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贾阳
港股市场再一次演示了“信心崩溃”会是什么样。
8 月 16 日下午,一则“腾讯要清仓式减持美团”的消息在市场蔓延,减持规模大致为 243 亿美元(约合 1650 亿人民币)约占美团总发行股数的 17%。美团股票随即闪崩,单日跌幅一度超过 12%,市值跌破万亿。腾讯投资的其他公司,包括快手、哔哩哔哩、微盟、有赞也有不同幅度的下跌。
对此传闻,腾讯回应称,不予置评。随后36氪援引一位接近腾讯的“知情人士”称,没有计划出售美团股份。而后,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张军在朋友圈转发了这则知情人士的辟谣截图,称外媒“乱传”。
腾讯应该不会这样砸盘式减持,市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且,如果只考虑公司本身的资质,即使减持是真,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恐慌。
从减持东南亚电商游戏巨头 SEA 开始,腾讯就逐步开始了对其“半条命”进行变现。这种变现,有很大程度上是对反垄断监管的主动靠拢,而并非对被投公司业绩和商业模式的看空。
以京东为例,去年 12 月,腾讯以派息的形式减持了价值 164 亿美元的京东股份,对京东持股比例由 17% 降至 2.3%,不再是第一大股东,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卸任京东董事。
但剥离资本层面的强绑定之后,双方的业务合作仍然紧密。2022 年 6 月 29 日京东在港交所公告称,已与腾讯控股有限公司重续战略合作协议,为期三年。
从腾讯以往的“变现”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腾讯不太会直接“砸盘”。而且腾讯持股份额之大,一旦大规模减持也很难在二级市场零散交易中找到对手盘。减持京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市场的冲击。
今年 8 月初,腾讯连续 3 天减持华谊兄弟,方式是大宗交易和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持有华谊股份比例从约 7.94% 下降至 4.99%。华谊兄弟的股价此后并未受到减持冲击,反而有所上涨。
但今天这种恐慌却是实实在在笼罩在所有中概股投资者头顶的,无法忽视。
这种“火烧连营”式的恐慌下跌,几乎是 2020 年“永动机”逻辑的全面反转。
还记得当时投资者们的调侃吗?2020 年三季报,理想汽车在二级市场被追逐暴涨,美团因持有理想汽车股票而利润大涨,百胜中国因持有美团股票利润翻倍。“只要百胜中国和美团买几辆理想汽车,就可以完美地实现永动机闭环。”
层层持股,实业端的销量被杠杆式放大,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市值上。这其实是当时乐观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境。
当时的逻辑是,投资者们愿意押注互联网、押注未来科技,并对未来的市场增长进行 DCF 估值(Discounted Cash Flow),也就是用预期公司未来能赚到的钱,来衡量其当下的价值。
互联网公司的互相持股,更增强了对标的价值的确认。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大、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还通过投资,共享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增长红利。用腾讯投资并购部总经理李朝晖此前的话说,“基于业务平台进行资本连接,不仅让腾讯收获了朋友,也让我们自身在社交、支付、云等领域变得更强大。”
如果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类似宽基指数,那么腾讯就类似于一支中概互联 etf 了。或许可以叫“中国互联网共赢基金”。
但当下,人们担心,腾讯这只超级 etf 会持续减持它的重仓股。
而且据腾讯减持京东后的表态,“腾讯投资的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就是去投资那些发展期的成长性企业。当被投资的企业,可以自己持续自筹资金了,就会选择退出,并和股东分享收益”,腾讯列出了一个减持的标准——可以自己持续自筹资金。
那么后续如果腾讯减持美团、拼多多、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快手的股份,并不意外。而且按照腾讯之前的减持套路,目前最有可能的减持方式是找到接盘方之后,通过大宗交易等工具卖出。
那么问题来了。腾讯的减持效应之所以这么强烈,影响广泛,对单个公司的预期影响其实是次要因素了。不如说是整个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投资者们共识的故事又发生变化了。叙事经济学中,理性人是不存在的,人们的决策往往被他们相信的故事所左右。这种共识叙事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预期。
现在的故事中,元素不断加码,除了已有的互联网公司营收放缓、疫情管控影响利润,最近又加上了中美资本市场脱钩进一步,今天则是腾讯呼应“反对资本无需扩张”监管趋势的减持传闻……
除了需要对单个公司的理性判断,或许市场当下更需要的是,有谁能来提供一个叙事的新变量?
来源:20社 微信号:quancaijing_20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