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旌旗:品牌,无论是手机品牌还是汽车品牌,这些工业产品的品牌,都不是奢侈品能比的。
工业品的品牌要形成影响力,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产品力、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时间积累……
哪怕国产率非100%,这样的品牌对一个国家依然具有重大价值。
就像我上一条微博说的:日系手机品牌覆灭之后,尽管日本企业依然可以在CMOS等元器件上牢牢把控,但是你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就被迫接入美国了。
反之,如果索尼到现在还是个小巨头,哪怕它的研发分散在中国和东南亚,日本本土一个人都没有;但因为商标还挂着索尼,日本人依然可以遥控指挥,把手机os做成他们想做的样子。
但是现在不行了,日本人都用iPhone了……
而且整机品牌衰落之后,供应链也必然衰落;你看到的是索尼CMOS依然强大,看不到的是JDI、东芝等日系大屏厂被排挤出手机供应链。
而中国的手机品牌,哪怕是被喷出shit的“组装厂”,也带出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天马、瑞声……
表面上看,日本可以用元器件“卡脖子”,但他们实际上根本不敢学美国人。
因为你敢动一次,就给“国产替代”以绝好的理由;哪怕中国的手机产业输了一时,也不会一直输。
但如果国产元器件成熟起来,日本人输一次就完了,因为你已经没有大的整机品牌了,已经没有退路了。
我们可以输几次,你只能输一次。
有大的“整机品牌”,行业底气都不一样。
汽车品牌也在遵循同样的轨迹。
如果按照我猜想的方向——汽车迅速被半导体和软件吞噬,那么欧洲人还笑的出来吗?
中国美国都有庞大的互联网产业基础,我们在半导体制造上是弱一些,但是其他方面都很有希望。
好,BBA不断往上走,放弃走量产品线;从纸面上看,他们的利润甚至可能不降反增。
但是没有走量之后,你欧洲工厂还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员工吗?你的产业链是不是要砍一砍?
而未来最重要的高阶辅助驾驶甚至是自动驾驶,你没有了走量车型,没有大规模的数据积累,请问你要怎么做呢?
而且做缩头乌龟也是有天花板的,老欧洲的市场容量就在这,BBA往上缩,保时捷就得跟你打一架;保时捷往上,还有宾利、劳斯莱斯……
这中间必然伴随着血腥的品牌陨落,因为汽车行业极高的产值,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失业和产业冲击,甚至会关系到一大片行政区的生死存亡,哪是一句“走奢侈品路线”就能过去的?
所以一个合格的大国,汽车行业发展必然是“我全都要!”
既要高端品牌,也要走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