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英雄的黎明

640

这不是大器晚成的故事,

这是牛逼人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

1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始终对刘备的形象有一种固定思维,觉得刘备起点低、喜欢哭鼻子,除了百折不挠以外,似乎没有别的优点了。

但其实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了,史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刘备从小就很牛逼,一直牛逼到老。

《三国志·先主传》里说:“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意思就是说,青少年时期的刘备,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并且能团结群众,周围的小伙伴都认刘备做大哥。

现在一所大学有几千人,能出一个众望所归的大哥吗?一个乡镇成千上万人,能出一个有威信的群众领袖吗?恐怕是很难的。

所以刘备参加工作以前,就是出类拔萃的地方豪杰了。更不用说刘备拜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和公孙瓒做同学,基本打通阶层跃升的通道。

如果和现代社会类比的话,刘备应该是故乡有几百小弟追随、清华或北大毕业、授业恩师是省部级干部、和高官富豪子弟做朋友的人物。

最关键的是,这一切都是刘备自己争取来的。

这样的人,怎么都不能说是普通人吧?

有了这么雄厚的基础,刘备便得到豪商张世平、苏双的投资,用这笔风投巨款招兵买马,跟着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得到安喜县尉的官职。

安喜县尉看起来是小官,但官小是相对刘备的终生成就来说的,实际上安喜县尉相当于掌管一县武装力量的县委常委,正儿八经的处级干部,普通人一辈子都只能仰望的领导职位。

而刘备凭军功做安喜县尉的时候,刚满25岁,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的年纪。

做过官,刘备的履历表就逐渐丰满起来。

数年后,大将军何进派人到地方募兵,刘备便和曹操一起去了沛国。史书上没说刘备是怎么运作的,但当时卢植在洛阳做官,和何进的关系不错,很可能是卢植向何进推荐了立过军功的刘备。

这种事和高育良推荐祁同伟的性质差不多了。

而刘备在募兵的路上遇到贼寇,经过几场大战又立下军功,陆续做了青州北海郡的下密县丞、平原国的高唐县令。

刚满30岁就升为县长或县委书记,很牛逼了,现在都极少有这样的人。

不过刘备的技能点都在“团结群众”上,年轻时也没经历过大战磨练,导致刘备在军事方面的发挥极不稳定,遇到战斗力不强的贼寇能“大破之”,遇到人多势众的贼寇,就成了贼寇的经验包。

于是高唐县令没做多久,刘备便兵败,投奔了幽州的老同学公孙瓒。

那时公孙瓒已经威震塞外,凭借雄厚的兵力和幽州牧刘虞抗衡,正准备夺取幽州和袁绍争雄,正是用人之际。见头角峥嵘的老同学刘备到来,立即任命为平原相,和青州刺史田楷对抗袁绍。

可以说,刘备投奔公孙瓒,不仅得到独当一面的权力,官方职位也升为两千石的级别,和东郡太守曹操平起平坐。

有官职、有名望、有独立武装,30岁出头的刘备,已经是汉末舞台上的一方诸侯了。

在汉末做一方诸侯是很不容易的。

袁绍借汝南袁氏的百年积累,轻易得到冀州牧的职位。曹操的东郡太守是袁绍给的,也沾了家族很大的光。而刘备的平原相完全是自己拼杀得来,麾下的关羽、张飞都是自己拉拢的。

相比其他诸侯来说,刘备用短短八年时间,在以血统为尊的汉末乱世成为一方诸侯,足以说明刘备有多牛逼了。

虽然北海相孔融向刘备求救时,刘备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这么有名了,但那是因为刘备的起点低,还没有适应牛逼的人生。

如果看到这句话就嘲笑刘备,觉得自己可以模仿刘备,那就小瞧了刘备,也高估了自己。

刘备有多么牛逼,汉末诸侯可是一清二楚的。

徐州牧陶谦病重,和亲信糜竺托付后事:“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让糜竺等人奉刘备为主。

