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为什么西方人会误以为古代中国人经常戴斗笠?

为什么西方人会误以为古代中国人经常戴斗笠?

12

作者 / 也说

因为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农业人口比例才大幅降低。

而农耕民族一个特点,就是长时间下地干活。斗笠是遮阳防晒避雨的最好配饰。

哪怕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总数依然有百分之五十点三二,超过一半人口。

之前的上千年中,中国的农耕人口从来都是占主要大多数。

我们随便以“耕种”、“农民”作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图片是这样的。

注意看,几乎所有的人照片中,人物脑袋上都有帽子,或者斗笠、草帽、或者帆布鸭舌帽。

而在更早的手工业时代,斗笠是性价比最高的遮阳防护用具。

有人可能问:美国农民不戴斗笠么?

的确不戴,因为美国进入农耕的 19 世纪,已经开始了大规模人造材料的工业时代,美国白人开拓者是戴牛仔帽的。

至于黑人种植园,一方面种族先天优势比较抗晒,另一方面看农场主是否给奴隶发放劳保用品了。

实际上,从照片可以看出,那个时候非洲因为英国殖民地,受到文化影响,他们佩戴的更多是英式的遮阳帽。

又称巴拿马草帽的典型 19 世纪英国殖民地常见草帽

两者的区别在于,斗笠的主要原料是竹子,我国南方生长的更多。

竹子纤维比较硬、脆,所以造型上不能太圆润,常做成曲线较少的斗笠状。

而巴拿马草帽,使用名为多基利亚的植物的纤维编制,编制的物品轻巧而柔韧。

中国人使用竹子编制的原因,除了材料产地区别,还有防水性更好。

中国南方作为主要稻米种植区,纬度上更低,是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斗笠的竹纤维可以更好的排水,不会像草帽的材质吸水。也更不容易腐烂。

如果当年外国去的是更少雨的西北部的地区,则会看到的是“头戴羊肚手巾的西北农民样子”。

因为沿海的地理优势,美国 200 年建国后历史中,往来交流和移民的主要人群都是东南沿海一带。

在美国的西部开发中,见到的大量中国劳工,主要也来自这一带。

因此美国人对于“头戴斗笠”的南部中国农民形象,比西北“头戴毛巾”的要见的更多。

比如这张拍摄于 1869 年的美国小镇华人照片,即使服装已经是西部的风衣、马甲、衬衫,但头上戴的并不是当时常见的牛仔帽,依旧是散热更好的斗笠。

再比如下面这张拍摄的是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华人修路队,也基本都带着斗笠。

这里再做个猜测:

从一些照片能看出,刚到美国的华人,很多都保持着留辫的习俗,为了工作方便,辫子会盘起来围绕脑袋。

我们想象下,同样戴帽子的话,比较紧实的帆布帽明显没有宽松的斗笠更适合这种发型。

(照片同样来自美国大开发时期)

一些照片中剃掉辫子的进步知识分子同样参与美国铁路建设,戴的已经不再是斗笠,而是软帽。

(照片同样来自美国大开发时期)

从当年的一些美国电影和纪录片中,也可以看到,做体力劳动的华人的斗笠是标志性的穿着。

实际上,中国进入手工业和制造业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美国人对普通中国人的形象的转变还有一定的惯性印象。

今天的美国人随着互联网的信息多样性,已经很少有这种“斗笠”的固有印象了。大部分这类文化产物主要是上个世纪的。

来源:知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921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