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十里:李白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很简单,他是一个富二代,父亲李客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各地从事贸易,不少学者做过考据。
能举家从碎叶城一路迁徙至川蜀,没有财力是做不到的。
李白进京之后自称:“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这不太可信,唐玄宗尊李暠为先祖,李白套近乎的可能性很大。
李白家人记载不多,一向口无遮拦的诗人,对父母兄弟讳莫如深,为何?大概率因为在唐朝,商人地位低,商人后裔不可做官。
李白一心求仕,对家世闭口不提,也许是父子商议后共同的方案,我们有理由推测,改商为仕,不仅是李白的个人理想,也是家族赋予他的厚重期望。
李白游历大川,年轻时仗义疏财,动辄“千金散尽还复来”,大多来自家庭资助。
永王李磷失败之后,李白被困在浔洲大狱,曾写下过一首《万愤辞》 :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诗里可以看出,李白有兄在九江,有弟在三峡,兄弟二人继承父亲衣钵,继续做生意。
对此,郭沫若和学者郁贤皓都曾做过大量研究,可参见郁贤皓论文。
依此,可以推断,为什么李白出蜀之前的教育如此用心,在多山多雾的蜀中,少年李白在大匡山上读书,在峨眉山访道,结识赵蕤而成就蜀中二杰的佳话,练成顶级剑术,身负仅次于裴旻的盛名。
他后来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可以看出从小就是一个好苗子,但这一切,没有家里厚实的金钱支撑,没有父辈对读书成才深切的渴望,在当时是做不到的。
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入赘,老婆是前宰相的孙女。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过: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
文中所说许相公,就是高宗龙朔年间左相许圉师,具现存史料考据,此时是开元十五年,出蜀两年多,结婚时已经二十七了,估计家里带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
许家在长安人脉广泛,为李白牵线搭桥,这才有了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八仙之游”。
李白曾说:“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描述的应该就是这个时段。
但李白几次进京的时间存在争议,各路学者各执一词,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询。
这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他心里对皇室、对长安、对功名有深切的渴望,心中的火还没有熄灭。
十几年后,李白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天宝元年,唐玄宗派人征召李白入京,诗人兴奋异常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那时写的。
随后不久,光芒逐渐暗淡,经历“赐金还山”被赶出长安之后,李白在安史之乱中追随李璘东征,被扣上逆反之罪,下牢狱半年,后又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遵义一带)。
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病痛没有及时得到医治,直至公元762年的冬天,李白在当涂与世长辞,留下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至死自负,至死天真,至死昂扬。
而其中消磨掉的意气,外人又如何得知呢?
唯有在逝前那个重阳节留下的诗里窥到一二。
那个重阳节,李白留下两首诗,第二首作于重阳节第二天,其中有两句是:“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是拿菊花自比的自怜,两重阳,说的是:一赐金还山,二浔州大狱。
两重阳后,诗人再无翻身可能,政治上的报复始终没有实现。
虽然我们承认他不是当官的料,但这样深切渴望却又深刻失望人生,也足够让人唏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