吕布不讲武德的偷袭刘备,刘备投奔老同事曹操,周围的人劝曹操“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是英雄惜英雄,又想千金买马骨,不杀刘备。

刘备脱离曹操,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战败后投奔袁绍,袁绍“去邺二百里迎之”,非常敬重。

袁绍兵败官渡,刘备脱离袁绍投奔荆州刘表,刘表的反应是“自出郊迎,以上宾礼待之”,根本不敢居高临下的对待刘备。

这就是刘备的江湖地位,到哪都能和诸侯们谈笑风生。如果你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也能有刘备的江湖地位,才有“大器晚成”的资格。

刘备大半辈子都是屡战屡败,只有能力和名望却没有地盘,为什么从来不放弃呢?难道意志力也是天生的。

当然不是了。

刘备之所以没有放弃建功立业的野心,原因就藏在他和刘表的对话里。

曹操北伐乌桓时,刘备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听。等曹操得胜回朝了,刘表非常后悔,刘备便劝他:

“现在天下分裂,看不到战争结束的迹象,只要吸取失败的教训,以后还有大把的机会。”

看到了吧,刘备百折不饶的意志力,是建立在正确判断局势、事业有成功希望的基础上。

他能看到一线希望,自然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正因为刘备有团结群众的技能、对天下局势有明确的判断力、有沙场百战锻炼出来的军事能力,就有了世人称赞的“枭雄之姿”,觉得此人终究能成大事业。

于是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对刘备不离不弃,名士诸葛亮对刘备一见如故,成千上万的老兵随刘备转战万里。

而刘备也终于等来命中注定的公元208年,迎来英雄的黎明。

2

公元208年是风云际会的一年,我们不妨做一幅各方势力的全景图。

曹。

曹操用八年时间击败袁绍家族,并且北伐乌桓安定边境,彻底巩固了淮河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核心地区。

函谷关以西的“关中诸将”们,也在官渡之战时臣服于曹操,再加上人多势众没有主心骨,基本翻不起浪花来。

从汉灵帝年间就开始造反的凉州军阀,只剩下马腾和韩遂硕果仅存,而在公元208年,马腾放弃军队到邺城做卫尉,成了光杆司令。韩遂年近70岁,想搞大新闻也力不从心了。

至于接替马腾的马超,在曹操眼里就是个娃娃。

整个北方都没有敌人,曹操便在6月成为汉朝丞相,7月,兵锋直指荆州刘表。

刘。

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谋划,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在内政上惩戒恶吏安抚人民,在外交上联合孙权和少数民族,天下三分有其一,做为复兴汉室的基础。

隆中对的战略,第一步是夺取荆州。

刘表的二子刘琮,娶了后妈蔡氏的侄女为妻,通过联姻,刘琮和蔡氏的利益绑定在一起,所以掌握荆州兵权的蔡瑁、张允支持刘琮做接班人,极力排挤没有共同利益的刘表长子刘琦。

刘琦害怕有生命危险,便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建议刘琦到地方上掌握兵马。于是经过刘琦的请求,刘表任命他为江夏太守。

诸葛亮的这番谋划,表面上是为刘琦谋福利,实际上是利用刘家兄弟不和的现实,挑动掌握地方兵马的刘琦,和蔡氏支持的刘琮内斗。

混乱就是阶梯。

一旦荆州发生内战,刘备就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所以不论战略规划还是实际行动,刘备集团也在谋划荆州。

孙。

甘宁离开荆州归附孙权,献上谋取江南的意见,说荆州有山川地理优势,您要早做谋划,千万不能拖延,否则荆州就被曹操占了。得到荆州以后,国力暴涨,便可以逐渐夺取巴蜀,和曹操隔江而治。

同年刘表去世,鲁肃和孙权献策:

“荆州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如果刘备和荆州士民团结一致,我们就和荆州结盟。如果刘备和荆州士民有嫌隙,我们就想办法夺取荆州。”

