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蛋糕
我在高中的时候,一直好奇一个问题,国外的科学家,能造先进的大飞机和各种高端机器,一架飞机换我们八亿衬衫,他们确实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事情,那么他们有超高的收入和富裕的生活,这我完全理解。
但为什么国外的工人,服务员,各种蓝领,看起来干的活和我们差不多,甚至还没我们细致,生活也那么滋润呢?
年少时我始终没想明白,甚至一度真的以为,难道真是资本主义也有其优越性,分配的好?
直到后来,有人告诉了我一个简单的道理:
国内理发师一个月赚3K,因为他服务的就是一个月赚3K的人们,大家的收入支撑不起更高的服务费,只能接受30块的洗剪吹,所以国内的Tony老师们再辛苦也就只能赚这么点钱。
国外的理发师,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国内并没有区别,但他们服务的对象却都是英特尔,苹果 ,波音这些公司的员工。这些员工一个月赚3W,自然就可以支撑更高的服务费,50块的洗剪吹人家愿意付钱,500块的洗剪吹染烫也会买单,甚至5000块的发型设计都愿意试试,国外Tony老师们自然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国内Tony和国外Tony技术上没有多大区别,但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双方的收入会存在差距。
在中学历史课上,大家都学过一个词,叫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描述当时欧洲通过奴隶贩卖等操作积累到第一桶金。然后投资给工业发展科学。
而在21世纪,你已经不可能再去贩卖奴隶了,想完成类似操作,初期可以靠低人力成本的优势吸取国外投资,后期就只能靠强大的尖端产业,从其他国家从全世界吸取利润。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产业升级的本质。让本土最聪明最强壮的人才去全世界赚取财富,然后通过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形式分配给国内没那么聪明的普通人,大家一起吃肉一起进步。
美国洗碗的能赚到比中国教授还多的钱,开豪车住大house,不是因为他们洗碗洗的好,而是分到了美国高附加值产业从全球吸收的财富。
简单来说,一线巨头们就是carry,坐拥一线城市政策和资源,坐拥庞大国内市场,集中了无数人才和奋斗者,吃了资源,拿了时代红利,那必然就是要扛大梁打输出的。
大哥输出到位,团战赢了,理发的Tony,做饭的阿花,上下游服务商都能赚更多的钱。
而如果大哥打不了输出,甚至不去对外抢蛋糕回来内卷,那问题就大了。
2 天坑
现实例子其实有个现成的,那就是生化环材。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四大天坑难就业工资低的名声,网上各路段子也很多
其实,这四大天坑,本来也没这么坑
但关键在于,他们行业的大哥,在30年前的战役中,被陆续打垮了。
宝洁,联合利华,强生,拜耳等国外巨头,靠着强大的资金,技术,品牌优势,将国内的日化,食品,医药等产业掀翻在地。中华牙膏,小护士,白加黑等知名国产品牌纷纷被收购。
而日化,食品,医药这几个大量需求生化环材人才行业的倒下,直接导致生化环材的学生们毕业后发现,找不到工作了。最终体现在市场上的,就是寒窗十年,月薪5K,一切行业转码农。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能有这么高薪水呢?因为中美互联网起步间隔短,大家差距不大,国内互联网公司抗住了国外企业的进攻,站稳了脚跟。慢慢的收益丰厚的互联网行业就能爬向产业链上游,提供高薪给计算机行业的人才。
如果国内互联网企业在1999年那波大战中倒下,你会发现,今天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样找不到工作。比如,如果淘宝没有抗住eBay,那么现在你就会发现,大家只要大专毕业的网店美工和客服。至于云计算大数据算法什么的,那是啥?
