原因在于自然条件不够,导致奶牛养殖水平与国外差太远。
据我了解,当年就有不少农户因为这些事情倒牛奶甚至最后宰杀奶牛。
可以说,牛奶国标的调整,事实上是迫于现实中的无奈才做的。
为什么会如此?
本质上是我国的奶牛不达标。
1,奶牛混乱
我国奶牛起步晚,发站短。当有利益驱动的时候,于是群众疯狂的买奶牛,那么,哪来的那么多奶牛呢?
最简单办法就是:用劣质淘汰牛和当地肉牛进行杂交来繁殖后代,结果就是产生大量的的杂交牛,产奶量严重不足。
2,饲喂方式不合理
奶牛是需要合理科学饲养的,然而广大奶农根本不具备这条件,看其他人怎么养奶牛就自己跟着养,甚至还有人直接按照肉牛、黄牛的方式来养殖奶牛。
结果就是牛奶质量很差,这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奶牛规模化养殖的推动,以及鲜奶加工工艺的提升,国内奶源的水平已经开始逐步提升了,就比如我上面自己查询的数据,可以看出,每一款市面上售卖的牛奶,都超过了 2.8 的标准,甚至还超过了旧国标的 2.95。
所以现在牛奶的标准虽然维持着,但是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推出更高水平的牛奶。
—————为什么其他畜牧品种不一样呢?—————
有人提到,为什么猪等似乎没这个问题?
主要有以下原因
1,重视程度
在畜牧业里,猪可是半壁江山的,连我们 cpi 都可他们挂钩。事实上,重视程度本身也反映了各种投入,比如科研投入和资本投入,这产出自然是没法比的,国内的畜牧龙头什么双汇、牧原、温氏、新希望等都是养猪大头。
事实上,如果你是做科研的,你会发现,做猪的科研资助力度和研究人员数量完全和其他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2,育肥 vs 其他产出
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养猪主要目的是育肥,只要让它长肉就行(当然近些年也在改进猪的瘦肉比之类的)。而牛不一样,我们养奶牛主要是要奶牛的奶,这个东西和育肥难度完全不一样(打个不恰当的比较,长胖和丰胸哪个难?)。
3,牛本身也不好育种
和几个从事牛育种的人交流过,感慨他们育种不易。
猪一胎十来个,而且 6 个月一轮,牛一胎一个,1 年以上生一次,那个从育种周期就完全没法比,跟别提产胎太少导致的筛选难度增加。
部分数据来源
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_刘瑶
规模养殖条件下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的综合技术_肖延光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