孙权集团准备以荆州为跳板一统江南。

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的目光都瞄准荆州,而且在公元208年不约而同的准备夺取荆州,所以荆州便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

三家主公是主战派,此外还有三方不想打仗的投降派,不过投降派的意见,要到开战以后才能发挥作用。

9月,曹操大军开赴荆州新野。

眼看要开战了,荆州士民人心惶惶,章陵太守蒯越做了第一个投降派。他的理由很简单,曹操是代表汉朝皇帝出征,我们名义上都是汉朝臣子,抗拒王师属于政治不正确。

如果要打也可以,那就得用刘备。

但问题是,一旦刘备打输了,刘琮和蒯越等人照样要做阶下囚。要是刘备打赢了,那荆州就是刘备的了,刘琮和蒯越等人便失去和曹操议价的资本。对于荆州人来说,输赢都不划算。

所以蒯越建议,直接投降拉倒。

这番冠冕堂皇的话,背后其实是荆州士族的小算盘——

我们的财富和田产都在荆州,曹操治理荆州也要用我们做官,和平过渡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旦开启战火,赢了损失财富,输了要进战犯管理所。

刘表坐镇荆州二十年,非常依赖荆州士族的支持,所以荆州士族的话语权极大,他们达成投降的共识,这事基本就定下来了。

于是“琮遂举州降,以节迎操。”

得到荆州以后,曹操的做法果然如士族们所料,不断征辟荆州士人做官,和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一口气封了15个侯爵,排名第一的是荆州牧刘琮,紧接着便是建议投降的蒯越。

和当年不杀刘备一样,曹操的赏赐力度这么大,目的就是千金买马骨,做给江东和益州士族们看的。

而江东和益州士族们,看到曹操兵不血刃的夺取荆州,不禁感觉天下大事已经定了,再看曹操的赏赐力度,又有效仿荆州士族的心思。

于是江东士族们极力劝孙权投降,益州牧刘璋派张松出使,向曹操称臣纳贡。

公元208年,刘备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而曹操手握一手好牌。统一还是三分,所有人都在激烈的角逐。

总的来说,想统一的是各地士族,要分裂的反而是史书上的英雄们。只不过要求统一的是为自家利益谋划,要求分裂的想自己来完成统一。

3

统一和分裂的立场不同,其实也可以理解。

士族们为自家的利益谋划,在哪里都能做官,他们是有退路的。赌上身家性命打天下的英雄们,不仅有理想抱负,而且输了只能做阶下囚,他们是没有退路的。

于是荆州的“潜龙”刘备发现曹操来攻,立即带着十万百姓、以及不愿意投降曹操的荆州士族赶赴江陵,准备夺取江陵的军械物资,和曹操打持久战。

孙权面对满堂投降的声音,听了鲁肃的话,抽剑砍断桌角,谁再说投降就砍谁。

刘备和孙权的心里话是:“老曹屠杀我们,士族们也来凑热闹,那就打。”

但诸葛亮和鲁肃、周瑜的心里话是:“不能硬拼,要保存实力。”

既要打,又要保存实力,这怎么办呢?

其实有办法。

诸葛亮奉刘备的命令出使东吴,面对孙权的讽刺,指出三条必胜的条件:

曹操跋涉千里,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曹军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

荆州投降时间太短,民心不稳固。

诸葛亮的分析一针见血,在曹操势如破竹的攻势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真正的无双国士。有了这三项基本面分析,只要战略战术不出错,就可以翻盘。

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是周瑜给的:

马超和韩遂盘踞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

曹军有15万人,荆州旧军有7万,两军不团结。

冬天寒冷,战马没有粮草。

曹军南下水土不服,必然出现疫情。

团结的军队才能打胜仗,曹操的后方不团结,前线不团结,再加上必然出现的粮食危机和疫情危机,曹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后续的战争进程,和诸葛亮、周瑜的谋划几乎一模一样。