3 先驱
所以,现在流行的35岁危机,中年危机的本质,其实就是本土产业升级能否跨过,你所处的行业能不能打赢行业攻坚战,从国外厂商手里夺回市场,赚全世界的钱。
当年倒在这条路上的先驱有不少,比如爱多VCD,他的倒下,被无数人认为是国内企业面临产业升级的第一次触壁。(当时华为还在组装交换机,联想还在卖组装电脑,大家都没进军海外的能力,还在考虑怎么夺回国内市场)
1995年,爱多VCD老总胡志标开始宣传时,包下了羊城晚报连续四天的半版通栏。他首先打了3天的广告,上面不写任何产品信息,只有超大的两个字— —爱多,大家都摸不着头脑,爱多是啥。
第四天,在大家讨论正热之时,广告终于变成了— —爱多VCD,
坊间瞬时炸锅,爱多VCD一炮而红。
这是有史以来国内记录最早的悬念广告,创意广告。
1996年,胡志标又壕掷450万元的高价请成龙为其拍摄了广告片,这在当年几乎是爱多的全年利润总和。又大胆的拍板了广告词“爱多VCD,好功夫!”简洁又有力,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决策非常冒险,但不得不说效果超群,在成龙的广告攻势后,爱多年销售额由2亿元人民币一下子跃升到16亿元人民币,爱多也进入了中国电子50强的排行榜。
1998年,胡志标更是以2.1亿的价格拿下央视标王。
强有力的营销攻势下,爱多VCD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30%
改开以来,第一代企业家们能从草莽中崛起,眼光和战略都是非常超前的。
但是,当时的企业家们,都没有留意到核心技术的问题。
那时的VCD,国内厂家们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芯片是荷兰飞利浦的,机芯是日本索尼的,显示屏是日本东芝的,中国厂商只负责组装,技术含量极低。
而由于利润大多在国外厂商手里,导致国内厂家没有积累到足够利润开启技术升级,所以本土技术人才也不足,又进一步导致了大家产品技术和功能上没区别,都只能拼营销搞价格战。
当无数小厂涌现,不计质量贴牌生产时,市场的风向开始急剧变化,很快就进入了残酷的价格战。
爱多在大量投放广告,营销成本急速升高的情况下,猛然发现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没有如预期般上升,反而不断被各种小厂蚕食,终于开始注意到了核心技术这个问题。
爱多为首的国内各大厂家们赶紧开始着手研究VCD机芯等核心技术,但为时已晚。
菲利普、索尼、熊猫、华录等外企趁着国内各VCD牌子打价格战杀的头破血流时联合推出了SVCD(超级VCD),技术全面升级,性能比VCD更好更强。在各大VCD品牌反应过来的时候,SVCD已经全面推向全国了。
辉煌的爱多资金链断档,就此倒下。国内企业又开始SVCD时代的乱战。
某种意义上看,爱多是一个悲壮的探路者,他一次性把市场转型,产业升级二个天坑都踩出来了。。。大家这发现,国产企业的前方横着二道看不见的墙,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不管之前表现再好,市场占有率多高,一旦撞墙你都无法幸存。
1998年,几乎在爱多危机的同一时刻,《华为基本法》出炉,华为明确了自己的业务模式由单纯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向电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转型,坚定不移的走上了自主研发大路。
类似的情况在后来的国产手机市场里又一次出现。
当年,波导等国内厂商眼看靠着成本优势把国内市场夺回来了。
感受一下2003年新闻的乐观度~~他们还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随后,诺基亚一波音乐手机加机海战术,随后苹果开启智能手机技术革命,波导金立等国产厂商全军覆没。
好在由于制造业优势,苹果们也无法转移生产线,深圳依然保留下了手机产业链。山寨厂商们也保留下了品牌火种。
当年波导们坐拥60%市场份额,依然被人一波推平,所有人都清晰无误的明白了,如果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谓的品牌和市场份额,只是沙滩上的城堡。
4 基石
那么,问题来了,爱多们的核心技术是机芯技术,波导们的核心技术是智能手机技术,那么当前时代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答案是计算力。
算力或人们常说的计算力,是指对各种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能力,也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海量数据生成,经济发展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人预计到2025年,超过40%的全球经济将由数字经济带动,接近一半的经济增长都与数据有关。
这意味着,未来所有高科技企业,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和云计算上的,你的算力高低,很可能就决定了你的核心业务竞争力。
(比如AI学习,图像识别等,几乎都是建立在算力基础上的)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阿里云,
阿里云怎么来的?就是被算力活生生逼出来的。
