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十几年的东芝终于撑不住了,开始变卖家产准备分家。
这不,空调业务 “ 东芝开利 ” 就以 1000 亿日元的价格被挂牌出售了。
不只是变卖分支业务,东芝还把辉煌了半个世纪的电子设备业务分家分了出去,计划让设备部门独立上市,试图通过另立门户的方式完成自救。
对很多人来说,东芝这个名字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小众品牌。但是在衰落之前,电子产品领域的东芝可是与三星齐名的存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芝都是笔记本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东芝的地位等同当今的苹果。
就是这么一个商业巨头,如今却落到了分崩离析需要卖身续命的地步。东芝帝国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是被天灾人祸双重拖累的典型。
借着东芝分家的时机,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东芝是怎么把祖产给一步一步败没了的。
时间退回到上个世纪,靠二战期间军工制造打下基础的东芝,既有实力又有财力。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商业背景,东芝收购了各类制造企业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
鼎盛时期的东芝业务范围有多大呢,上到祖传的军械制造,下到民用白炽灯照明,只要和电流有关的市场,就一定有东芝在掺和。
很长一段时间里,东芝都是日本电器制造业的代表。
到了上个世纪中后期,东芝的医疗业务、家电业务、笔记本电脑业务等,都常年霸占世界前三的位置。
八十年代取代了磁盘的闪存技术,也是东芝率先开发出来的。
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半导体市场,东芝独占 50%,以这个地位来看,只有三星可以称得上是它的对手。
这才过了二三十年,东芝和三星,怎么就一个河东一个河西了呢?
一开始给东芝埋下祸根的,是一次走私军械被揭发事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芝偷偷卖给了苏联 4 台先进的潜艇数控螺旋桨铣床,用它造出来的螺旋桨能让潜艇运行的噪音大大降低。
而美国定位苏联核潜艇,依据的就是声纳探测螺旋桨工作产生的噪音。
东芝这么一搞,相当于帮苏联蒙上了美国的眼睛。
一朝东窗事发,日本作为美国的小弟还敢搞背刺这一套,自然是没脸再在美国待下去了,八十年代末,东芝痛失西方国家市场。
如果这件事的后果只是失去了西方国家市场这么简单,倒也不算大事。
但是美国等这个送上门的把柄等好久了,这次就结结实实借题发挥了一把,让日本吃了个大哑巴亏。
当时的东芝,正仗着自己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和过硬品质,吊打刚起步的英特尔和 AMD,向美国市场大肆倾销电子产品。
特别是在存储芯片市场,东芝一度还把英特尔拖出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美国开始着急了,这样下去不行啊,本来只想培养一杆枪牵制中苏,结果眼看着就要被反噬,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美国明里暗里搞起了小动作。
频繁审查,提高进口标准,限制日本对美出口。不过碍于面子,美国还不能做得太过分,只能一点点拖慢日本的脚步。
美日贸易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刚好东芝走私军械的事被告密,这不就是瞌睡送了个枕头嘛。
有了这个正当借口,美国直接将制裁摆在了明面上,东芝的所有产品,近 5 年都别卖了。
走私军械毕竟也是一项关乎国家安全的大事,你日本政府不得表示表示认个错?这里有份 《 半导体条约 》赶紧来签署一下吧。
签了这份协议,以后日本的所有科技公司都别想继续倾销电子产品了,不只是美国市场不允许,全世界市场都不允许。
想卖货,那就严格遵守美国的 “ 公平定价 ”。
把独霸市场的日本半导体罚出场,美国的科技公司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要是没有这一出,现在哪还有硅谷什么事。同样也是因为这次机会,三星哐哐砸钱迅速取代了日本的市场占位,成为世界第一。
虽然这次制裁和罚款都挺重,但是东芝的元气还没有被伤到。 真正动摇了东芝帝国根基的,是一次冒进的收购活动。
进入到 21 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日本很多老牌科技公司开始掉队,经营方向急需调整。而东芝则在这一阶段,选择把宝押上核电能源业务方向。
核电毕竟也算是东芝的祖传业务之一了,福岛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就有东芝的参与。
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核电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怎么看都是一棵常青摇钱树。
