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杜甫为何仕途不顺,且在他生前他的诗并没有像李白那样出名?

杜甫为何仕途不顺,且在他生前他的诗并没有像李白那样出名?

12

作者 / 荔枝

首先杜甫并非仕途不顺,他是大顺,太顺,太太顺,

因其太顺了反而把自己给作死了。

唐代的仕途之路实际上没多少登天梯,

隋唐的科举一点也不像我们想当然的那样,是白丁考中然后就一步登天了,完全不是。

比如房玄龄这样的前隋进士,给的官品是羽骑尉,是最最低等的品级,从九品下,

以这个品级干着干着,遇上李世民晋阳起兵,就一步步从龙干到了宰相。

房玄龄是非常寒的寒门么?

其实也不是,房玄龄的爸爸是泾阳县令,老婆是范阳卢氏,已经是普通老百姓难以比拟的二代了,然而求官之路依然是非常难,

如果没有进士科和李唐改朝换代,房玄龄这辈子想都不要想,根本出不了头。

据说后来房玄龄当了宰相十分惧内,原因是他老婆在他未发迹的时候,生病的时候自剜一目明志,咱也不知道为啥要自剜一目,但对于房玄龄来说,举进士当个县尉,就约等于还未发迹,可想而知仕途有多么难。

杜甫的太爷,杜依艺,也就是杜审言的爸爸,是监察御史和巩县令,而且太爷爷说实话这官还没太姑奶位面高,因为杜甫的太姑奶奶是宰相王珪的老婆。宰相的老婆比县令大。

杜审言考进士,给的也是隰城尉一类的小官,如果不是儿子拿命换了个大新闻,他也是一辈子都是九品兜兜转转的样子,

和杜审言同时期的李峤,出身“五姓七望”中的赵郡李氏,先祖能追寻到战国李牧,然后母亲是清河张氏,舅舅是侍郎,

而且李峤是“梦得双笔”这样的才子,考完进士科因为考了甲等,本来要去个一般的县做县尉,但因为考得好,就改授长安县尉,注意这可了不得了,

长安县属于京畿之地,这样的县尉被称作“畿尉”,是有政治前途的,然而全天下那么多县,有几个近中央的啊,真没几个。

我说这么多,

是想说明白绝大多数人都不考虑的事情,

就是唐朝的治理体系还正处在摸索和革新中,

唐以前的官位长期由贵族把持,门第高的世代为官,流外和寒门终其一生也升不上去。

唐朝开始有了改观,因为隋唐都统一了,疆域变大,治理难度增加了,贵族人少,加上傻子太多,不可能很好的治理广阔的疆土,

所以需要一些能吏派往帝国版图各处真的担责。

我们今天以为进士科最贵重,那是后来的事,唐中之前,进士都是最低的。

不是进士的水平低,而是考进士的人相对门槛低。

秀才科和明经科,都是有点萝卜坑性质的考试,比如出自京兆韦氏的韦云起,授符玺直长,起家官就是从七品上,如果你觉得从七品上不是什么大官,我给你一字排开你看下——

从七品上,从七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足足差了九个档,这是一个县令的儿子考中进士,要走一生都走不完的九个档。

前提是你得考上……

杜甫就属于没考上的。

再牛逼的人都不用考试,直接恩茵做官就行了,

都有捷径,比如姚崇是挽郎,李林甫是千牛直长,

进士已然是官二代了,只是跟顶级官二代和名门高姓的正房继承者来说,那就真什么都不是。

考中进士,仅仅意味着也能去边远当官了,

本来进士科的本意就是让这帮受过良好教育的底层官二代,去地方搞建设,所以进士的官品给的是最低的,比秀才明经都都低,就是怕进士抢中央的政治资源。

京兆韦氏,后面也做到宰相的韦安石,明经入仕,起家官是县尉,但升得非常快。

而那些从进士一步一步干上了的能臣,要么就是房玄龄这种,秦王幕僚从龙之功,亲自参与大唐建立,要么就是杜审言这样的,儿子干了一票大事,轰动朝野,武则天急需用人一下就关注到了,正好提拔这种没有根基的,要么就是李峤这种,世家也不差,自己确实考的好,把去偏远的命给扭转了。