周瑜带着三万人马和刘备会师樊口,一番寒暄之后,刘备带着本部两万人马镇守樊口,周瑜带三万人独自西征。而曹操的目标是刘备,一路追到赤壁,正好遇到周瑜部,在赤壁大战一场。

曹军的疫情很严重,也没有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导致战斗力下降的厉害,打了一仗便败退回江北。

紧接着就是我们熟悉的赤壁火攻了。

《三国演义》为了渲染刘备集团,显然做了夸张的描写,一会是诸葛亮借东风,一会是三气周瑜,一会又是草船借箭。

其实没有这么复杂。

 

周瑜和黄盖在江南定下火攻的计划,然后黄盖诈降、周瑜放船,曹军“人马烧死者甚众”,曹操指挥大军从华容道撤退,刘备赶来和周瑜会师,水路并进,一路追到南郡。

曹军到了南郡,又遇上疫情大爆发,士兵死伤大半,曹操为了减少损失,拔营返回邺城,折腾了一年什么都没捞到。

整个战役的过程就这么简单。

其实曹操兵败赤壁,主要原因是疫情控制不利,次要原因是曹操飘了,没有稳扎稳打,最后的原因才是周瑜的火攻。

不管怎么说吧,曹操原本可以一统天下的好牌,就这样葬送在赤壁。

4

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被公元208年的赤壁战争分成两段。

公元208年以前,刘备虽然有“枭雄之姿”,但蜗居在新野,不知野心该如何实现。孙权盘踞江东,被刘表和曹操围堵,前景极不明朗。唯独曹操的兵锋势不可挡,大部分人都觉得曹操是天命真人,以报效曹操为荣。

但公元208年以后,一切都变了。

曹操兵败赤壁,一方面是几十年积累的威信破灭,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了笑话,曹操就像今年的俄罗斯一样,不能干净利落的赢得战争胜利,便镇不住国内外的不臣之心了。

另一方面是胸无大志的刘表死了,曹操再也不能兵不血刃的夺荆州了,而要沙场血战,赤壁不能赢,下一场就能赢?

大家都看出来了,曹操不可能一统天下。

所以曹操回到邺城不久,便下了《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的“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是表彰自己的功绩,缓解赤壁战败带来的威信下降。“然欲使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防止赤壁战败后被政敌轰下来。

曹操甚至把“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的闺房密语说出来,明显是心灰意冷,准备在邺城等死了。

南征荆州前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赤壁战败后,曹操自己都忘记了。

周瑜稳定战线以后,准备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西征巴蜀,然后联合凉州的马超,从三面包围曹操,慢慢给曹操放血,夺取北方。

这是个南方攻北方的大战略,但是周瑜出发不久,便死在路上。

此后东吴再没有机会深入巴蜀,除了保住政权以外,东吴在赤壁大战中什么都没捞到。

唯独刘备在赤壁大战后,趁荆州出现短暂的权力真空,风卷残云似的攻破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还招降了庐江营帅雷绪的数万人马,实力指数级增长。

相比兵马数量的增长,刘备的最大收获是荆州士族的认可。

荆州士族做投降派,目的是保护家产和官职,曹操退回北方以后,他们为私利谋统一的计划落空,必须重新找保护伞。

刘备在荆州驻扎八年,原本就和士族们打成一片,于是“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刘备做了荆州士族的新保护伞。

而益州张松见到曹操时,正赶上曹操占领荆州,情绪有些飘,便没有理睬张松。张松觉得不受曹操重视,投降也未必能得到赏赐,干脆劝益州牧刘璋不要降曹,和刘备结盟抗曹。

送到曹操眼前的益州飞了,不降曹的益州,却为攻占半个荆州的刘备敞开大门。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规划的路线图,此刻完全成为现实。

那个为一线希望而奋斗半生的刘备,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虽然过程惊心动魄,但这不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故事,这是牛逼人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微信号:wenboling2020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