2008年,飞速增长中的阿里巴巴,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
他们的用户太多了~
可能没有人能想象,永远追求用户增长的互联网公司,居然会为用户过多而头疼。但事实是,当时的阿里,就面临着这个囧境。淘宝因为涉及海量商品和图片,以及超高频率的搜索次数,数据方面的需求无比庞大。甚至在2008年时,工程师发现,每天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飙升到 98%。离爆棚就差两个百分点。
更要命的是,这个问题,花钱也解决不了。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服务器用的是老外的,而老外们也没见过这样庞大的数据量。
2008年,即便中国已经加入 WTO,许多产品出口海外,但在科技领域仍然是个标准的“三无”国家: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自己的芯片,也没有自己的计算力系统。
购买国外产品,是所有企业的唯一选择。BAT也不例外
而当时的国外科技产品,大家总结为“IOE”
I(IBM,服务器提供商,他们提供的服务器俗称“小型机”)
O(Oracle,数据库提供商,他们的软件是著名的“甲骨文商业数据库”)
E(EMC,存储设备提供商,他们提供的是“集中式存储”)。
现在大家眼里互联网产业是自主性做的挺好的行业,早早击退了外企的进攻。
但实际上,当年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总结一下就是,前台的网页设计抄的国外,中间的商业模式搬运的国外,后台的数据库直接用的国外。国内互联网公司技术普遍集中在地推,营销这块。
而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业务快速增长的阿里开始面临世界级难题——数据库太大。2008年,阿里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达到了20个节点,对比之下,亚马逊美国还只是17个节点。阿里发现,再怎么买IBM的服务器,买甲骨文的数据库,也解决不了目前的情况了。超大规模的数据集群已经超过了系统原有的设计上限。
火烧眉头的阿里最终病急乱投医“把全中国最知名的顶尖DBA(数据库管理员)全部找来,请到公司。跪求一个解决方法,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甲骨文,IBM、微软,能够提供一整套技术服务。”
更关键的是,IOE非常贵,以至于阿里当时赚的钱统统还不够服务器扩容付出的IT成本,这不等于给外国人打工了么。
流量要被技术卡脖子,老外们给不出解决办法,成本又居高不下,怎么办呢?阿里最终把目光瞅到了云计算上。
他们开始考虑,我能不能,不再用甲骨文或者IBM的数据库,而是汇聚全公司的技术精英,开发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数据库,甚至是整个云计算操作系统呢?阿里就此开发自己的云计算操作系统。
如果你无法开发出自己的云计算系统,那么你就只能等待别人的云计算技术进步了,再来解决你的问题。在此之前哪怕你遇到了无数问题,哪怕你服务器天天挤爆业务无法发展,都没有任何办法。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阿里云服务着多达40%的中国500强企业,有接近一半的中国上市公司和80%的中国科技公司使用着阿里云的服务。在海外市场,其先后进入了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中东等19个地域,运营了56个可用区。
当前的微博,钉钉的网课,网上各种购票,以及各路短视频和直播,这些大流量应用目前很多都是建立在这个云计算系统上的。
如果你没有这个技术,那么你就只能将这些交给亚马逊抑或微软,到时候对方一旦开启抬价或是技术革命,就又会是爱多VCD的情况,大家都无法进军技术后台,只能在前端赚个辛苦钱,利润都在云计算平台手里。而亚马逊们只要调高一点云服务价格,直播短视频等需要大量运用空间的初创企业就很容易被掐死在初期。
所以,这两年产业升级,技术自研的口号喊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响时,很多人出于独立自主的爱国情怀都会跟着喊。但喊完后不免也会有一个疑问,这产业升级听起来挺好,但是对我具体有啥意义哩?也有人会说,产业升级,大国崛起,有什么用?我不要大国崛起,我只要小民幸福。
答案就是,产业升级,基础技术升级,你上面的业务才能发展。大量业务发展,大家才好就业。
看起来华为手机卖的好,赚钱的只是华为员工们,阿里做大赚钱的只是阿里员工,但阿里员工年入百万,杭州的网店,模特,网红小姐姐一起赚钱,顺带的摄影,造型,化妆师们也水涨船高。甚至当地人什么都不干,都能躺着收更高的房租。
当越来越多的巨头们靠着核心技术从海外那里抢肉,拉动上下游产业,就能让更多大学生入职一起吃肉,还会带动更大量的消费力,最终惠及整个社会。
所以,当大家都将注意力聚焦到产业升级技术发展时,一定一定,不要忘记了,只有底层的技术进步,才是最最重要的进步。
这就是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意义,产业升级的意义
也是时代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来源:诗翰 微信号:lixingdeqingga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