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image

从7月中旬开始,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始了地方的教师编考试。

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拍江西南昌的教师编考场外,陪考的大多是年轻小伙,网友们猜测这是在等女朋友考试结束。

视频的最高赞评论,是“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底下很多人附和,都说自己就是“被斩”的那个,对象考研、考公或考编成功后把自己给踹了。

也有人说自己就是那个“执剑人”,理由多是前途与爱情两难全。

与之相对应的是短视频上火起来的一句鸡汤台词——

“前途比爱情更重要,爱情比前途更难得,但你最后会发现,对的人会站在你的前途里。”

前途比爱情更重要,这句话看起来挺理性的,也是近几年来公认的舆论趋势。

甚至几天前我自己就刚用差不多的话,去搪塞了催找对象、催婚的爸妈。

说的时候很理直气壮,觉得自己真是专注事业的职业女性,未来都在我的奋斗之中。

但事后却有些心虚,忍不住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年轻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定前途与爱情不可兼得的呢?

1. 放弃的成本越来越低

开句玩笑,“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其实不是什么新概念。

这句话的逻辑换成民间更粗俗极端的说法,是“升官发财死老婆”。

历史上最有名的践行者,是被包拯斩了的陈世美。

《梦华录》里依旧演这样的桥段,欧阳旭考中探花后被榜下捉婿、抛弃帮扶自己的定婚妻。

与“上岸第一剑”不同的是,陈世美、欧阳旭不论怎么看都是可恶的。

他们为了攀附权贵、追求泼天富贵,不仅是抛弃发妻,还直接或间接地打压原配,让对方流离失所、苟延性命。

为了贪欲罔顾人情,于是人人骂一句“忘恩负义”。

但回头看看现实生活里的“上岸第一剑”,他们贪吗?

一年乃至几年的埋头备考,换来的是一个将将安身的普通岗位,实现不了什么阶级跃迁,得不到大富贵。

如果是进入级别高一些、重要部门的岗位,或许还能接触到手握权力的诱惑与负担。

但在扩招潮下,大多数人更多考虑的是“先进体制再说”。

最大的好处是“稳定”。

别误会,我并不想为“上岸第一剑”中那些提出分手的人辩白什么,也并不认为“先斩意中人”的行为值得推广。

我只是有点感慨,现在人们抛弃爱情的门槛好像越来越低。

在各个平台上浏览资料时,我看过了形形色色的故事。

有女生考研期间闭关读书,心一狠决定就此分开,全力考研;

有人哭诉男友上岸后认为“双职工家庭更好”,分手后与系统内的女同事相亲结婚;

也有人是在一方上岸后,彼此觉得生活越来越远,也都认为工作圈子更重要,自然分手;

……

每个故事里,具体分手原因各有各的不同。

唯一共通的是,所有人都在追逐更好生活的路上,为了获得其他自认为更重要的事物,而中止了感情。

而那个“自认为更重要”的事物,民间俗语里讽刺的条件是“升官发财”。

陈世美们一朝麻雀变凤凰,巨大的权钱诱惑让他们认为可以用爱情去换。

但到了现在,是获得了一个编制岗位。

仅仅从物质条件上对比,抛弃爱情的交易价格可谓是滑坡严重。

是爱情贬值了吗?

我看未必,这年头谁不把“渴望甜甜恋爱”挂在嘴边,恋爱博主们大行其道,所有人都知道爱情难得、意中人难得。

它更像是生活在贬值。

《红楼梦》中有个小桥段,是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珍藏的扇子,让儿子去买,儿子跑去重金求购,可石呆子就是不卖。

贾雨村听说后,想办法让石呆子横遭不幸,家人下狱、家产被抄、生活沦落,此时的扇子顿时不值钱了,可以拱手让出、换取安宁。

“上岸第一剑”中的爱情,便是此时的扇子,看似理所应当地被舍弃。

2. “拒绝被拖累”

网上的“上岸第一剑”现象可以按时间段分成两类,一种是上岸前,一种是上岸后。

上岸前的分手往往源于艰难的备考期,要么是备考人无暇分心,要么是对象觉得这段时光太过无趣、提出分手。

《请回答1988》里的宝拉,在家里欠债还清、有余力供她参加司法考试后,选择了与恋人分手。

理由是她认为自己无法同时做好两件事,要考试就必须舍弃爱情。

并且从家中搬去了房间只有三四平方的考试院,避开所有干扰、专心投入司法考试的准备。

宝拉输不起,她的家人们住在狭小的半地下室,冬日取暖时要数着不多的煤球精打细算,所以她想抹去备考期的所有风险因素。

或许继续这段恋情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宝拉不敢赌。

放在现实中,很多人的家境或许不像宝拉那般拮据,但大家同样不敢赌。

年龄压力、竞争压力、外界的巨变……

这些词看着轻飘飘的,可真压下来时,随便哪一个,都可以一脚踩弯年轻人的脊椎骨。

谁还敢浪?只有荧幕里的明星还在乘风破浪。

上岸后的分手故事,还要比上岸前更物质、更现实。

绝大多数,都是考上研究生或考入编制的人,甩掉了没有考上的另一半。

如今有的培训机构,会直接以此为噱头,激励学员们发奋努力。

“情侣俩一起考试,那个没考上的一定会被甩。”

