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说互联网上好内容少了,「中文互联网内容的枯萎有目共睹」,每次类似的话题都能引起共鸣,只要主题奔着「今不如昔」去感慨,然后加上一大段长篇大论,就颇为奏效。
我对此结论并不赞同。而且,我的结论也是相反的:互联网上的好内容越来越多,中文互联网内容更加丰富。
理由是,越来越多人能上网之后,内容总量必然是指数级增加,总体上好内容、专业内容总是会更多,而不是变少。这是个客观规律。就好比知乎上虽然乌烟瘴气,垃圾内容多,但也还是会出现更多专业内容。
有人怀念过去,用过去个例优秀内容的消失试图试图证明他的结论,在我看来说服力不足。实际上在过去,创作者没有物质激励,内容消费也不够,不足以支撑持久创建内容。
博客生态就是这样死掉的,虽然现在还可以看到不少人在怀念 RSS。但不少作者转到公众号平台,依然有好内容出现。不能认为这些创作者发了几个广告贴就写不出好内容了。
如果大家能够就所谓「好内容」的标准达成一致,那么,下面这个观点也会是一个共识:好内容会被大量低质量内容稀释。要想获取到好内容,就应该付出更高的成本,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钱。如果两个选项你都不能接受,那就享受算法喂给你的内容。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一站式发现、搜索好内容的地方了。搜索引擎已经搜不出来各个应用内部的内容。这问题在我看来,短期内无解。不过,各个超级应用有可能会发展成新的搜索引擎。比如,不少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微信搜一搜的习惯。
如果看一下谷歌收录的中文页面内容,会发现不少内容已经被自动生成的内容所污染,而且也不太可能得到治理。自动、半自动生成的内容垃圾是目前内容生态的一大危害。
中性化和推荐算法都不会解决如何发现好内容的问题。这两个手段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更高流量,而不考虑价值观或是什么是好内容,在算法面前,内容没有高低之分,只看流量高还是流量低。在中性化手段面前,对质量的评估也会让步给流量。
好的内容也依托于新的媒介。未来不排除也会有更好的媒介或载体,到时候还会刺激产生更多好内容。在当下,手机的这块屏幕会产生更多适合手机上消费的内容,并这不是内容的全部。
我过去的一个错误认识是:有了互联网,内容就会永远存在,不会消失。但实际发展并不是如此。很多内容就真的彻底消失了,永远也找不到。互联网档案馆项目也保存不了那么多内容,不过是一个内容切片而已。
创作内容的人应该有回报。内容不应该都免费,越好的内容越应该收费。要想获得好内容,你要么花足够多的时间,从一大堆垃圾内容里筛选,要么花钱,直接得到而无需筛选动作。这是内容被稀释的后果。
我的结论就是顺其自然,怎么发展都无可奈何。互联网的发展也应该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早晚会有热寂的那一天。
来源:小众消息 微信号:Web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