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塞冬:3 月乘联会数据:
1、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达到 28.2%,离每卖 3 辆就有 1 台新能源不远了。
一方面,乘用车零售总体同比下降 10.5%;
另一方面,新能源零售同比增长 137.6%。
PS:3 月零售的新能源车中,81% 纯电,19% 插混。
2、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高达 46%,也就是每两辆有一辆新能源,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仅有 4.3%。新能源和自主品牌互相促进,让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大变:
一方面,自主品牌零售销量同比增长 17%,零售份额达到 48.2%,同比增长 11.5%;
另一方面,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同比下降 30%。其中,日系份额 20%,同比下降 3%,德系份额 18%,同比下降 7%,美系份额 10%,同比下降 0.5%(只降 0.5% 应该是靠特斯拉)。南北大众加起来新能源月批发 1.2 万辆,这就占了合资新能源 63% 的份额… 合资厂再不上进,“被革命” 还会继续。
3、比亚迪月销破 10 万,继续朝国内第一迈进。随着多个新工厂陆续投产,下半年的月峰值从去年猜测的 15 万高看到 20 万。随着产能爬坡,王朝 / 海洋大批出现月销 2-3 万 + 的车系,比亚迪 = 南北大众之和的日子不远了。
特斯拉受疫情影响,上海工厂 3 月没破 7 万,4 月到现在还停着,今年的个人预期从 “保 160 万争 180 万 “改为” 保 150 万争 170 万”,如果疫情持续,还得下调。
两超多强格局继续…
4、电池方面,如图所示,2020 年到 2022 年 3 月的动力电池产量,仍然持续保持高增速。可以根据曲线毛估一下,在渗透率达到 30%-40% 之前,“电池产能” 到底是不是问题。
如果产能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价格,那就看涨价是否能被接受。
“涨价能否被接受”,无非就是看订单增速是否会小于产量增速。供不应求、供给决定销量的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5、个人估计:二季度特别是 4 月由于经济预期、疫情停产、物流供应链中断等影响,产销都会短期碰壁(如特斯拉、蔚来停产,以及长三角 / 吉林汽车零配件供应不畅导致的其他影响)。
后面如何,还得看疫情发展… 如果一切顺利,那下半年应该能看到之前说的一些 “奇观”:如每 3 辆 1 辆新能源、比亚迪登顶、特斯拉全球 15 万 +/ 月、三傻 2-3 万 / 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