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无常是人生的常态,但人们总是在不确定中寻找那丝微的确定

food-7006591__480

@崔庆龙_:关于分离,我听过最洒脱的一句话是《西游记》里唐僧被红孩儿抓去后,悟空得知红孩儿父亲就是牛魔王后说出的那句话:“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那时候他和牛魔王已经五六百年未见。

在原著的语境中,悟空当然没有天真的以为牛魔王会深念旧情,他只道:“纵然他不认亲,好道也不伤我师傅,还我个囫囵唐僧”。这段叙事中的悟空显现出少有的深沉与慎重,这个人物的情感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立体厚重。

《西游记》重因果,强调业缘,但在人物刻画和故事描绘上是完全贴近经验的。师徒几人从关系的建立,到彼此之间出现破裂,到最后修复,以及和其他妖怪神仙之间的种种关系羁绊,冲突,无一不反映着相聚和分离的主题。

唐僧被唤作漂流儿,是因为他在襁褓中时就遭遇丧失,父亲被恶人杀害,唐母于危难中把他流放江中,漂流至寺庙被和尚收养,他兼具了失去了安全基地的性格脆弱,以及补偿结构里发展出来的崇高的理想化认同,包括这一身份下的坚定和强大。

悟空天生石猴,看起来无拘无束,却曾也于唐僧面前恸哭自己无父无母,相较于因缘短暂的菩提老祖,唐僧于他是情感上可获得的依恋。尤其是悟空第一次穿上师傅为自己做的虎皮围裙时,那种孩童般得意,骄傲,炫耀的姿态,这种体验是他的经验库里不曾有过的,齐天大圣何尝不是那个凡人面前被这样怜爱的一只顽猴。

八戒和沙僧都是因为触犯了天条,遭受到了现实意义上的超我惩罚,最严重的是身份的彻底剥夺。他们在遇到唐僧之前,就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理想认同,做起了烧杀劫掠的事情。情感是经验的组织者,他们的一切行为动机,都起源于对那份剥夺做出的反应,这份沦落和肆意何尝不是对各自哀伤的回应。

当这样4个有创伤的人相遇时,就必须要有唐僧这样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完全心理健康的,而在于他是破碎的,以及他用救赎的方式来弥合破碎。这份救赎既是指向客体的(苍生),也是指向自体的。这是我先前提到的科胡特所说的悲剧人的精神本能,他坚定的道心,就是那颗破碎心灵下生长出来的不折青莲,这种事迹我们经常能在那些遭受到过巨大灾厄的圣贤身上看到。这是一种扎根于最深沉的苦难经验,才屹立起来的崇高自我表象。

当四个人相遇在一起后,就有了理想,有了目标,有了归属,他们能够走下去,是因为在情感上找到了归处,不再是浮萍。照应开头,悟空能说出那样的话,是因他为对自己的经验世界已然有所觉知,那里面包含着一些确认,三分余地,这既是不常不断的慧心,更是一个有过真正的情感体验,能在自己的内省世界里微妙周旋,找到准确坐标的心智化的能力。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