杜甫既不属于门第核心,祖荫到他这代也起不到什么决定作用,如果他能考上进士,就一步一个脚印往上干,可能占历史的一个豆腐块。

问题是他进士也没考上,初期的仕途不顺,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不顺。

后期顺得天崩地裂,封到左拾遗,巩县老杜家坟地都能冒青光。

之前杜甫一直跑官,唱和,给个紧县的县尉,其实就等于同进士,而且是好的那种,甚至是同明经出身了,

然而杜甫觉得自己是杜审言的孙子,不能按照一般进士来考量,就嫌小不就。其实杜审言也是武后过分拔擢的结果,杜甫自己觉得很牛逼的在旁人那里根本就不够看的。

结果安史之乱爆发了,

政治局势天翻地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不赘述了。左拾遗是个什么官,很多人分析得挺好。

简单来说左拾遗官品是刻意调低的这个懂的都懂,因为谏官需要位卑权重。

我们要了解唐中期还不是那么中央集权的,课本里经常出现的“封驳”,就是说的这个。比如房琯作死,

皇上想封个人正职,房琯觉得封高了,给调成副职,结果这人去领旨的时候一看,还真就是副的,皇帝也没啥办法,

可想而知当时有权的大臣,实权是后世难以想象的。

例子就是岑参,在边关折腾那么多年,也没啥起色,老哥们杜甫进了这个中枢圈子,随便拉几个人聊聊,说我有个哥们岑参,人品好,诗写的巨好,在边关没个出路,三两下就整回来当官了。

杜甫那时候的能量,简直是平步青云。

然后就犯了遽然得权的文人共有的毛病,就是看不清状况,强出头。

本来皇权相权就是拉锯,房琯这么不懂事,大家跟着皇上锤死他就完事了,拾遗出头跟着宰相一条裤子,这班子还咋带。就差直接砍了顶雷了,

别人劝皇帝息怒的话,竟然是说杜甫这人本来就有点呆逼,只蠢不坏的那种,所以此后杜甫的仕途就约等于终结了。

至于为啥没有李白那么出名,这是自然的,

李白的出名是诗歌艺术家,行为艺术家、大宝剑艺术家式的出名,和上述提到的所有的进士出身的世家子弟都不一样,翰林供奉能干预官员任免么?想都别想。

杜审言,李峤,骆宾王,苏味道,张柬之等等,哪个没有诗名?

全都是能考能写能出头的。

杜甫没考上,还能出头,拿到县尉,已经说明他的诗名了。

安史之乱给了杜甫巨大的政治机遇,这个机遇是杜甫在和平年代两代人都走不完的路,

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台词,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而我却没有好好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追悔莫及。

我们虽然热爱杜甫,但不得不承认,他真的不是做官的材料。

回过头来,再聊聊封建王朝,为啥长期只用权贵子弟当中枢近臣,其实是政治需要制衡和权谋,需要一群聪明人,同时又熟悉这套行为规范的人来操控,齿轮需要不断润滑,

而过蒙拔擢的,要么是政治斗争时,需要一些没啥背景的人猛冲猛打,把原有的格局打破,中间甚至多有酷吏,要么就给个机会发现真的玩不明白,三两下就把自己给玩没了。

唐朝吸取南北朝的历史经验,注意吸收寒门子弟,让官僚系统高效运转,并且寒门子弟也有了上升的台阶,

科举制度也选拔出非常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地方,其中的佼佼者也封侯拜相了。

不然唐朝也不会成为文化经济的又一个新高峰。

杜甫个人的仕途失意,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观察社会,创作诗歌,这是他个人的倒霉,却是后世的幸运。

来源:知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824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