初期的核电能源赛道确实赚了不少钱,短短几年时间,东芝就已经是日本最大的核电能源公司了。
但是当惯了老大的东芝,在这个领域同样也不放弃做第一。
当时的核电先锋,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西屋不仅给美国航母提供核动力技术,还是世界核标准的制定者。
2006 年,西屋放出消息要拍卖 77% 的股权,如果能赢得这次竞拍,就等于拿下世界顶尖核技术。
西屋这块肥肉,自然也引来了不少狼。
同样虎视眈眈的老对手三菱和日立,在竞标过程中不断下绊子恶意竞价,硬生生将 25 亿美元一路抬升至 50 亿美元。
除了商场上的竞争对手,美国也不能让日本掌握航母动力细节呀。想要收购西屋,没那么简单。
为了争取到西屋,东芝疯狂砸钱砸人脉,甚至请了美驻日大使游说美国议员,防止他们阻拦这次收购。同时东芝还承诺,收购以后会让西屋自主管理,不进行干预。
最后东芝以 54 亿美元的三倍溢价完成了收购,并继续加价到 70 亿美元获得了 87% 的股份。
把西屋买到手之后,东芝开始在世界各地广造反应堆,垄断该地区电网,计划好了后半辈子躺着数钱。这一次收购也让东芝停滞好几年的收益猛增了三成。
但是,从高价收购西屋开始,东芝其实已经走起了下坡路。
收购西屋股份,花出去的 70 亿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要补上这块赤字,只能先砍掉不太赚钱的业务。
说来不巧,东芝刚把资金拢回来,就赶上了 08 年的金融危机,市场不景气,大部分业务都一亏到底。
经商嘛,亏点钱也是常态。有核电这个铁饭碗呢,用不了多久就能赚回来。
不过还没来得及缓过来,铁饭碗端不住了,福岛核电站出事了。 没错,就是东芝之前承建的核反应堆炸了。
福岛地震,彻底封杀了东芝的核电事业,全世界都没有了造核反应堆的热情。
考虑到核电能源的安全性,东芝不仅接不到新的订单,连原来承接建造核电站的订单也纷纷被取消掉了。
如果就此刹车,重新换个赛道,东芝或许还有救。但是 东芝倒霉就倒霉在经历了天灾还有人祸。
选择了核电方向的东芝 CEO 拒绝接受现实。核电部门没有业务可做,这种情况迟早得下台啊,比起剖腹谢罪,CEO 们选择了做假账粉饰太平。
掌舵人都忙着做假报表了,哪里还管得了企业的发展,东芝就此错过了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其他电子企业都积极寻求了转型之路,而东芝还在核电事业上稳如老狗。
纸终究包不住火,到了 2015 年,连续三任 CEO 做假账的事终于瞒不住了,而这时候的东芝,亏损已经十分严重了。再继续亏下去,迟早得破产。
为了续命,开始变卖家底吧。于是,在 2016 年新上任的 CEO 就将医疗部门以 50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佳能。
这 50 亿美元似乎还不够填窟窿的,东芝又陆续卖掉了图像传感器业务给索尼,将家电业务 80% 的股份卖给了美的公司。
不管是赚钱的还是不赚钱的,大头业务基本上卖了个差不多。
但是这时候的东芝依然执迷不悟, 还要在核电方向上一条路走到黑。
于是,东芝的核电事业在 2017 年再度受挫,继续亏损上百亿美元。年终总结一盘,东芝资不抵债,面临退市。
西屋这尊大佛,东芝是供不起了,终于在 2018 年以实收 37 亿美元的价格全部打包送走。
卖掉西屋也还不够还债,能凑得上这笔债务的,当下只有芯片部门这个香饽饽了。
这个香饽饽,主营内容就是现在改名叫铠侠 ( Kioxia )的闪存芯片,它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都位列前三,紧随三星之后,与西部数据并驾齐驱,妥妥一只下金蛋的母鸡。
经过几番争夺,美国贝恩资本最终以 180 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东芝芯片业务 49.9% 的股份,东芝赶在 2018 年 3 月的最后时限逆转了退市的结局。
连这么重要的芯片部门都拿出来平债了,东芝的老底基本上也不剩什么。
除了抓紧不放的本家核电能源业务与基础建设,最后留下来的就只有电子设备制造业务和签卖身契时剥离出来的零碎股权了。
促使东芝分家的,是去年 4 月份资本对东芝发起的收购要约。资本家盯这块肥肉盯好久了,就等着东芝咽气,搜刮它最后的王牌。
比起被国际资本蚕食殆尽,还不如分家重组,换个新身份重出江湖。
根据最新的官方通告,东芝的拆分重组,已确认会将包含半导体在内的电子设备业务划出去,独立成立公司挂牌上市。
而原先也计划独立出去的闪存业务,则会以售卖股权的形式变现。至于存在感不强的电梯业务、照明业务等,变卖处理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或许这次电子设备和能源解绑,可以免去被耗死的结局。又或者现在核能重新起步,可以证明东芝的眼光一直都是对的。
不管怎么说,东芝手里还是保留了几张底牌的,如果能找好赛道,重回巅峰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落魄帝国想要翻身,还得问一下竞争对手,使绊子时能不能稍微手下留情一点。
来源: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