似乎考上的人就将拥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优越感,拥有了决定恋情延续与否的权力。

@王棋然

之前网上有则让人发笑的帖子,是一个男生考上公务员后气势汹汹地指责女友“双方没有共同话题”

结果大家仔细一看他需要的“共同话题”,是随时随地背诵考公知识点。

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就算“与社会脱节”,言语间同样透露出自己了解这些的优越感。

我原本只觉得帖子内容挺好笑、挺幼稚的,仿佛一个小孩在说:

“你知道所有奥特曼的名字吗?不知道?你好菜啊。”

后来仔细想想才明白,是我幼稚了。

对奥特曼体系了如指掌的优越感,只在一小部分人当中成立,不认识奥特曼的“缺点”不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但这则帖子中的优越感,背后可是有实打实的物质利益。

社交平台上至今流行着一种“男女对比表格”,是网友在表格里详细列出自己与伴侣的条件。

从家乡、身高、学历、爱好,到父母收入、家庭资产、未来打算一应俱全,让网友们去评判“两个人配不配”。

每一项都被仔细钻营,分析背后对应的福利多少、是否彼此匹配。

许多帖子下讨论氛围热烈,认为门当户对的对比天经地义且十分必须。

它背后的原由,和选择上岸分手的人其实很像:

在害怕另一半“配不上”自己,拉低了自己尤为珍惜的稳定生活。

是否上岸成了脑海中的分水岭,仿佛两侧的人彼此之间已经产生了云泥之别。

3. 逐渐承受不起爱情的风险

早年间,双编制还不是社会上最羡慕的婚姻组合方式。

因为编制内工资有限,很难跟上当时沸腾着上升的经济变化。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父母交谈之间透露出对一位跳出体制、经商致富的朋友的羡慕。

羡慕她胆子大,敢往外闯、敢下海做生意。

那位阿姨闯荡归来,在灰扑扑的小镇上建了一座浅黄色外墙的小楼,家里装上了世纪初少见的中央空调。

只是闯荡归来也离了婚,她与丈夫各有了新心思,不再想困在一成不变、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中。

而她原本的编制内朋友们,大多数依旧是一家人挤在单位分的单间小宿舍内。

对我的父辈们来说,当年能被分配成为一个小镇老师,相比于童年在农村里看天吃饭的生活已经好上太多。

他们没有向外的冲动与勇气,能安稳地守着对方、守着小家就够了。

当时,前途代表冲动,而爱情才代表稳定、代表家庭。

老剧《一年又一年》里曾见证这一时期里把爱情视为保守的历史。

里头的陈焕与林平平,青梅竹马。

陈焕考上师范大学成为高校老师,林平平考上北京大学后入职了出版社,结婚后在小宿舍里睡着上下铺,过着平淡但缺乏变化的生活。

林平平的性格要强而求变,慢慢的,她觉得自己仿佛被生活束缚住了,喘不过气。

深思熟虑后,她决定放弃铁饭碗工作,出国留学。

这个决定,基本也就等于放弃了她与陈焕稳定而细水长流的爱情。

他们俩依偎着,在大雪里走了一圈又一圈。

又在机场送别时,紧紧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最后又相拥在一块。

此时这对小夫妻还幻想着爱情可以延续,但最后没抵过相隔比彼岸与当年有限的交通与交流工具。

陈焕选择支持平平,是因为他明白平平选择的是一条更先锋的路。

在那时,平平并不是个例。

家里的长辈支持这次出国,认为“出去闯荡闯荡总比窝在家里强”。

陈焕的妹妹小欧,也在毕业后从国企辞职,选择成为百货大楼里的员工。

那时社会整体信奉的,是“树挪死人挪活”。

需要时间去维系、需要平淡去支撑的爱情与家庭,虽然同样被视为前途的一块绊脚石,但它绊脚的原因是“太稳定、不灵活”。

时过境迁,如今爱情成为前途绊脚石的原因反倒成了“不稳定”。

存在着影响上岸、影响组建究极稳妥双职工家庭的风险。

绝大多数爱情往往不只是一种情感,而是对应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爱情的风险就摆在那,谁也没法保证谈恋爱不分手、结婚后不会两相厌。

如果说爱情的风险是5级,活在风云激荡的世纪初的人们,或许会认为追求变革的风险是10级。

大家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有承受10级风险的能力,于是放手一搏。

5级风险的爱情自然也能接受,没有谁会认为挣前途必须要斩意中人。

于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婚恋网站在那时诞生,年轻人们想要跳出生活圈,去认识天南海北的人。

到了如今,“婚恋网站第一股”世纪佳缘早已多次更名、淡出人们的视线。

爱情的第一通用评价标准是“门当户对”,不再是心意相通。

被天灾锤过、被行业锤过、被老板锤过……被生活中的一切不安稳因素重锤之后,年轻人对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评级,自然降到了最低的1级。

于是爱情在此时,反倒成了不靠谱的高风险行为。

不再谈什么“树挪死人挪活”,只希望自己能原地扎根、一辈子都不要再挪动,不要再被风波吹动。

就像那则被传播甚广的热帖,网友炫耀着体制内男友,描述着“后备箱里有单位发的米面油”多让人安心。

如果人们已经到了看到家里有充足的米面油,就能松一口气的阶段。

那确实,风花雪月、彼此相守的爱情就会变得不再必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